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开发者,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而问题教学法正符合这些要求。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设置的渐进式探究式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展开积极的思考,以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及互动探究。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一、所提问题有价值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问题教学法的主线,直接关系到教学法的成败。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自然无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并且让学生的思考有深度,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1.梯度性。学生的认知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的过程。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高潮,都不是最佳的问题。富有价值的问题要有度,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可以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富有梯度性的小问题,前面问题的解决是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这样就可以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与学生的旧知相联系,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通过学生不断地解决小问题,最终为最后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同时,这也可以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发展。
2.开放性。传统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现成知识的学习上,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只是就知识点本身所设计的检测型问题,如定义、影响等。这样的问题对于巩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但大多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与运用,而不能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现代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也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注重学生思考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正是问题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提问时机要适宜
1.学生难于理解时。政治较为抽象枯燥,虽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是对形象生活抽象的结果,这使得正处于由形象认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包含学生所熟悉而浅显现象的问题来给予学生启发与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如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中对立统一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此,我向学生出示诗句“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并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诗中有没对立统一关系。这样将抽象的知识点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现象之中,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没有噪就体现不出静,而没有静同样也体现不出噪,这静与噪正是开为存在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诗句中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样自然也可以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2.学生理解肤浅时。高中生虽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阅历,但在学习时难免会为表面所迷惑,而无法达到本质性的理解。这是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导致的。要想达到学生的深刻理解就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规律性认知,而是要通过问题来开发智力,激活思维,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达到规律性认知。如关于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学生在理解时容易片面,并不能将交换与劳动产品结合起来。机械地告诉学生理论,学生并不能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片面认知来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三、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有问题就会有不同见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压抑,实施专制教学,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就失去了问题启思导行的目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思考同一问题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对立的观点。此时,教师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教学,无视这种不同,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而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让课堂上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正是问题教学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不仅要让学生展开主体参与,还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这种不同,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与教师,主动思考,勇于挑战,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在学生的不同观点与看法之间进行交汇与碰撞,这样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并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堂,才能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问,巧妙置疑,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有质疑、有议论,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加深学生理解水平,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
(责编 张翼翔)
一、所提问题有价值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问题教学法的主线,直接关系到教学法的成败。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自然无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并且让学生的思考有深度,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1.梯度性。学生的认知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的过程。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高潮,都不是最佳的问题。富有价值的问题要有度,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可以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富有梯度性的小问题,前面问题的解决是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这样就可以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与学生的旧知相联系,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通过学生不断地解决小问题,最终为最后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同时,这也可以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发展。
2.开放性。传统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现成知识的学习上,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只是就知识点本身所设计的检测型问题,如定义、影响等。这样的问题对于巩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但大多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与运用,而不能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现代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也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注重学生思考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正是问题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提问时机要适宜
1.学生难于理解时。政治较为抽象枯燥,虽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是对形象生活抽象的结果,这使得正处于由形象认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包含学生所熟悉而浅显现象的问题来给予学生启发与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如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中对立统一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此,我向学生出示诗句“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并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诗中有没对立统一关系。这样将抽象的知识点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现象之中,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没有噪就体现不出静,而没有静同样也体现不出噪,这静与噪正是开为存在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诗句中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样自然也可以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2.学生理解肤浅时。高中生虽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阅历,但在学习时难免会为表面所迷惑,而无法达到本质性的理解。这是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导致的。要想达到学生的深刻理解就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规律性认知,而是要通过问题来开发智力,激活思维,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达到规律性认知。如关于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学生在理解时容易片面,并不能将交换与劳动产品结合起来。机械地告诉学生理论,学生并不能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片面认知来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三、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有问题就会有不同见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压抑,实施专制教学,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就失去了问题启思导行的目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思考同一问题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对立的观点。此时,教师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教学,无视这种不同,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而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让课堂上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正是问题教学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不仅要让学生展开主体参与,还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这种不同,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与教师,主动思考,勇于挑战,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在学生的不同观点与看法之间进行交汇与碰撞,这样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并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堂,才能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问,巧妙置疑,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有质疑、有议论,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加深学生理解水平,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