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肝炎肝功能患者118例作为实验组,抽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另选取11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也在相同条件下抽取静脉血进行肝功能检测。然后对比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肝功能检测结果及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血清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及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在总胆汁酸水平方面,实验组则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ChildA、B、C级肝功能检验结果表明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和血清胆固醇下降显著,其中A级下降程度最轻,C级下降程度最高。结论:在临床中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有效帮助医生熟悉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及具体病情发展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值得在医学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检验
  当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诱导肝硬化的主要因素[1],所以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影响因素进行评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现阶段临床中一般都通过采纳血液生化检查来了解肝脏功能状态,对此,本文选取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肝炎肝功能患者及健康志愿组作为研究对象,且分别都进行了肝功能测定,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所收治的118例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且所有患者都符合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标准[2]。在这118例患者患者中男性有68例,女性50例,年龄为27~73岁,平均年龄为(46.6±6.1)岁;另选取11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3例,女性55例,年龄为28~75岁,平均年龄为(47.2±5.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此项比较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ml,使用德国西门子ADVIA 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肝功能检验[2],胆碱酯酶,血清胆固醇,胆汁酸,白蛋白等项目测定试剂盒由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校准品由试剂盒配套,室内质控由英国RANDOX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
  掌握受检者肝功能相关指标,主要是血清胆固醇(CHO)、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总胆汁酸水平(TBA)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6.0,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对比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肝功能检测结果
  通过对比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肝功能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CHO、CHE及ALB均低于对照组,但TBA高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
  实验组118例肝硬化患者依据患者肝功能分级分为Child A、B、C级这三个等级,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Child A、B、C级CHE、ALB、CHO三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其中C级下降程度最高,依次分别为(1686±381)U/L、(26.1±3.8)g/L、(2.3±0.5)mmol/L;则A级下降程度最轻,依次分别为(3563±944)U/L、(41.4±4.2、)d/L、(3.7±2.1)mmol/L;而在BA是Child C级最高,为(80.3±59.5)μmol/L,Child A级最低,为(20.3±6.8)μmol/L。
  3 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肝硬化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临床研究认为是因为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进而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致使肝小叶正常结构和血管解剖遭到破坏[5],从而诱导肝硬化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院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肝炎肝功能患者118例及另选取118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结果1显示,实验组患者血清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及白蛋白水平均要低于对照组,但在总胆汁酸水平(TBA)方面,实验组则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表明,患者肝硬化程度越重,则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水平也就越低,而总胆汁酸水平越高,则显示血清TBA水平有助于临床中肝硬化诊断。另外,根据结果2比较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可发现,Child A和Child B级肝硬化患者在CHO 上的水平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当肝脏进一步受损,上升为 Child C 级时,肝炎肝硬化患者 CHO水平则显著降低,这也提示临床中 CHO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损伤程度。
  总而言之,据本次研究可得,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及总胆汁酸(TBA)能有效反应出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脏受损状况,而其检验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对后期治疗的进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值得在医学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建.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价值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6,1:17—18.
  [2]袁艳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分析[J].大家健康,2015,10:79
  [3]刘秀英.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肝功能检验结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173—174.
  [4]蒋松柏.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3:58—59
  [5]徐传森.陈营.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00—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根据《伤寒论》中对麻杏石甘汤病因病机的论述,在临床上治疗因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所致小儿支气管肺炎、哮喘、失音、副鼻窦炎、荨麻疹、急性扁桃体炎、尿频、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症,异病同治,取得较好效果,从临床运用中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并不仅仅用于喘症,只要是肺经郁热、肺失宣肃引起的病证,均可用之,说明病机之所在,乃方证之根本。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 异病同治 小儿  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甘
【摘 要】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化学基团,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实时、自动检测整个PCR扩增过程中的荧光信号,从而对扩增产物进行实时定量分析的方法。它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定量准确、可重复、污染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诊断,病毒筛选,细胞和组织中RNA的定量等。在采用RT-PCR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加入内参基因作为参考,内参基因又称为管家基因,它
【摘 要】 伴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检验技术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医疗纠纷也频繁。包括医院内部的纠纷和医院外部的纠纷,现将此两类纠纷提出其原因与防范处理。  【关键词】 医院检验科 医疗纠纷 原因分析与防范处理  1 医院内部纠纷  检验科虽是一个医技科室,但承担着全院与周围区域的标本的检查的责任,在医院内部检验科的工作是接收标本与门诊上血液标本采集、体液标本留置等工作。检验项目内容复杂、中间环节繁琐
【摘 要】 目的:探讨重症昏迷患者血浆氨、乳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重症昏迷患者48例作为昏迷组,选取同期急诊重症非昏迷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检测血浆氨、乳酸并分析结果。结果: 重症昏迷组患者血浆氨60±20.5μmol/l、乳酸5.8±3.5μmol/l;对照组的血浆氨15±9.8μmol/l、乳酸2.8±1.2μmol/l,重症昏迷患者血浆氨、
【摘 要】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和最佳的检查手段。方法:回顾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所用的检查方法及每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检出率为100.0%,行CT检查的患者检出率为70.0%。结论:对于多发性硬化的患者,临床上使用磁共振呈像的检查方法对比CT检查的检出阳性率更高,且对于病灶的情况显示更为清晰细致,对临床进行该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