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长时间会晤。此次会晤让“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全新理念,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人们普遍期待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引领中美两国能跨越大国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和平、稳定、繁荣。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典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传世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该书说,雅典和斯巴达间的战争最终之所以不可避免,乃因雅典实力的增长及其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惧所致。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格雷汉姆·埃里森将此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并将其引申为“两大国战略判断与感情好恶的致命结合,年复一年,会使良性竞争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
1
如果想让21世纪比20世纪更和平,中美必须学会更好合作。
英国《经济学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6月8日最新一期刊登题为“会晤”的文章讨论习奥会。文章认为,中美应当加强联系,解决分歧,合作则双赢,对抗则双输。文章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不太可能引用修昔底德的名言,但这位希腊历史学家的思想将在安纳伯格庄园上空盘旋。中国的政策专家为他的观点所触动:斯巴达人对于雅典人增长的力量的担忧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战争,他们坚持中国希望和平崛起是打算减少美国这样的担忧。文章最后说,美国有很多理由担心中国崛起,中国也有很多理由生美国的气,但历史教训是,如果让合理的担忧失控,每个人都不是赢家。2000多年前,希腊被应对雅典人崛起不力的斯巴达人撕裂。100年前,欧洲因应对德国人崛起不力被撕裂。如果想让21世纪比20世纪更和平,中美必须学会更好合作。
2
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走出一条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李景田(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6月11日至13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和美国阿斯平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3中美学术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李景田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在如何看待大国之间特别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的人还习惯于用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和两强必争的零和心态看待中美关系。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走出一条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大国关系的新路径。中美之间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应当淡化和减少分歧。为防止出现误读和误判,中美双方应强化底线思维,了解并尊重对方的底线,不挑战和突破对方的底线,尊重和照顾彼此的重大利益和关切。
3
中美双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以从亚太做起。
傅莹(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6月12日,傅莹就“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个主题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两年前在亚洲形势总体向好之际,美国开始将注意力更多转向亚洲,希望美国这种转变“能增强这个地区的良好趋势而不是相反”。傅莹说,从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冷战结束后,世界不少地方都发生问题甚至冲突,但亚洲整体保持相对和平,使得许多国家得以专注发展经济,并且取得成功。中国在多种场合表达了欢迎美国在亚洲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立场,“中美两国能做和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双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以从亚太做起”。
1 《人民日报》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6月14日,针对近期备地多发安全生产事故,《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文章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世间万物,生命最宝贵。百业兴旺,安全最重要。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最终目的不是创造多少GDP、上多少项目、盖多少高楼大厦,而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绝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甚至包括人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发展。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
中国消除雾霾至少需要20年。
5月26日,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正式发布,报告中谈及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雾霾现象。
今后几年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至30年以上。报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染污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拥有13亿人口,城市化率刚超过50%,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0%,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
3 伊琳娜·博科娃联合国救科文组织总千事
现今各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应当将文化因素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6月12日,伊琳娜·博科娃在纽约举行的“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辩论会上说。
本次辩论会由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会议呼吁各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确保文化多样性,并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冲突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总结词中强调,在制定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时,仅仅设立一个全球目标是不够的,需要让制定的目标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过去有很多拟定的发展计划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将文化背景考虑在内。现在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并把文化置于首要位置。
数字
87%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虽然中国己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出国留学的顶尖人才滞留率平均达87%。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11日刊发题为《关于模仿的讨论掩盖了中国的创新者》的署名文章,作者西蒙·拉比诺维奇指出,外界对中国网络“盗窃”的关注忽视了更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进行了越来越多真正的创新。对中国创新更可靠的测算是获取的国际专利,即该国创新能符合国际水准。中国企业2011年获得了5817份专利,在世界上排名13,比1997年中国以160份专利排名第30位时获得了持续上升。
-0.9%
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报告称,2012年全球报纸的发行量接近5.23亿份,较2011年下降0.9%,基本持平。其中,亚洲和拉美是少数纸媒发行量上升的地区,亚洲贡献了全球大部分的报纸发行量。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和新西兰分别位居亚洲纸媒市场份额的前五位。
美国能源部6月9日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称,全球页岩油储量足以维持10年以上的全球石油消费。这份评估报告显示,俄罗斯的页岩油储量最多,达到750亿桶。排在俄罗斯和美国(580亿桶)之后的分别是中国(320亿桶)、阿根廷(270亿桶)和利比亚(260亿桶)。这份报告指出,来自页岩岩层的天然气使得全球天然气储量增加了47%。美国的原油进口量目前为16年来的最低水平,这重塑了全球石油贸易的格局。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典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传世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该书说,雅典和斯巴达间的战争最终之所以不可避免,乃因雅典实力的增长及其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惧所致。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格雷汉姆·埃里森将此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并将其引申为“两大国战略判断与感情好恶的致命结合,年复一年,会使良性竞争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
1
如果想让21世纪比20世纪更和平,中美必须学会更好合作。
英国《经济学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6月8日最新一期刊登题为“会晤”的文章讨论习奥会。文章认为,中美应当加强联系,解决分歧,合作则双赢,对抗则双输。文章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不太可能引用修昔底德的名言,但这位希腊历史学家的思想将在安纳伯格庄园上空盘旋。中国的政策专家为他的观点所触动:斯巴达人对于雅典人增长的力量的担忧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战争,他们坚持中国希望和平崛起是打算减少美国这样的担忧。文章最后说,美国有很多理由担心中国崛起,中国也有很多理由生美国的气,但历史教训是,如果让合理的担忧失控,每个人都不是赢家。2000多年前,希腊被应对雅典人崛起不力的斯巴达人撕裂。100年前,欧洲因应对德国人崛起不力被撕裂。如果想让21世纪比20世纪更和平,中美必须学会更好合作。
2
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走出一条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李景田(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6月11日至13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和美国阿斯平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3中美学术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李景田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在如何看待大国之间特别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的人还习惯于用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和两强必争的零和心态看待中美关系。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走出一条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大国关系的新路径。中美之间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应当淡化和减少分歧。为防止出现误读和误判,中美双方应强化底线思维,了解并尊重对方的底线,不挑战和突破对方的底线,尊重和照顾彼此的重大利益和关切。
3
中美双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以从亚太做起。
傅莹(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6月12日,傅莹就“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个主题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两年前在亚洲形势总体向好之际,美国开始将注意力更多转向亚洲,希望美国这种转变“能增强这个地区的良好趋势而不是相反”。傅莹说,从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冷战结束后,世界不少地方都发生问题甚至冲突,但亚洲整体保持相对和平,使得许多国家得以专注发展经济,并且取得成功。中国在多种场合表达了欢迎美国在亚洲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立场,“中美两国能做和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双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以从亚太做起”。
1 《人民日报》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6月14日,针对近期备地多发安全生产事故,《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文章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世间万物,生命最宝贵。百业兴旺,安全最重要。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最终目的不是创造多少GDP、上多少项目、盖多少高楼大厦,而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绝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甚至包括人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发展。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
中国消除雾霾至少需要20年。
5月26日,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正式发布,报告中谈及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雾霾现象。
今后几年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至30年以上。报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染污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拥有13亿人口,城市化率刚超过50%,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0%,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
3 伊琳娜·博科娃联合国救科文组织总千事
现今各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应当将文化因素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6月12日,伊琳娜·博科娃在纽约举行的“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辩论会上说。
本次辩论会由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会议呼吁各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确保文化多样性,并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冲突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总结词中强调,在制定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时,仅仅设立一个全球目标是不够的,需要让制定的目标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过去有很多拟定的发展计划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将文化背景考虑在内。现在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并把文化置于首要位置。
数字
87%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虽然中国己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出国留学的顶尖人才滞留率平均达87%。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11日刊发题为《关于模仿的讨论掩盖了中国的创新者》的署名文章,作者西蒙·拉比诺维奇指出,外界对中国网络“盗窃”的关注忽视了更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进行了越来越多真正的创新。对中国创新更可靠的测算是获取的国际专利,即该国创新能符合国际水准。中国企业2011年获得了5817份专利,在世界上排名13,比1997年中国以160份专利排名第30位时获得了持续上升。
-0.9%
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报告称,2012年全球报纸的发行量接近5.23亿份,较2011年下降0.9%,基本持平。其中,亚洲和拉美是少数纸媒发行量上升的地区,亚洲贡献了全球大部分的报纸发行量。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和新西兰分别位居亚洲纸媒市场份额的前五位。
美国能源部6月9日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称,全球页岩油储量足以维持10年以上的全球石油消费。这份评估报告显示,俄罗斯的页岩油储量最多,达到750亿桶。排在俄罗斯和美国(580亿桶)之后的分别是中国(320亿桶)、阿根廷(270亿桶)和利比亚(260亿桶)。这份报告指出,来自页岩岩层的天然气使得全球天然气储量增加了47%。美国的原油进口量目前为16年来的最低水平,这重塑了全球石油贸易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