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中“差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及其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zhib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物理学习中,“差生”的心理障碍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分析和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排除其心理障碍,对促进物理教学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想就学习物理“差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学作一粗浅的探讨。
  1 记忆方面
  “差生”的记忆水平偏低,记忆的速度慢,保持的时间短,而且偏重于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大都不能进行有意记忆,抽象记忆和理解记忆的能力较差。
  我们知道,对各种知识点的记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是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前提和依据,不能突破记忆的障碍,就会给知识以后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产生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的快慢、准确、牢固和灵活程度,会随记忆的目的任务、态度、方法等而异。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应尽可能使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使其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其次,积极寻找“差生”的有利因素,使其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再次,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关心和帮助,用为师的真诚的心去激发其记忆的兴趣,让其“亲其师,信其道”;另外,对其进行反复记忆,让学生在重复再现中使记忆获得好的效果,对于他们,多提问、多复习、多检查、多督促。
  例如,在进行电学知识的教学中,对于电流、电压、电阻、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等基本概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区别,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手段来帮助“差生”进行记忆和理解、运用,并在每堂课前都进行提问复习,在反复的学习中学会了去理解、去记忆,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常识和例子,使他们明确记忆的目的。
  2 注意的不稳定性
  好的学生能够精力集中,注意跟随教师的讲课,能够明晰反映和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而“差生”往往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表现为注意的不稳定性。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他们的无意注意,注重教材的直观性,内容的新颖性,教法的灵活性,这方面教材的编写体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引题,在讲课时不断调整声音的大小、变换手势等等,通过各种手段来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达到注意的稳定性。
  例如:在教学一些物理规律或概念时,注重强化语音的表达,如“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它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同一物体,不论它们的状态、形状、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变的”等知识点的重点词、句的强调,就能达到引起学生集中注意的目的。
  此外,上课时时常提醒“差生”注意听讲,充分运用教师的身体语言,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个动作、一个提问等都可引起其注意,多启发他们由简到繁,逐步提高。
  3 感知表象的模糊性
  人的思维过程是通过感知、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环节的过程,表象是基础,是思维的依据,“差生”在感知事物时所获取的表象一般较模糊,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概念等不能抓住与本质相联系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针对“差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提醒他们作有目的的观察,使其获得正确的表象,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一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我们在讲解清楚的前提下,针对他们的模糊认识,进行一些模糊认识的问题设计,通过对错误认识的剖析,使他们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方面,许多教师实践的“模糊教学法”就很有用处,很值得我们运用和推行。
  例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在实际进行电路图与实物图对应时不能对应起来,那么就应引导学生抓住串、并联电路的概念的本质,“逐个、顺次”还是“并列、分支”,再对照实物图进行讲解。
  再如“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与联系,就可运用“模糊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4 思维的片面性和信赖性
  “差生”往往习惯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其思维往往简单、单向、片面或呆板,解决问题或理解问题时往往只抓住个别的明显条件,不能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表现为片面理解公式和概念。
  那么,在教学中就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使知识不断得到深化,鼓励“差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对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除教材内容外,还可利用以下题目来对他们进行知识的深化①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A,要使通过的电流是1安,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应是多少伏?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是多少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安?②将阻值为2Ω和3Ω的电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若电路中的电流为0.4A,斌求各个电阻器上的电压及总电阻两端的电压?③两个并联导体的电阻值分别为4Ω和8Ω,如果它们两端的电压是4V,求每一个导体中的电流和干路中的电流。
  另外,“差生”的思维存在依赖性,总想依靠教师、同学的提示,或翻答案,教师应鼓励他们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又要在教学中提供思维的模式,注重思路,让“差生”从教师的思维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循序渐进、独立思考。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对“差生”予以充分的重视,以充分的热情对待他们,真正做到“爱心导乐学,乐学促成才”。
其他文献
测量物质密度是九年级第一章所学习的内容,所学测量方法较简单,在九年级力学知识学完后,再反过来探究测量密度的方法,你会有新的发现并且中考试题也出现了许多测密度的不同方法,我在这里对其进行了简单归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