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变成了“屏幕人”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k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非常喜欢中国,因为我坚信世界的未来就在中国。让我们先转移一下视线,从长远来讲看看未来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我想与大家分享四个想法,就是关于未来十年互联网与新一代受众的趋势:屏幕、分享、注意力和流。
  我们变成了“屏幕人”,屏幕构成了—个生态系统
  在以前的西方世界里,我们都是读书人,书籍是我们文化中的精髓,比如法律条文、文书,还有圣经等等,这都是书本文化。但是这个时代变了,我们变成了“屏幕人”。
  屏幕改变了所有的事情,因为它的变化很快,我们现在并不再说作者了。我们生活中到处能看到屏幕。比如说在杂货店、加油站、建筑物的建筑表面,现在所有东西都表现在平板上,到处都有屏幕,可能都已经变得廉价了。
  我们现在都在看屏幕。一个人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又在看电脑、玩手机,所以这是一个多屏的时代。这些屏幕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就像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一样,如果说你想种苹果,你必须要有蜜蜂,如果要有蜜蜂的话就必须要有花,有花的话必须要有蚂蚁,所以不能独自形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比如现在的微博、博客依赖于主流媒体,而主流媒体的内容又依靠博主。媒体本身成为一个生态系统,没有媒体作为孤岛存在,必须在网络中互动。
  当然,有时候媒体变成了一种有机体。你发现孩子们玩iPad,在上面写字,或者是移动,都是通过手势、动作,已经不再打字了。现在的屏幕变得越来越灵活,像纸张一样,可以一页一页地翻。屏幕不一定要是印制的,也可以是能卷起来的,像衣服一样的材质,非常灵活,可以变成任何的形态。所以未来的人机沟通不仅仅用手指来打字,还可以用整体的身体语言,通过手势来与电脑沟通,不断打破传统。
  屏幕的演进正在不断地出现,比如谷歌眼镜让屏幕变成我们的第二双眼睛。更进步的是,不光我们看屏幕,屏幕还能够看我们。比如三星Galaxys4,它拥有最基本的眼动捕捉技术,可以捕捉到人眼的动作,测试你看到的方向。三星的媒体实验室正在深入研究眼球追踪技术,不仅仅能捕捉到眼睛的动作,甚至已经可以从中分析出用户的感情,比如你对什么东西不明白,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将来通过屏幕阅读会变成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比如看网页的时候,网站能自动对用户不理解的内容给出一些反馈或者注释,还可以添加评论。
  未来30年,屏幕和媒体的内容会互相影响,你可能都没有办法理解每一年推出来新的媒体平台有多少。屏幕是无处不在的。
  分享让获取比拥有更重要,个人隐私的透明化远未触及极限
  第二点是分享。分享对于新的经济体是个动词。我们有这样一个云,云无处不在,所有的东西都到达了云端。我们有谷歌云、腾讯云,我们到底是一个云还是很多个云,还不知道。但是某种程度上所有东西都会上到云端。云里面到底是什么?它是由大数据组成的。这些大数据本身是一种新的媒体。我们分享这些东西,以前我们认为这是一些私人的信息,现在却非常急迫地要分享这些信息。
  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间,我们分享的程度远远超过现在。在分享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转变,即从拥有到获取的转变。比如说有个云,它总是在线,我总是能够获取,能够登录。比如说音乐、电影、图书,既要然能够随时从云端免费获取它,那为什么还要拥有它呢?拥有将变成一种劣势。为了拥有这些数字内容,你还要不断升级、备份,还要有系统支持,还要保持安全。如果你要去拥有的话还要负很多的责任,而这些责任越来越超过效益。
  所以说对于用户来说我不再需要拥有这些,而只要能够使用和获取。我们不一定说买音乐,而是买音乐的应用程序的获取途径,比如说在美国的电影,我们不再买影片来看,而是我们进行一些定制,来获取看电影的途径。书也是会成为这样的情况,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我预测亚马逊将会提供所有你想到的数字书。比如说一年99美元,包年,是数字的,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数字书的阅读。这种转变非常根本,是数字化的转变。
  当然,分享一旦过度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对隐私的保护。譬如一个天秤的两端,如果是说非常私密是0,完全开放透明就是100,在这个区间内滑动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如果我想获得最大化个性化的服务,我就得把个人信息透露给企业,提高个人信息的透明度,这样企业就不再把我当作芸芸众生之一,而是能为我提供定制服务,但如果我想变得非常私密,那就无法为我提供个性化服务。
  历史提供了一个也许会让人吃惊的事实:只要条件允许,人们总是不断倾向于牺牲隐私。现在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开放、透明和个性化了,比我们想象的程度要大很多。个人隐私的透明化目前远未触及它的极限,未来10年,网络分享的程度会远远超过现在,个人信息的公开胜于保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人性的虚荣会战胜对隐私的担忧。
  注意力经济时代,关注到哪儿钱就流向哪儿
  第三是注意力。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注意力往右走,影响力往左走,这是互动双向的事情,一个是关注,另外一个是影响。注意力流到哪儿钱就流到哪儿了。比如现在注意力关注的是网上,所以钱也流到了网上。
  另外我想再说一个有意思的领域,就是未发掘的空白地。现在我们要付钱给这些用户,才能够让他们读取我们的广告,根据他们的评分或者或者个人的影响力决定投放广告的金额。比如可以付费给这个人把广告投放在他的微博账户上。过去有些人运行广告,他们收到钱,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而是直接把钱付给受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会遵循这种模式,但是我想有一些会这样的。
  信息流是实时,全天候的信息流,不同的流是互相交叉的
  最后是“流”。
  目前网络界所有的计算模型,都是从传统的“实物时代”演化过来的。比如,过去我们在桌上办公,于是电脑屏上也有桌面、文件夹、文件;互联网出现后,出现了网页、链接等概念。但现在,产业界不再更多地关注网页而是关注数据流,这将成为构建未来的平台。
  比如说不同的信息流、广告流、Twitter流、Facebook流,还有一些主题报道、头版,这些数据流、新闻流就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模式,它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比如说从个人电脑到云端,或者从云端到个人电脑,所有的东西都是实时的。就是从我到大家,就是社交群体。以前是网页、文件、文档等等,但是现在是信息流,这就是一个新的理念。这个流是实时、全天候的一个信息流,而且不同的流是互相交叉的。
  另外再说一下“量化自我”的概念。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跟踪自己的身体活动,比如手腕上戴着一些东西来跟踪自己的活动,就是你所想象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跟踪。
  在苹果商店中,目前至少有23件设备能不断追踪使用者的个人信息,比如血压、血糖、运动状况等。而更新的一个设备名叫Scanadu,现在还没有中文译名,只好借用了科幻片中星际旅行常备的“三录仪”为之命名。Scanadu上周刚刚由一家美国公司推出,大约半个手掌大小,拥有一系列传感器,只要靠近太阳穴,就能记录下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情绪状况。
  人本身已经成为数据的一大来源,而且,这些数据将通过网络进行分享,并被机器读取、整合,从而极大地提升其原有价值。把所有与人相关的内容,整合成为一个数据人生,这一定会引来数十亿美元的商机。
其他文献
去年秋,弟弟打电报告诉我,说父亲要来武汉。我一看是当天的日期,下课后,赶着过江到汉口码头迎接。扑了个空,原来父亲和弟弟已经过江来了。  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老家了。去年考取了博士,竟没有回家与双亲一起分享那一份欢喜,如今倒是父亲千里迢迢地赶来看我,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记得1978年我考大学的时候,分数下来后,乡里乡亲都说,你孩子一定能取。父亲说,哪有那样的好事情。我知道父亲心里一定很想我能考取。在
期刊
“易”家之言的特点:接地气,说人话,提建议,但不做结论,只提供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进步就是多样性。一个正常的传媒环境应该什么都可以有。  Q“民生类文化访谈节目”,这个提法很新,应该怎么定位,你心里有没有理想的模式?  a我们关心的是普通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是草根的故事、心事、烦恼事。叫“民生类文化访谈节目”,实际上我们谈的不是民生话题本身,而是民生话题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  Q解读社会心理
期刊
有信仰的政治家  以一名资历尚浅的保守党党员的身份,我们有权发言;我们将激流勇进,将过去的苦难转变为今天的平静。——1945年,撒切尔首次政治演说  在我这个时代没有女性将成为首相或者外交大臣,不可能出任这些最高级的职位。不管怎样,我不想当首相,但是你该对自己有百分之百的自信。——1969年,撒切尔时任反对党保守党议员  凡是有不和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
期刊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享受低调吧,享受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在网络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
期刊
6月《讲刊》封面四个鲜红的大字“保卫童年”,把我一下子推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也回到了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童时代。宁谧的村庄似乎从未改变,却又平添了许多我不熟悉的记忆。  村中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由于垦荒,路与田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农历五月的乡间田野,已经扬花了的麦子郁郁葱葱,随风泛起一阵阵麦浪。那时候的路要比现在平整光洁许多,也许是因为走来走去的人多的缘故。那个年代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药也没有
期刊
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长时间会晤。此次会晤让“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全新理念,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人们普遍期待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引领中美两国能跨越大国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和平、稳定、繁荣。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典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传世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该书说,雅典和斯巴达间的战争最终之所以不可避免,乃因
期刊
“在十九世纪之前,焦虑作为一种非理性情绪,一直被学界认为能受到理性的控制。进入十九世纪后,个人的心理生活被广义地看成是“理性”与“情绪”的分离,焦虑也因此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问题。当时,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恺郭尔对焦虑做了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研究。本文摘自罗洛·梅《焦虑的意义》一书中对克尔恺郭尔焦虑理论的综述。  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他的自由时所呈现的状态。在这里,自由是人格发展的目标,被界定为
期刊
问: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心理,成为一种社会病,而我们,则是身处在一个患上了“全民焦虑症”的时代,这会给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  答: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觉得社会转型和变迁很慢,恨不能一步走到头;认为个人生活的变化也很慢,希望能有迅速的改变,往往生出一种深切的期待,期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自己的行动发生快速转变,在这种情
期刊
2013年5月21日,《讲刊》“大声讲”人文讲堂携手复旦大学团委“享梦中国”青年梦想讲堂,成功举办开坛演讲。首位演讲嘉宾——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无腿舞后”廖智与大家分享了她用“爱”燃烧青春的感人故事。 我要一直笑着活下去,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比较好动。从很小的时候起,周围的人就给我取了个名字叫廖笑笑,我很爱笑,也很喜欢动,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所以即便到了台上,我还是忍不住希望能有一个可以让我流动
期刊
2012年3月30日,张炜在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大讲堂做了题为“安静的故事”的讲座。安静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安静?张炜先生的讲座给迷茫的人指点迷津。  我们总是嫌网络慢,因为我们的心已经飞起来,比网络要快得多  “安静的故事”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故事,因为它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一个角色。  说到安静,我们会觉得这种要求越来越奢侈,除了极少数人,一般人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