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教师谈洞察力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tian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洞察力,即识鉴通透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诱导,即我们所说的引导、点拨;相机,就是我们说的“识鉴通透”,大教育家在“诱导”之前冠以“相机”二字,十分精当、科学、耐人寻味。“诱导”是“相机”之后的教学实践,“相机”是真正科学地“诱导”的充分必要条件。“机”如果“相”得不准,或者悖反,那么,“诱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甚至有可能把学生引诱到歧途上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教师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收集很多,对其内容的掌握已到了了如指掌的程度,但一旦付之实践,竟倍感迟钝。问题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就是实施时没有洞察到某一科学方法的落脚点、切入点该在哪里。相反的现象是:不少卓有建树的教学实践家、改革家一开始并不是从“方法”的识记与掌握入手,而是从洞察教学环节、教学实际、知识纽结、问题症结入手,或大处着眼,或小处着手,洞幽烛微、见微知著,在实践中逐渐提炼出自己的一整套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要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篇课文在手,有水平的教师读一二遍后,就立即看出该课的重点与疑难,再依次调动各种方法与技巧,点拨学生涵咏思考、渐悟渐进;水平低的教师就犯难了,“文眼”不明、“课眼”不清,甚至连最基本的问题也识察不准,像这样去运用教法,岂不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吗?即使是一些语文水平较高、教法较熟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时有洞察力萎缩、缺乏力度的时候,使教学难以臻于完善。比如辨析词语的教学,一般地多从语法功能、词义、风格、附带色彩等方面着眼,或强为之解,或随便画上等号。如“到底”一词,简便的解释是“终于”,请看下面的句子:
  (1)你到底来了,我等了你一上午。
  (2)中午妈妈回来了,到底回来了,我的天。
  直接将“到底”解释为“终于”是可以的,在教学中,这几乎是毫不在意的问题,但有洞察力的教师,就有可能这样思索:为什么用“到底”而不用“终于”?在这两句话中,“到底”真的能同“终于”等价齐观、不分轩轾吗?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是敏锐的洞察力得以外射的动人火花,发现问题就是开启了解决问题的大门。教师顺流而下,就能出奇制胜地点拨学生作比较思考,得出结论:用“终于”,只是强调来之不易,但不带浓郁的感情色彩;用“到底”,则不仅有“来之不易”的意思,而且还含有说话者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叹。在上例两句中,“到底”这一浅近的词语所包含的信息明显地丰厚了。
  毋庸置疑,不论是小如词语辨析,大到系统教学,还是单一的课文分析,综合的听说读写训练,洞察力所发挥的能量,所转化成的教学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训练自己的洞察力。
  教师的洞察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笔者以为,教师的洞察力与语文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实践经验水平、对生活社会需要的本质分析等构成条件关系。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识鉴疑难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经验水平,又影响着教师处理材料、组织教学的取向与选择;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则直接关系到教师进行教学实践遵循什么原则;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洞察能力的边缘因素——社会生活需要的多项内容,因为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始终干预着教育教学理论的演变和重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理论的灵活运用。一句话,教师把握社会生活的运动趋势,掌握一整套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无疑会促进语文教师洞察力的提高。而语文教师洞察力的成熟、完善,又反过来使教师的多项水平得以巩固、提高、发展。
  提高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是需要用一生来做的事业,而丰富的经验常常能促进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地调节、补充、改换已有的语文知识,或者是变通地运用语文知识。在对教材的处理、教法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经验”也常常成为教师洞察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催生力量,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即是。但洞察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提高,必须依据一片广阔的教育理论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沃土,必须在现代化科学教育教学理论的阳光雨露的普照与滋润下才能生长出美妙动人的果实。当今社会是一个呼唤“人才”的社会,是一个亟待开发我国丰富人口资源的社会。洞察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高级阶段,教师本身如果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就很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很难完成高效率、多效益的任务。于漪同志曾提出:“课要上得立体化,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课前需精心设计,须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这样高的教学境界,教师没有洞察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他文献
阅读过程是指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种必需的认知、理解技能。认知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是学习外语的人获得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理解是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在语言交流中占重要位置。当前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而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又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品德与科技文化素养、思维品质、情感因素等。
期刊
1  马占河的英雄经历,是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夜间开始的。在此之前,英雄之名与马占河相差千里。他是一个没事的时候喜欢玩两圈麻将、吃饭前必喝一口老酒的人,有时边喝酒边把电匣子打开,听一段西河大鼓,然后满面笑容地酣然入睡,睡梦中都能笑出声来。他与世无争,虽说头上顶着一个副站长官差,可他没当回事,也不想升迁,但他的业务能力又让他的位置像铁轨一样稳固。马占河的日子过得快活自在,他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父
期刊
变成狐狸吃我吧。你找到在雪地上一蹦一蹦跳跃的我,张开充血的眼睛追我吧。  我逃跑。为了让你追赶。不时回頭,确认你的身姿,轻轻跳跃。轻轻跳跃。心脏怦怦跳。耳朵直竖。我满心欢喜。你想要我呢。这么专心一意地追赶着我。  我的耳朵听见你的脚步声、你的心跳、你的嚎叫声。我的耳朵听见你高涨的体温、高涨的食欲、飞散的汗珠。  你千万别放弃。脚皮磨破掀开了也好,撞上残干跌倒了也好,振作起来追我。想想我的肉多么好吃
期刊
父亲是个安分、守己、率直的人。我从一些可靠的人士口中得知,他从年轻时代甚至童年就开始具备了这些特质。而今回想起来,他比一般人安静,看不出来是快乐还是忧郁。我们的一家之主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她成天责骂我们——我的姐姐、哥哥和我。但是有一天,父亲订购了一艘船。  他把这当成一件大事。这条船是他特意为自己定做的——用合欢木做材料,坚固耐用,寿命可达二三十年,而大小只够容纳一人。母亲成天唠叨个没完,难不成
期刊
我坐在家中电视机与世界的渺小的旁边,开始回想我小时候拥有的一间娃娃屋。当时我卧病在床,整个冬天都没去上学。屋子的正面是开着的,小心翼翼的话,我可以把头伸进大厅里,然后穿过门廊,看到一边的厨房和另一边的起居室,从大厅开展的是通往三楼的回旋梯——三楼有五个房间和一个阳台。这屋子的居住者是四个放在屋子里显得好小的塑料娃娃,但我不介意。屋子是空的,我用被送过来而我不爱吃的食物当作家具。  有一天晚上我睡不
期刊
当巴托密·亚诺拉修士迷路时,他知道没有任何事物救得了他。巨大的危地马拉丛林已无情地将他诱入陷阱。对当前地形一无所知,他静静地坐着等死。他将葬身该地,孤绝且孤寂,心里惦记着远方的西班牙,尤其是那儿的蒺藜丛修道院——查理五世曾屈尊莅临,对他投注于救赎工作的宗教狂热赞美有加。  一觉醒来,他发现一群冷漠的人士围绕四周,正准备将他供奉在祭坛上。对巴托密而言,这祭坛似乎是他远离恐惧,远离命运,远离自己的安息
期刊
走出电影院  白色的帆布上闪烁着梦影,  像月亮的皮,发出两小时微光。  那儿有忧伤的情歌,  快乐旅程的终点和花朵。  童话过后,世界是雾蒙蒙的蓝。  电影院外的角色和面孔都未经预演。  士兵唱着忠于党的挽歌。  少女也奏起她忧伤的歌。  现实世界啊,我就要回到你身边,  拥挤,黑暗,又难逃宿命——  你,大门下方的独臂男孩,  你,年轻女孩的空洞眼神。  ——译自未出版作品(1944-1948
期刊
一、雪山鹰魂  他是雄鹰,甚至比雄鹰更勇敢无畏。  我对他是熟悉的,虽然从未谋面,却与他相识经年。  2017年,我受命撰写首届“感动喀什十大新闻人物”主持词和颁奖词。他隐在十个人物中,从资料中露出风雪包裹的朦胧身影,在时空中与我相遇。  他似乎正骑在牦牛背上急着赶路,目光从我的前方扫过,打量着天色以及周围的群山。我随着他的目光望过去,天色已近黄昏,周围人烟绝迹,连绵的雪山之后,是一方看不太清晰的
期刊
当我离开海的时候,一个海浪自群浪中移前。她高挑轻盈。尽管其他海浪抓住她漂动的裙子喊叫,她还是紧抓我的手臂,跳着要和我一起走。我当时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不忍心让她在朋友面前难堪,而且那些块头较大的海浪正愤怒地瞪着我,害得我一时不知所措。到了镇上,我向她解释,这是不可能的,城市生活不是从未离开过海洋的纯真海浪所能想象的。她严肃地看着我:不,她已下定决心,决不回去。我好言相劝,软硬兼施,连嘲带讽;她则哭
期刊
夏天里的事  1  一只蜻蜓,缓缓地落在草叶上  在它双翅静止的瞬间  风向由西转向南,驱散了地面上的尘埃  眺望里,有雨云,天际,日影的清澈  一波一波天空的浩荡,明媚  犹如突然降临的圣境,令人目不暇接  地平线尽头,群山的影子  在光亮里渐次复现  恍若一个天真少年,信手  在画布上涂抹出的夏日静态的平面  你为此惊喜不已,久久沉浸于  目光所及的风景中  并且开始遐想,六月绿藤一样  攀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