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使21世纪医学本科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之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超声学基本知识,超声检查技巧,提高诊断水平,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使灌输式教学转向PBL教学,大大提高了临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超声实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35-01
超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为此,怎样使超声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之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超声检查技巧,提高诊断水平,是当前超声诊断学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1 传统超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操作机会少和不规范
生产实习是学生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而学生人数增多,学生人均床位减少;《执业医师法》的出台和病人的“拒绝”合作与“不配和”使临床实践教学处于尴尬境地,这无疑增加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难度并制约着临床实践教学;另外,带教教师存在责任心不强和带教能力下降的问题,使教学形式走过场,学生实践机会明显减少和不规范。
1.2 授课方式单调
传统临床实习课均为带教老师示范如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如何扫查是标准超声切面,在超声显示屏上让学生观察肝脏,胆囊等器官或疾病的超声表现,整个带教过程主要是老师在说教,学生在被动学习。这种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3 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的培养欠缺
根据认识论规律:人类认识事物必然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上升式过程。教学过程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而纯理论式教学或者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不接触病人甚至与临床实践脱节不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也无疑将成为空中楼阁。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增加实践操作课时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增加实践课时的同时,专为实习准备一台超声仪器,同学相互模拟病人,进行超声的规范化操作练习,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分组为病人进行超声诊断。并强调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减少带教内容,或走过场、敷衍了事;不能放松学生管理。同时就实习相关带教内容,重点加大带教能力培训力度,加强“实习出科考试”的力度,规定实习的两次出科考试与毕业成绩挂钩。
2.2 灌输式转向PBL教学
即以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突出相关学科的横向连系;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代替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主体,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以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亲自操作患者,做出超声诊断,追踪病理结果,进行临床症状--超声表现—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互相讨论,便于密切师生关系,形成双向交流;规定学生在超声实习过程中,要自主完成20个病人的跟踪观察,写出规定的记录内容,,总结个人心得,其成绩记入超声毕业考试总成绩,以“收集病例,进行超声诊断,追踪病理结果,讨论总结”的“四阶段教学新方式”代替传统实习模式,来培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内容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并逐步具备一名合格医生的素质。
2.3 要想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育,追踪病例,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超声表现均以疾病的病理变化为基础,而同一种病理基础上不同的超声表现表达了病理改变的不同侧面,相互比较有助于学生能全面的了解疾病的各种影像特点及相应的病理基础,培养他们对“同病异影”和“异病同影”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我们认为这种比较性、实时性的教学方式是现代超声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亦是该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上述教学实践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经期末和毕业考试检验,成绩好于往届学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莉,刘志伟,程牛亮等.新形势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78-79.
【关键词】超声实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35-01
超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为此,怎样使超声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之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超声检查技巧,提高诊断水平,是当前超声诊断学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1 传统超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操作机会少和不规范
生产实习是学生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而学生人数增多,学生人均床位减少;《执业医师法》的出台和病人的“拒绝”合作与“不配和”使临床实践教学处于尴尬境地,这无疑增加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难度并制约着临床实践教学;另外,带教教师存在责任心不强和带教能力下降的问题,使教学形式走过场,学生实践机会明显减少和不规范。
1.2 授课方式单调
传统临床实习课均为带教老师示范如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如何扫查是标准超声切面,在超声显示屏上让学生观察肝脏,胆囊等器官或疾病的超声表现,整个带教过程主要是老师在说教,学生在被动学习。这种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3 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的培养欠缺
根据认识论规律:人类认识事物必然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上升式过程。教学过程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而纯理论式教学或者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不接触病人甚至与临床实践脱节不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也无疑将成为空中楼阁。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增加实践操作课时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增加实践课时的同时,专为实习准备一台超声仪器,同学相互模拟病人,进行超声的规范化操作练习,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分组为病人进行超声诊断。并强调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减少带教内容,或走过场、敷衍了事;不能放松学生管理。同时就实习相关带教内容,重点加大带教能力培训力度,加强“实习出科考试”的力度,规定实习的两次出科考试与毕业成绩挂钩。
2.2 灌输式转向PBL教学
即以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突出相关学科的横向连系;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代替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主体,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以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亲自操作患者,做出超声诊断,追踪病理结果,进行临床症状--超声表现—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互相讨论,便于密切师生关系,形成双向交流;规定学生在超声实习过程中,要自主完成20个病人的跟踪观察,写出规定的记录内容,,总结个人心得,其成绩记入超声毕业考试总成绩,以“收集病例,进行超声诊断,追踪病理结果,讨论总结”的“四阶段教学新方式”代替传统实习模式,来培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内容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并逐步具备一名合格医生的素质。
2.3 要想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育,追踪病例,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超声表现均以疾病的病理变化为基础,而同一种病理基础上不同的超声表现表达了病理改变的不同侧面,相互比较有助于学生能全面的了解疾病的各种影像特点及相应的病理基础,培养他们对“同病异影”和“异病同影”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我们认为这种比较性、实时性的教学方式是现代超声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亦是该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上述教学实践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经期末和毕业考试检验,成绩好于往届学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莉,刘志伟,程牛亮等.新形势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