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中的无声呐喊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常州梳篦中三件雕松篦箕的装饰图案进行图像学解读,考证其图像内容的同时,探讨其图像形成的特殊地域成因和时代背景成因。通过对近代常州历史和文化文献资料的考察,指出近代常州女学兴起、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西方文化冲击对民艺创作的影响。这种图像产生的背后正是民间艺人远离匠人,表达自我的意识体现,更是民间美术随时代艺术不断更新扬弃的潮流。
  关键词:常州雕松篦箕;民间艺人;图像学
  [2014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常州梳篦装饰工艺的图像学解读”项目编号:X2014797]
  常州是中国梳篦[1]的世家,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民间工艺。常州梳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形制和用料上,也体现在装饰工艺方面,其装饰的图案纹饰除了有反映普通民间美术趋吉纳幅的祥瑞主题,还有反映独特的区域文化心理意识,定格相关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功能。本文集中讨论后者,从常州梳篦博物馆发现仅存的三把雕松篦箕的图像上,解读常州近现代时期民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生存环境。
  目前对于这三把篦箕的介绍仅在《常州梳篦厂志》提供了只字片语的线索:
  建国前有雕工老艺人尤和尚在狭小的骨梁篦箕梁面上用一层很薄的牛骨片,贴在方竹梁面上进行浅雕,后用生漆漆制加工成为黑白分明、线条清晰、美观大方的篦箕,后改用松片代替牛骨片,名为雕松篦箕。
  笔者采访常州梳篦厂的刘主任得知,尤和尚老艺人已去世,对于他的资料也无从考稽,同时得知常州梳篦的工艺的装饰图案都是历史继承,师徒相传的手工作业,雕松篦箕装饰的图像产生的时间很可能更早,但其装饰图像内容已不得而知。
  解读雕松篦箕图像的难点是盒子及其周围部分的内容,因为盒子形状的装饰纹样在民间美术中十分罕见。梳篦常放置在妆奁盒中,其形象就与雕松篦箕上的盒子形象相符合。在常州武进村前南宋墓出土一件妆奁盒,造型四四方方,设两抽屉,抽屉板上有柿蒂纹铜环。这和雕松篦箕的盒子图像十分相似,包括多层的设计以及盒子配饰的描绘,都十分贴切。
  图像中抽象部分的内容解读就迎刃而解了,郑巨欣、陆越编写的《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历史》一书中引用了1868年约翰·杰森等西方人拍摄或画笔下的近代女子的闺阁梳妆的图像,来叙述近代中国富有人家小姐的梳头妈子的职业情况,妆奁盒需要盛放在梳妆台上,花瓶同样也要放置于架子上,不难联想到那些抽象、扭曲、不规则的白条描绘的应该是盛放妆奁和花瓶的木架子或者梳妆台。由此证明,这三把常州雕松篦箕装饰图像的内容是近代女子闺阁的梳妆场景。
  本文结合图像学的方法,对常州雕松篦箕的装饰图像提出三个问题:一、 “女子梳妆场景图”产生的原因;二、图像中笔法造型“丑态”的成因;三、图像“奇怪”构图的成因。
  一、
  关于女子梳妆场景图像产生的原因,笔者通过对建国前近现代的常州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其独有的一个现象,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根据《常州梳篦厂志》中记载“建国前的梳篦是根据用户需要,10张或20张少量定制,批量少的也生产”,这说明常州建国前售卖的梳篦是分档次的,不同阶级的需求有不同款式的设计。雕松篦箕从用料和装饰方面均可以看出是高档梳篦,“女子梳妆场景图像”很可能是社会地位较高且富有的买主的意图或设计,梳篦的主人应该是女性无疑。
  常州近代富有家庭的女性大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清代的徐珂在《近词丛话》中说到:“毗陵多闺秀,世家大族,彤管贻芬,若庄氏、若恽氏、若左氏、若张氏、若杨氏,固皆以工诗词著称于世者。”她们不仅在家庭中相夫教子,是贤妻良母,而且知书达理,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干,亦不再甘当男人的附属品。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历史上有名的闺阁诗人,《江苏艺文志·常州卷》收录清代武进、阳湖二县闺阁诗人达147位之多。这说明了知识女性群体的产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到近代,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陈衡哲、近代第一位女税务官和外交官袁晓园、才艺双全的名媛陆小曼等等一批常州女性,逐渐担任社会的重要职务。同时,常州社会对于女性是民主、宽容和自由的,早在明末清初,吴伟业、毛奇龄、王士祯都曾大力表彰与提倡妇女文学,褒奖她们的创作,这也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这些都证明了女子梳妆场景图的产生,离不开女性思想的解放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女子梳妆场景图像内容的两大主题花卉盆景图和妆奁盒图的选取更反映了常州女性的气质和地位。借花喻人,怜花惜己是闺阁诗人常用手法,然而常州的知识女性还借花卉来表达自己的忧世之心,沈湘佩与张熠英所写的《念奴娇》中:
  良辰易误,尽风风雨雨,送将春去。兰蕙忍教摧折尽,剩有漫空飞絮。
  塞雁惊弦,蜀鹃啼血,总是伤心处。已悲衰谢,那堪更听鼙鼓。
  闻说照海妖氛,沿江毒雾,战舰横瓜步。铜炮铁轮虽猛捷,岂少水师强弩。壮士衡冠,书生投笔,谈笑平夷虏。妙高台畔,蛾眉曾佐神武。
  上半阕看似在怜惜春逝之际兰花凋零,实则把忧时伤春与忧国忧患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表达了她对时局的忧愤之心;奁盒作为女子之物,一直担负着女子梳妆的功能,然而其形制和装饰也随着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发生着演变,精致繁华的奁盒常常是来自于富有人家,奁盒图表明了女子的身份尊贵。同时,多层多子盒的构造说明了妆奁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含义。自汉代开始,奁盒便流行多子漆奁,一个大的母奁内部装有多个子奁,寓意家族子嗣繁荣的希望。由此可见奁盒图像也是表达富贵人家对子嗣兴旺的企盼。
  二、
  从图像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尖锐的三角形、粗细不一弯曲多余的线条,疏密不匀的节奏行距,雕松篦箕装饰图像中笔法造型尽显“丑态”,这与常州梳篦大部分精致写实的装饰图像大相径庭,但是这些图像的造型与想表达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显然是艺人无意识的行为。说明要回答“丑态笔触”的成因问题,就与篦箕的制造者——常州梳篦艺人密切相关。   图像中物体造型的线条、显现的笔触、笔法,是艺人手的活动所留下的轨迹,能反映艺人的主观情感。民间艺人有着熟练的技巧和扎实的功力,但往往刻板的依葫芦画瓢,谨遵流传下来的手艺,没有自己的个性,这也是为什么民艺一直在主流艺术中被忽视。但是雕松篦箕装饰图像的艺人显然做了大胆的尝试,扭曲而不规整的造型,凌乱的线条,忽快忽慢的节奏,以及刀刻的潦草痕迹让我们感受到其张扬个性的一面,同时感受到一种矛盾、痛苦的强烈情感的释放,应该说这种图像风格的产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建国前的常州一直战争连连,社会动荡,加之西方工业冲击,以及商的民俗制约,常州梳篦的生产从小家庭副业向店坊专业发展,导致许多劳动者失业,社会阶级以及贫富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在梳篦档次上得到反映。作为社会底层的梳篦艺人逐渐进行反抗和抗争,从1892年(清光绪年)至建国前1946年,常州《武进商报》、《新武进》、《武进新闻》中就记录了关于梳篦工人五次罢工斗争,皆因工人工资低微,生活困难而要求增加工资。梳篦艺人对工作现状不满、内心痛苦矛盾的情绪,还通过编写民谣进行传播,形成了常州梳篦文化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而独有的魅力,皆表达了常州梳篦艺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对幸福的理解。韦中权《常州特色文化》一书中就把常州梳篦歌谣分成了三类:仪式歌、劳动歌、其他民歌。其中作为时政歌谣的劳动歌就深刻的揭露了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反映了阶级矛盾的事实,内容如下:
  《鸡叫做到鬼叫》
  老板扇子摇摇,
  眼睛朝我瞄瞄,
  烟筒头敲得我直叫,
  勿晓得为格啥佬?
  摸摸头上痛佬,
  想想心中苦恼,
  鸡叫做到鬼叫,
  明朝还要起早。
  日夜的忙碌使梳篦艺人想快速画完手头的活儿,这种快速的节奏便导致了图像不可能是讲究匀称精妍的,更多的是随意而粗糙,所以形成了线条深浅不一、线条之间的排列不整齐,那些尖锐的部分可能是把对剥削阶级的愤恨和不满表现在了刀刀锋利的刻痕中。
  三、
  雕松篦箕装饰图像的“奇怪”构图首先体现在图像物体的透视上打破了惯有的焦点透视:花卉盆景是正视图而妆奁盒子是俯视图,至于是架子或梳妆台到底是正视图还是俯视图值得商榷;其次盒子图像像是多面的,上、正、侧、下面被依次展示在同一画面上,还有些面仿佛在弯曲和挤压。这些奇特的构图与同时代西方的立体主义画派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西方美术思潮已经影响到了近代民间艺术。
  上文提到这种图像的设计可能出自于常州近代知识女性。约在19世纪60年代的同治年间,西方文化就以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入侵常州,等到1906年,在东循环租赁关帝庙隔壁汤襄武王斋祠为礼拜堂,开办了育德女熟。教会学习首先使常州富有人家的女性了解近代西方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常州女性就曾把西方美术融入到民间艺术中,如近代常州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西洋画家刘海粟,他的表妹杨守玉,就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术和西方油画的思想,在常州创造了另一个民间美术“乱针绣”。这样看来,西方文化的思潮传播到了常州,并引入到常州的民间艺术中,知识女性很可能起了桥梁的作用。
  与立体主义构思的巧合,很可能不是雕松篦箕图像设计的无意识行为或者空穴来风。立体主义(诞生于1908年的法国)流传至中国,真正被中国人知晓,是由徐珂、胡愈之主编创刊的《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六号民国十年三月二十五日(1921年)首次介绍:
  立方体主义的起源到一九一年秋季展览会的出品中有一幅立方体式的肖像画,到翌年独立展览会的时候,第四十一号室里又有几幅立方体绘画,因此立方体主义的名称就喧传一时了。
  之后的21年间许多报刊都提到立体主义,而且时间越来越频繁。可见早在20世纪初,西方立体主义已经在上海被大众知晓,常州地理上受到上海文化的辐射范畴。《常州梳篦厂志》中有记载:
  1913年常州岳源昌梳篦工场主岳洪根在沪时接到外商王交吉兄弟俩订购梳篦去南洋销售。从1917年开始在上海口岸经销常州梳篦的外销商行。
  这说明常州梳篦在立体主义传播的同时期,已于上海售卖。若需要满足国际化都市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才不会被淘汰。对于图案装饰的手法必定会吸收不同的文化思想,这其中说不准就有当时在上海很流行的“立体主义”。
  同时,雕松篦箕图案的构成当然也可能是吸收了其他民间工艺。常州梳篦在国内传播广泛,与其他优秀民艺经常交流,民国四年(1915年)十月一日,在北京成立了全国国货展览会,共有来自“十八省二特别行政区赛品件数总计达十万。”常州梳篦参加并且获奖,这种国货展览会正是促使民间艺人相互交流,改良启发的绝好机遇,江苏省著名的剪、刻纸技艺、木刻等等的样式都与雕松篦箕的新颖工艺相似。
  四、结语
  这三把常州雕松篦箕的装饰图像不仅表现了一种新颖的民间装饰图案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也承载了近代常州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特质。常州梳篦的装饰图像从古至今就在民间装饰艺术中别具一格,在古代喜爱用文人画装饰元素(如梅兰竹菊文人花卉、山水写意、写意人物系列等等的图案),受到皇家宫廷的喜爱。自元朝通过丝绸之路流通到海外,近代通过上海口岸销往20多个国家,常州梳篦的消费对象的多元化也促使了梳篦艺人开阔的视野和面对不同文化开放的心态。这种不断与社会主流文化接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融入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推陈出新的创作态度或许就是常州梳篦销量独占鳌头的原因。
  注释:
  ①梳篦,即梳子和篦子,均为古代男女整理头发的用具,也是我国古代女性的发饰。最早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栉,梳比之总名也;梳,所以理发也。……疏者为梳,密者为比。”因为使用功能一样,统称为梳篦。
  参考文献:
  [1] 厂志编纂组.常州市梳篦厂厂志.1951-1985.
  [2] 陈晶,陈丽华.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清理纪要[J].考古,1986(03).
  [3] 徐珂.近词丛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沈湘佩《名媛诗话》,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引)》,北京:中华书局,1932.
  [5] 刘芳芳.浅谈西汉多子奁盛行的原因[J],中国文物报,2012-12-10.
  [6] 郑巨欣,陆越.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故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7] 农商部呈恭报国货展览会办理情形并附呈会场陈设图片请鉴文并批令,大公报-1915-11.
  作者简介:
  李柏柠,扬州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李祺,河南商丘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攻读美术硕士研究生学位。  郭锐,河南洛阳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攻读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蓝菁翎,广西贺州人,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攻读美术硕士研究生学位。  刘健,安徽马鞍山人,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攻读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期刊
作者简介:  冯圣媖(1982-),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南华工商学院设计艺术学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期刊
宋华平,1955年1月出生於河南确山县,祖籍山东泰安。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郑州大学名誉教授。  曾担任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展等全国书展的评委。 
期刊
一、书法和山水画的关系  书画同源说把书法与绘画定在孪生关系里,而以书入画论的提出,更是把书法与绘画结合在一起,在长期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东方艺术,他们是中国固有的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种类之一,与书法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中线的长短、粗细、起伏变化等为山水画以线造型的皴、擦并用艺术形式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同时,书法中抽象的抒情性和精神性对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形神
期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是其《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篇词。后来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了卷首。此咏史词,浅斟低唱之间气象恢宏。三言五语把千古英雄和丰功伟绩,统统湮没进了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地老天荒……比秦汉、三国等历史颠簸期更为
期刊
摘 要: 在油画创作中,将其卡通化是一种新兴的创作方法。通过卡通化,艺术家能直接简单地传达自身的情感。油画卡通化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法,能够使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卡通油画作为能充分表现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艺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陈可无疑是卡通油画的代表人物,简单的生活场景卡通化配以细腻的个人内心情感,通过油画媒介传达给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关键词:情感;卡通油画;陈可
期刊
摘 要:克里姆特的绘画才能是惊人的,他几乎在整个绘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壁画、天顶画、架上油画、(从肖像画、历史画到风景画)然后是建筑装饰,镶嵌画。但克里姆特又是一个独具个性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作品堪称集写实绘画与精湛工艺于一体,人物形象的写实性与装饰图案相融合,大量使用金银箔、珐琅、珍珠、宝石、珊瑚等天然材料来完善作品的审美和提升作品的观赏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其具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来品读独特的克里姆
期刊
摘 要:笔墨在中国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尝试对笔墨价值进行分层界定,明确各层价值的由来,分析各层价值间的联系,探讨笔墨内蕴与笔墨形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笔墨内涵的根基所在。  关键词:笔墨;分层;意蕴;根基  上世纪末吴冠中和张仃曾先后发表了“笔墨等于零”和“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两个对立性观点,这场围绕笔墨展开的讨论最终深化为一场激烈的学术论辩。[1]如何看待笔墨以及笔墨在当代环境下如何发
期刊
摘 要:据古籍记载,我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最早的发现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有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遗痕处残留发亮的漆皮,经鉴定距今有七﹑八千年历史。陶瓷与漆艺的结合漫长而又零散,本文力图通过前后的梳理与自身的实践,大致勾勒两种材料在历史上结合的背景,以及现代手工艺术环境下的各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陶瓷;漆艺;结合;组合  一、历史上的结合。  (一)考古发掘已知最早有关陶与漆结合的实物是由距今约五千年的浙
期刊
车金林,河南封丘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寻宝中原》栏目特约书法家、河南省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毛体书法协会河南分会主席、中国艺术书画收藏交流协会副主席、中国酒业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供职于河南省委办公厅。  山,至坚,水,至柔。山与水,似乎永远不能并立而存,然而在一位书法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二者和谐相存。他既有山的博大峻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