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发展的原始动力、社会背景、创新思想,统统被淹没在逻辑的海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学需要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恢复活跃的、火热的数学思考。要实现这样的转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教材的研读与处理。
  关键词:数学教师; 把握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99-002
  本文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如何把握教材。
  一、理清来龙去脉,让教材清晰透明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知识的处理并不相同。数学的知识结构是严谨的,具有恒定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案例一:苏教版三下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
  笔者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的知识基础有三个:一是乘法的意义;二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是两位数乘整十数。前两个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一般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苏教版先安排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对于两位数乘整十数,教材是借助情境,将两位数乘整十数转化成旧知。
  具体做法如下:动态出示搬箱过程,提出问题:搬下10箱够吗?
  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12×10=?
  先算出5箱60瓶,再乘2,得120瓶;或者先算出9箱的瓶数再加12,先算出8箱的瓶数再加2箱的瓶数……
  最后由12×1=12,类推出12×10=120,让学生试着解释算理,最后明确12乘1个10,得12个10,是120。
  “试一试”12×30就是12乘3个10,得36个10,是360。
  归纳出一般的算法,两位数乘整十数,先用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十位数字,再添上一个零。
  二、拓展延伸,让教材彰显理性精神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数学的特点。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我认为,在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还是要照顾到数学的严谨性。
  案例二: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情境中暗含了算法,即可以先算买夹克衫和裤子各用多少元。65×5 45×5=325 225=550(元);也可以先算买一套衣服多少元。(65 45)×5=110×5=550(元)。
  要求学生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65 45)×5=_____×____ ____×_____。
  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最后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 b)×c=a×c b×c,告诉学生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但是在出示99×8 8这个算式时,由于没有明显数据特征,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困难。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释分配律。学生可能会从乘法的意义角度解释为65个5加上45个5得到110个5,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99个8加1个8等于100个8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教材的处理方法:
  面积=ac bc面积=(a b)c
  
  
  在讲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教材联系实际情境“图书馆的扩建”。由于这家图书馆要翻新,在完成扩建后,图书馆的总面积为多少?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②他讲问题解决,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数形结合”。
  三、挖掘内涵,让教材丰满起来
  案例三:苏教版三下教材第84页,学生学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教材给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再测量计算。
  有的学生估计长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有的估计是12平方厘米,还有的估计成14平方厘米。测量验证后,比较估计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之间的差距。估计对的学生欢呼雀跃,估计错的学生垂头丧气。环节到此结束,进入下一题。
  我认为,这是修正、加深学生面积单位表象的一个好例子。可惜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交流比较估计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之间的差距后,我启发学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面积单位,一个是实际的面积单位,看的见摸的着,还有一个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它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想想看,估计成10平方厘米的学生,他大脑中的1平方厘米比实际的1平方厘米怎么样?学生思考后得出,他大脑中的1平方厘米比实际的1平方厘米要大。我继续启发:那他就要把大脑中的1平方厘米怎么样?学生说变小一点。估计成14平方厘米的呢?学生说:他大脑中的1平方厘米比实际的1平方厘米小,要变大一点。
  四、化静为动,让教材真正服务学生
  案例四:三下教材第86页,在教学完面积单位的进率后,要求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换算完成后还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时,学生只能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所以9平方分米等于900平方厘米。
  这个答案和教参上的不一致,教参是这样要求的:
  要重视让学生理解和表达单位换算的推想过程。如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是9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900平方厘米。由于学生尚未掌握整百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整百数的计算方法,所以换算时不宜让学生列出乘除法算式算出结果,一般应让学生运用数的组成知识直接推出结果。
  带着这些疑问,我又一次审视了教材。
  例题让学生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算出它的面积。由于计量单位不同,有的学生量出边长10厘米,10乘10等于100平方厘米;有的学生量出边长1分米,1乘1等于1平方分米。“数形结合”,让我眼前一亮。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刚好能摆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不正是学生形象思维的支撑点吗?于是我引导学生在大脑里想,9平方分米里有()个1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里有( )个1平方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就是()个( )平方厘米,就是( )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有7个100平方厘米,1个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7个就是( )平方分米。由于面积单位间特殊的进率,也有快速换算的方法。教材在想想做做(第86页)中,学生完成第1、2两题的换算后,指导学生观察这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一般都能看到由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只要在数字后面添两个0。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反之。
  作为教师首先要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头脑中清晰的把握编者意图;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彰显数学的理性精神;不断的挖掘内涵,让教材丰满起来;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维难点,让教材真正的服务学生。怎样读懂教材并跳出教材教教材,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其他文献
大学生村官新政策的实施,为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部分大学生在基层服务中能力欠缺,制约着自身作用的更大发挥。为此,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
针对硫铁矿制酸烟气的特性,分析了余热锅炉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某250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余热系统改造后,利用余热锅炉产中压过热蒸汽发电,年
麦凯波等西方后现代电影理论家思想新颖独特,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中国近期电影理论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读与嬗变.
文章针对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作为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四点初步的看法与观点:1、推动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2、应注意学习方
在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育专业通讯社,是联邦德国体育通讯社。它的效井伙高,一场足球比赛结束不出五分钟,
期刊
人力资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广泛使用的名称,是指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人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资源,实质上就是把人力当作一种财富来对待。文章介绍了人
以硫酸装置φ5m干吸塔为例,介绍了插管式槽管分酸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分酸过程。分酸装置利用重力进行3级溢流分酸,同时利用节流孔板和V形堰口来确保分酸均匀和不溅沫。分酸装置采
介绍了采用“秦冶1号”溶液循环吸收法的脱硫装置处理多膛炉高氟氯二氧化硫烟气的中试运行情况.重点介绍了该装置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实际运行参数,对后续有待解决的问题,
硫酸装置转化工序的蝶阀普遍容易出现卡涩现象,严重影响了操作控制并加重了维修负担。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发出3种改造方案:变径阀杆填料密封结构、阀杆定位销、带凸体轴
通过电除尘器在钼精矿焙烧烟气收尘净化中的应用,结合烟尘的物理化学性质、工艺环境和电除尘器的设备构造以及生产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对该工艺设备进行研究,实现了电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