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错路
虽然古人早就发明了指南针,但指南针毕竟不是GPS,所以古代诗人总是迷路。令人羡慕的是,他们不是误入蓬莱,就是迷失在桃花源。总之皆是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地方。不信你看:“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绿径穿花,红楼压水,寻芳误到蓬莱地。”“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太多了,不胜枚举。读着这些诗句,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渴望米一次路,即使没能误入仙境,哪怕“误入藕花深处”也好啊。
二、识错人
识错人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视力上的错误,把甲错认成乙:“映柳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或把镜中的自己当作别人:“岁去红颜尽,愁来白发新。今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第二种是归类上的错误,把甲类人错归成乙类人:“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人们把陆游和严光归为一类,可惜人家不领情。第三种是机缘上的错误,令甲错误地结识了乙,比如:“平生误识白云夫,再到仙檐忆酒垆。”——至于这是不是李义山的正话反说,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李义山留下的悬案有一大堆,也不在乎多此一例。再如:“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王淇如此八卦,定是出于对林逋的嫉妒。第四种应该属于无过之错:“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本无过,错认主为客。
三、错看
古时的照明条件不好,读书人都是秉烛夜读的。家境贫寒的,还要凿壁借光、萤囊映雪什么的,所以古代诗人的眼神大都不好,看东西经常出错。地球人都知道李白是个近视眼,明明一地的月光,竟然以为是霜。一颗白胡桃,他一会儿看有,一会儿看无,把读者都弄晕了:“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小东西分不清也就罢了,竟然把山上的瀑布和天上的云彩也看错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啧啧,近视如此,简直是不可救药了。
古人常常弄混的是雪与花。李煜深有感触:“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有把梅花当成雪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还有把杨花当成雪的:“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有把大雪片当成梨花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有把小雪粒儿当成枝头小花的:“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王安石的眼神也不好,幸亏他嗅觉还蛮灵的,不然也出错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四、错听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可是古人在读书的时候,除了读书声之外,还要“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不出错才怪呢。“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一顷新荷,坐间疑是秋生。”
最著名的错听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建议现在的公仆们向人家郑县长学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练练耳力。
五、错觉
俗话又说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似梦非梦之间,错觉就来了。大约是因为古人的业余生活贫乏,而交通、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他们常常感到寂寞,在寂寞的时候,就幻想能有人来陪伴自己,想得多了就产生了错觉:“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当然,如果来的这位是个美人就更好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错觉或许会有成真的时候,而有的人,却只能在错觉中想见。这就有了聊斋的意味。纳兰容若,这个一提起就令人伤感无比的名字,他的词有好多首都是在亦真亦幻的错觉中完成的:“谁在小红亭?玉钗敲竹乍闻声,风影略分明。”还有苏轼,那个豪放的老夫子,也把错觉当真了:“小轩窗,正梳妆。”读了让人鼻子酸酸的。
六、错事
古诗词中,随手一翻,主人公们所过的错事五花八门。有弹错琴的女子:“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敲错钟的和尚:“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吃错药的仙子:“嫦娥应悔偷靈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读错书的先生:“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嫁错郎的娘子:“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休错妻的丈夫:“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剪错花样的小媳妇:“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跟错马车的愣少年:“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拉错渔线的笨钓客:“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等等。
七、错怪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尚且犯了这么多错误,那些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犯个错儿也在所难免。只是若真要有错也就罢了,可有时那些花儿呀草儿呀月儿呀什么的,根本就没错,却无端地被人指责,甚至白白地代人受过。诗词中这样的“冤假错案”还真不少。例如:
睡不着觉就怪黄莺太吵:“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乘船坐过站了就怪月光耽误事儿:“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待着闹心就怪春风没有眼力见儿:“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怀古伤情时就怪柳树不来抚慰自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个辛弃疾更为过分,把柳条都折尽了不说,还大发牢骚:“无情最是江头柳,长条折尽还依旧”;不仅如此,他还批评春天做事有头无尾:“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欧阳修早都看不过去了,站出来替那些无辜的受气包们说了句公道话:“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种种小意外、小错误,就像水面上微微荡起的涟漪,因此,那些历经千年的文字才不会沉寂,我们的心在每一次的阅读中,才会享受到琴弦一般美妙的颤动。
虽然古人早就发明了指南针,但指南针毕竟不是GPS,所以古代诗人总是迷路。令人羡慕的是,他们不是误入蓬莱,就是迷失在桃花源。总之皆是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地方。不信你看:“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绿径穿花,红楼压水,寻芳误到蓬莱地。”“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太多了,不胜枚举。读着这些诗句,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渴望米一次路,即使没能误入仙境,哪怕“误入藕花深处”也好啊。
二、识错人
识错人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视力上的错误,把甲错认成乙:“映柳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或把镜中的自己当作别人:“岁去红颜尽,愁来白发新。今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第二种是归类上的错误,把甲类人错归成乙类人:“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人们把陆游和严光归为一类,可惜人家不领情。第三种是机缘上的错误,令甲错误地结识了乙,比如:“平生误识白云夫,再到仙檐忆酒垆。”——至于这是不是李义山的正话反说,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李义山留下的悬案有一大堆,也不在乎多此一例。再如:“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王淇如此八卦,定是出于对林逋的嫉妒。第四种应该属于无过之错:“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本无过,错认主为客。
三、错看
古时的照明条件不好,读书人都是秉烛夜读的。家境贫寒的,还要凿壁借光、萤囊映雪什么的,所以古代诗人的眼神大都不好,看东西经常出错。地球人都知道李白是个近视眼,明明一地的月光,竟然以为是霜。一颗白胡桃,他一会儿看有,一会儿看无,把读者都弄晕了:“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小东西分不清也就罢了,竟然把山上的瀑布和天上的云彩也看错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啧啧,近视如此,简直是不可救药了。
古人常常弄混的是雪与花。李煜深有感触:“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有把梅花当成雪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还有把杨花当成雪的:“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有把大雪片当成梨花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有把小雪粒儿当成枝头小花的:“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王安石的眼神也不好,幸亏他嗅觉还蛮灵的,不然也出错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四、错听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可是古人在读书的时候,除了读书声之外,还要“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不出错才怪呢。“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一顷新荷,坐间疑是秋生。”
最著名的错听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建议现在的公仆们向人家郑县长学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练练耳力。
五、错觉
俗话又说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似梦非梦之间,错觉就来了。大约是因为古人的业余生活贫乏,而交通、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他们常常感到寂寞,在寂寞的时候,就幻想能有人来陪伴自己,想得多了就产生了错觉:“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当然,如果来的这位是个美人就更好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错觉或许会有成真的时候,而有的人,却只能在错觉中想见。这就有了聊斋的意味。纳兰容若,这个一提起就令人伤感无比的名字,他的词有好多首都是在亦真亦幻的错觉中完成的:“谁在小红亭?玉钗敲竹乍闻声,风影略分明。”还有苏轼,那个豪放的老夫子,也把错觉当真了:“小轩窗,正梳妆。”读了让人鼻子酸酸的。
六、错事
古诗词中,随手一翻,主人公们所过的错事五花八门。有弹错琴的女子:“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敲错钟的和尚:“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吃错药的仙子:“嫦娥应悔偷靈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读错书的先生:“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嫁错郎的娘子:“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休错妻的丈夫:“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剪错花样的小媳妇:“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跟错马车的愣少年:“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拉错渔线的笨钓客:“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等等。
七、错怪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尚且犯了这么多错误,那些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犯个错儿也在所难免。只是若真要有错也就罢了,可有时那些花儿呀草儿呀月儿呀什么的,根本就没错,却无端地被人指责,甚至白白地代人受过。诗词中这样的“冤假错案”还真不少。例如:
睡不着觉就怪黄莺太吵:“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乘船坐过站了就怪月光耽误事儿:“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待着闹心就怪春风没有眼力见儿:“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怀古伤情时就怪柳树不来抚慰自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个辛弃疾更为过分,把柳条都折尽了不说,还大发牢骚:“无情最是江头柳,长条折尽还依旧”;不仅如此,他还批评春天做事有头无尾:“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欧阳修早都看不过去了,站出来替那些无辜的受气包们说了句公道话:“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种种小意外、小错误,就像水面上微微荡起的涟漪,因此,那些历经千年的文字才不会沉寂,我们的心在每一次的阅读中,才会享受到琴弦一般美妙的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