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赣南红色歌谣是苏区军民采用民间歌谣的曲调填词、改编和创作的革命歌曲,其题材广泛、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曲调优美,堪称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从曲调来源、调式音阶、曲式结构、歌词内容等多个视角切入进行了深入地剖析革命历史歌曲的艺术特征及表现规律,并探寻革命历史歌曲这一特殊的音乐艺术形式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和特殊价值,对于进一步彰显红色歌谣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美感都具有意义。
关键词:赣南;红色歌谣;艺术特征;语言特点
一、赣南红色歌谣的创作特点
红色歌谣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主要流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农村根据地,为广大根据地军民传唱的各种革命歌谣。其创作多采用利用己有的现成曲调进行重新填词或根据新词需要稍作改编的方法。有采用民歌的曲调、有采用较早的学堂乐歌的曲调、还有采用一些当时所流行的外国进步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这类的红色歌谣非常之多:《歌颂中国共产党》、《红军调兵》、《反“围剿”胜利歌》、《反对国民党》、《送郎当红军》、《反对日本进攻中国》、《革命道路要认清》、《炮火声来战号声》、《青年勇敢歌》《慰劳红军哥》、《快来当红军》、《粉碎敌人乌龟壳》、《共产主义进行曲》、《上前线去》、《共产儿童团歌》、《保卫根据地》、《当兵救援当红军》等等。例如《送郎当红军》,其曲调是借鉴了江西南城县民歌《十月怀胎调》的曲调填词而成。(见谱例)
谱例1
《送郎当红军》
《十月怀胎调》
《送郎当红军》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在当年的扩红支前中起了很大作用。它的艺术形象己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十月怀胎调》原本是一首生活小调,一般女人结婚后都会由年长的妇女教新娘如何生养的一种“私房歌”,在妇女中几乎人人会唱。通过这样一首群众耳熟能详的曲调进行改装来宣传革命的思想,效果非常好。这类红色歌谣从对母体音乐的审美期待、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出发,从传统民间音乐中提炼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音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革命精神。
二、调式音阶
1.以“徴”为主的调式(“徴类色彩”)
赣南红色歌谣采用中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调式样样俱全。但以徵调式(以“5”为主音)较多,羽调式(以“6为主音”)次之,其它调式较少。微类色彩的特征在于主音上方的大二度与小三度的连续进行,如sol、la、do,或re、mi、sol。在客家山歌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以sol、la,高音re为特点的由sol、la、do,re四音列构成的微类色彩旋律进行。例如:(见谱例)
此例节选了女唱段部分,以sol、la、do、re,四音列为主的徵调式, 旋律是以为种子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
2.以“羽”为主的调式(“羽类色彩”)
江西赣南红色歌谣通常采用五声羽调式。为了确保调式主音的稳定性,每次进入结束音之前通常都用切分节奏加以强调,并在音调上从主音开始上行小三度后再回到主音以强调调式色彩。如:(见谱例)
谱例3、《苏区干部好作风》
此曲为四声音阶羽调式,整首曲子由起兴音调和三个乐句组成,旋律围绕“6、1、2、3”这四个音进行。四个结构成份中有三个落到了主音"羽"上,第二句停留在下属音"商"上。山歌的倒数第二小节采用了切分节奏,并在音调上从主音"羽"上行小三度到中音"宫"后再回到主音“羽”,使得旋律最后稳定在羽调式上。全曲虽只有四个音,但旋律并不单调,反而淋漓尽致,回味无穷。
三、节拍节奏
节拍在我国的传统音乐里又称为“板眼”。一般而言,“板”是指强拍,“眼”是指弱拍,“小节中的板眼数不等就构成了不同的拍子,而某种拍子的反复循环就产生了节拍。”例如“谱例3”:《苏区干部好作风》中,使用了3/8、4/8、5/8 三种拍子进行交替。这样就使得节拍中的"板眼"(即强弱)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在第二、第六小节中拍子有4/8变为 5/8产生了“增眼形态”,同时在第二小节第一拍"角"音上的自由延长记号又使它具有了“撤眼形态”的特点。此外,第七、第十、第十五小节中也有类似形态;第四、第七、第八、第十二、第十五小节是“减眼形态”;而第九、第十三小节由于节拍的扩大也产生了“增眼形态”。由于自由行腔和衬字衬词的需要,其节奏形态也变得为丰富多样。它的音符和休止符以一般的二等分的时值为主,较少采用特殊等分时值。
四、曲式结构
赣南红色歌谣的曲式继承了客家山歌的乐段结构,形式多样,体裁丰富,最常见的是七言四句体,也有两句(号子山歌)、三句半、五句等多种形式的山歌。如(见谱例):
此曲是一首变拍子的五乐句的曲式,第一、二句是一个对应式的乐句,第四、五句则是第一句的变体,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变尾。如果除了开头的“哎呀嘞”和结束前的“你又几晓得捱同志格”外,其余为严格的七言四句体乐段,结构为(2)+2+3+2+(2)+3,旋律上受客家方言声调的影响,使用了前倚音来修饰,词曲结合贴切,朗朗上口。
赣南红色歌谣除了乐段复杂多样,在词曲结合上也并非严格一致,很多歌手根据客家方言歌词押脚情况和旋律即兴发挥而决定落音,产生了词曲不一致的现象,形成了非对称和非平衡的旋律美,更加体现了赣南红色歌谣的魅力。
五、赣南红色歌谣的语言特点
1.歌谣中的衬字、衬词
衬字和衬词的使用体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在歌谣中具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赣南地区红色歌谣的衬字主要有“介、嘛、嘲、啊、昵、格、呐、哇、哟、呀,就、个、也、外、哆”;衬词主要有“里格、格只、呀格、那个”;三个字的有“呢啊格、罗嗬晦”;多于三个字的衬词有“嘱嗬嗬嗬、嘲哎酶哟嘲、良呀良子心乃、衣呀衣衣子衣呀哟、哪嗬酶啦哪衣哪嗬酶酶嗬酶”。其中“里格、介”最为突出。例如:(1)当兵就要当红军,红色战士(嘲)最光荣。勇敢冲锋把敌杀,解放天下受苦人(啊)。—《当兵就要当红军》
(2)哎呀哟,苏区(格)千部(耳压哇)好作风,(布压)自带干粮(格)去办(呀格)公。(哎呀)日着(格只)草鞋来干革命(哪)同志(格)夜走(格只)山路打灯(呢啊格)笼。—《苏区干部好作风》
衬词的作用就是使唱腔随着旋律的起伏更加易于抒发情感,可以根据唱词来行腔歌唱,致使山歌旋律有“十唱九不同”的灵活度,同时,也适应山歌即兴编词对歌的需要。结句之前出现的衬词“心肝格”(或心肝哥、心肝妹、同志格、同志哥、同志妹、同志嫂)也是苏区歌谣的显著特点,例如:(1)哎呀嘲,送郎送到红四军,四军本是工农军,消灭反动国民党(呢,)同志格,活捉蒋匪报仇冤。—《送郎》
结语
赣南苏区红色歌谣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歌谣创作的艺术奇葩,革命歌谣是伴随革命战争而产生、发展的,是革命时代的特定产物。反映了赣南苏区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和思想情感,其语言特色的大众化根植于它深厚的大众生活,折射出赣南苏区文化和根据地军民的审美心态,具有独特美感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崔峰编辑.红色歌谣[Ml.西安:长安书店出版,1960年.
[2]刘云主编.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
[3]徐德培《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李江《江西革命老区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特点论析》「J〕老区建设2000年09期.
[5]刘德、曾岚玲、刘茜莹《客家山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孕育关系浅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谢征、肖艳平《论兴国山歌哎呀嘲的艺术特色》LJ]山东文学06年11期.
关键词:赣南;红色歌谣;艺术特征;语言特点
一、赣南红色歌谣的创作特点
红色歌谣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主要流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农村根据地,为广大根据地军民传唱的各种革命歌谣。其创作多采用利用己有的现成曲调进行重新填词或根据新词需要稍作改编的方法。有采用民歌的曲调、有采用较早的学堂乐歌的曲调、还有采用一些当时所流行的外国进步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这类的红色歌谣非常之多:《歌颂中国共产党》、《红军调兵》、《反“围剿”胜利歌》、《反对国民党》、《送郎当红军》、《反对日本进攻中国》、《革命道路要认清》、《炮火声来战号声》、《青年勇敢歌》《慰劳红军哥》、《快来当红军》、《粉碎敌人乌龟壳》、《共产主义进行曲》、《上前线去》、《共产儿童团歌》、《保卫根据地》、《当兵救援当红军》等等。例如《送郎当红军》,其曲调是借鉴了江西南城县民歌《十月怀胎调》的曲调填词而成。(见谱例)
谱例1
《送郎当红军》
《十月怀胎调》
《送郎当红军》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在当年的扩红支前中起了很大作用。它的艺术形象己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十月怀胎调》原本是一首生活小调,一般女人结婚后都会由年长的妇女教新娘如何生养的一种“私房歌”,在妇女中几乎人人会唱。通过这样一首群众耳熟能详的曲调进行改装来宣传革命的思想,效果非常好。这类红色歌谣从对母体音乐的审美期待、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出发,从传统民间音乐中提炼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音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革命精神。
二、调式音阶
1.以“徴”为主的调式(“徴类色彩”)
赣南红色歌谣采用中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调式样样俱全。但以徵调式(以“5”为主音)较多,羽调式(以“6为主音”)次之,其它调式较少。微类色彩的特征在于主音上方的大二度与小三度的连续进行,如sol、la、do,或re、mi、sol。在客家山歌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以sol、la,高音re为特点的由sol、la、do,re四音列构成的微类色彩旋律进行。例如:(见谱例)
此例节选了女唱段部分,以sol、la、do、re,四音列为主的徵调式, 旋律是以为种子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
2.以“羽”为主的调式(“羽类色彩”)
江西赣南红色歌谣通常采用五声羽调式。为了确保调式主音的稳定性,每次进入结束音之前通常都用切分节奏加以强调,并在音调上从主音开始上行小三度后再回到主音以强调调式色彩。如:(见谱例)
谱例3、《苏区干部好作风》
此曲为四声音阶羽调式,整首曲子由起兴音调和三个乐句组成,旋律围绕“6、1、2、3”这四个音进行。四个结构成份中有三个落到了主音"羽"上,第二句停留在下属音"商"上。山歌的倒数第二小节采用了切分节奏,并在音调上从主音"羽"上行小三度到中音"宫"后再回到主音“羽”,使得旋律最后稳定在羽调式上。全曲虽只有四个音,但旋律并不单调,反而淋漓尽致,回味无穷。
三、节拍节奏
节拍在我国的传统音乐里又称为“板眼”。一般而言,“板”是指强拍,“眼”是指弱拍,“小节中的板眼数不等就构成了不同的拍子,而某种拍子的反复循环就产生了节拍。”例如“谱例3”:《苏区干部好作风》中,使用了3/8、4/8、5/8 三种拍子进行交替。这样就使得节拍中的"板眼"(即强弱)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在第二、第六小节中拍子有4/8变为 5/8产生了“增眼形态”,同时在第二小节第一拍"角"音上的自由延长记号又使它具有了“撤眼形态”的特点。此外,第七、第十、第十五小节中也有类似形态;第四、第七、第八、第十二、第十五小节是“减眼形态”;而第九、第十三小节由于节拍的扩大也产生了“增眼形态”。由于自由行腔和衬字衬词的需要,其节奏形态也变得为丰富多样。它的音符和休止符以一般的二等分的时值为主,较少采用特殊等分时值。
四、曲式结构
赣南红色歌谣的曲式继承了客家山歌的乐段结构,形式多样,体裁丰富,最常见的是七言四句体,也有两句(号子山歌)、三句半、五句等多种形式的山歌。如(见谱例):
此曲是一首变拍子的五乐句的曲式,第一、二句是一个对应式的乐句,第四、五句则是第一句的变体,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变尾。如果除了开头的“哎呀嘞”和结束前的“你又几晓得捱同志格”外,其余为严格的七言四句体乐段,结构为(2)+2+3+2+(2)+3,旋律上受客家方言声调的影响,使用了前倚音来修饰,词曲结合贴切,朗朗上口。
赣南红色歌谣除了乐段复杂多样,在词曲结合上也并非严格一致,很多歌手根据客家方言歌词押脚情况和旋律即兴发挥而决定落音,产生了词曲不一致的现象,形成了非对称和非平衡的旋律美,更加体现了赣南红色歌谣的魅力。
五、赣南红色歌谣的语言特点
1.歌谣中的衬字、衬词
衬字和衬词的使用体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在歌谣中具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赣南地区红色歌谣的衬字主要有“介、嘛、嘲、啊、昵、格、呐、哇、哟、呀,就、个、也、外、哆”;衬词主要有“里格、格只、呀格、那个”;三个字的有“呢啊格、罗嗬晦”;多于三个字的衬词有“嘱嗬嗬嗬、嘲哎酶哟嘲、良呀良子心乃、衣呀衣衣子衣呀哟、哪嗬酶啦哪衣哪嗬酶酶嗬酶”。其中“里格、介”最为突出。例如:(1)当兵就要当红军,红色战士(嘲)最光荣。勇敢冲锋把敌杀,解放天下受苦人(啊)。—《当兵就要当红军》
(2)哎呀哟,苏区(格)千部(耳压哇)好作风,(布压)自带干粮(格)去办(呀格)公。(哎呀)日着(格只)草鞋来干革命(哪)同志(格)夜走(格只)山路打灯(呢啊格)笼。—《苏区干部好作风》
衬词的作用就是使唱腔随着旋律的起伏更加易于抒发情感,可以根据唱词来行腔歌唱,致使山歌旋律有“十唱九不同”的灵活度,同时,也适应山歌即兴编词对歌的需要。结句之前出现的衬词“心肝格”(或心肝哥、心肝妹、同志格、同志哥、同志妹、同志嫂)也是苏区歌谣的显著特点,例如:(1)哎呀嘲,送郎送到红四军,四军本是工农军,消灭反动国民党(呢,)同志格,活捉蒋匪报仇冤。—《送郎》
结语
赣南苏区红色歌谣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歌谣创作的艺术奇葩,革命歌谣是伴随革命战争而产生、发展的,是革命时代的特定产物。反映了赣南苏区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和思想情感,其语言特色的大众化根植于它深厚的大众生活,折射出赣南苏区文化和根据地军民的审美心态,具有独特美感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崔峰编辑.红色歌谣[Ml.西安:长安书店出版,1960年.
[2]刘云主编.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
[3]徐德培《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李江《江西革命老区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特点论析》「J〕老区建设2000年09期.
[5]刘德、曾岚玲、刘茜莹《客家山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孕育关系浅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谢征、肖艳平《论兴国山歌哎呀嘲的艺术特色》LJ]山东文学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