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雕塑属于形体艺术品,具有强烈的形体美,它们也成了建筑师进行创作和借鉴的原料。建筑师为了增强形体的表现力,可以充分地对头脑中积存的雕塑形象进行有意识的形变,不断的捕捉灵感而创造出建筑作品和全新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建筑;雕塑;形体美;光影美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84-01
1.引言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欣赏到形态各异、优美多姿的雕塑。这些雕塑在人们脑海里产生了许多印痕,保留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些雕塑形体整体或局部的再现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雕塑艺术能通过自身的造型处理,典型地再现生活,可以把外部空间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从一般概念上升到具体的思想。雕塑不仅在主题、题材与建筑物的品类完全吻合,且在风格、构图、布局等方面也都同建筑构思和物质技术相适应。
2.建筑中雕塑表现手法的运用
2.1 建筑造型的表现
几何形体即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来代表、概括一切形体。因为几何形体具有代表一切形体的总趋势,任何变化奇妙参差的形体,都是在一定的几何形体范围内的表面枝节和棱角的增加或减少而生成的。几何性与建筑雕塑美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但建筑有几何性不一定就体现出雕塑美。建筑是一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能得出不同的解释,最终都落实到形体的实现上,其中几何性是现代建筑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早期的功能主义者们一味地从功能出发,反对传统建筑的陈旧构图与烦琐雕饰,充分发挥建筑的几何性,让简洁明确的建筑外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简洁没有柱式的墙面、没有挑檐的平屋顶、大块的玻璃幕墙等特征千篇一律,后来被称为“国际式”。纸盒子式的几何体建筑,不能体现雕塑的审美特征。只有那些充分研究了几何体的组合关系并强烈体现了雕塑的某些审美特征的建筑,才能形成真正的雕塑美。
雕塑中的空间,不像建筑的空间那样能供人使用,多体现在形体中的空洞之类的虚体。20 世纪的雕塑技法重大突破就是空洞表达法,空洞的表达法打破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延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洞体系,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结构层次,可以说空洞是通向神秘深层心理的通道。建筑的雕塑美不仅在外形上有所反应,同样从空间中产生出来,其形体和空间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其形体既是实体又蕴涵着虚体,既表现了雕塑美,又揭示了空间,其“形体”与“空间”的涵义,比雕塑的空间意义要丰富,建筑充分注意空间关系的塑造,形成雕塑性美。建筑上的空间塑造有三个方面:城市的空间塑造、公共的空间塑造以及与建筑单体的空间塑造。
现代建筑用抽象的形式将自然中具象的形式美及其蕴涵的力度、动感、向上、飞腾等的精神表现出来,以抽象的几何形态和自由形态为特点而散发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建筑雕塑美。简洁抽象的形体如果有明确的情感指向或精神内涵,则形成建筑的雕塑美的意向表达。
2.2 建筑材质的表现
建筑雕塑美的体现,离不开对材质的反复推敲与细部的琢磨。建筑单靠棱柱体的外型去进行形体推敲,也未免过于单调、简单而没有深度,所以在不影响建筑形体整体识别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材质的肌理来强化建筑的雕塑美。欣赏雕塑的形体,品味形体的审美特征,这对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表达建筑的雕塑美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形体上的感受主要是靠视觉,靠视觉形成雕塑的形体感受。建筑师可以借鉴雕塑材质感受来烘托建筑的形体感染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进一步认为建筑可以有两层皮,里面的一层解决功能,外面的一层解决形式。在解构主义或当前一些前卫作品甚至商业建筑中,墙体“飞出”建筑的主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甚至是一种潮流图。每个时代都有其关注的主题,在建筑工业化所带来的模数化、装配化的技术背景下,在追求纯净、抽象、极少的观念的驱使下,建筑师对于体量、造型等传统形式要素的关注下逐渐转向对建筑围护体自身的关注,而建筑的围护体则从对建筑雕塑感之表达的传统使命中逐渐会归其自身一一建筑的表皮。那么作为表皮的基本属性—肌理,可以说,将必然会成为建筑形式表现的一个主题。
2.3 建筑中光影的表现
“光,视觉的媒介,行为的导演,斑斓的人生,生长的基因,色彩之母”,“阴影帮助你感受体积、强度、质感和形状”。光与影是表现雕塑形体效果的重要元素。光与影是相互相成的,无光也就无影,通过光与影的表现,使人产生联想能增强形体的虚幻性、模糊性,增强虚实感,形成丰富的表现效果。
光影表现建筑雕塑美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体块式的阴影。体块式的阴影强调大面积、大尺度的体积元素的组合、穿插、挖切、叠加、积聚等整体操作,从大关系上表达形体的虚实与明暗的变幻和情感,增强建筑的雕塑美。
(2)线型与节点的阴影。竖向元素或横向元素以及构造节点,如柱式、横向格片、钢节点、网架等等在建筑立面上的细部投影,能体现建筑的构造美,表达亲切的视觉感受,从而增强建筑雕塑美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3)形体的扭曲和弧面的明暗变化。球形、圆形、扇形、曲面体、曲线构图的弧面以及形体的扭曲形成的表面阴影,形体自由生动,特别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横贯物体表面的光亮与黑暗的分布和比例可以告诉你物体的形状”,“光与影的渐变说明了表面曲线式的感受,明到暗的突变则可以看出是角或面的变化”。
(4)材质对周边环境的映射。建筑材质的光洁度、反射效果以及映射的背景或前景的内容,大理石、花岗岩、玻璃幕墙、油漆表面等不同材质对周边环境的映射效果都不一样。
3.小结
建筑雕塑美的精神内涵根源于建筑物、大地、生命、与人之间取得哲学上的高度统一。建筑师运用头脑中积存的各类雕塑形象,研究雕塑的审美特征,提炼出一定的雕塑性,在建筑创作时使其参与形象思维,形成几何美、空间美、抽象美、动态美、表情美、自然材质美和光影美等美学内涵的雕塑化美。始终强调,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简单的过程,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形象思维过程,建筑创作思维不是直接将雕塑形象简单拿过来,不是形而上学,而是让它与形象思维,使建筑形体美趋向于雕塑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卢轶. 建筑的雕塑化呼唤——建筑与雕塑相互关系的思考[J]. 新美术, 2002, 4: 23-25.
[2] 陶涛. 浅谈建筑中的雕塑[J]. 美术大观, 2011 (1): 69-69.
[3] 邓禧. 建筑雕塑化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
[关键词]建筑;雕塑;形体美;光影美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84-01
1.引言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欣赏到形态各异、优美多姿的雕塑。这些雕塑在人们脑海里产生了许多印痕,保留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些雕塑形体整体或局部的再现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雕塑艺术能通过自身的造型处理,典型地再现生活,可以把外部空间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从一般概念上升到具体的思想。雕塑不仅在主题、题材与建筑物的品类完全吻合,且在风格、构图、布局等方面也都同建筑构思和物质技术相适应。
2.建筑中雕塑表现手法的运用
2.1 建筑造型的表现
几何形体即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来代表、概括一切形体。因为几何形体具有代表一切形体的总趋势,任何变化奇妙参差的形体,都是在一定的几何形体范围内的表面枝节和棱角的增加或减少而生成的。几何性与建筑雕塑美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但建筑有几何性不一定就体现出雕塑美。建筑是一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能得出不同的解释,最终都落实到形体的实现上,其中几何性是现代建筑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早期的功能主义者们一味地从功能出发,反对传统建筑的陈旧构图与烦琐雕饰,充分发挥建筑的几何性,让简洁明确的建筑外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简洁没有柱式的墙面、没有挑檐的平屋顶、大块的玻璃幕墙等特征千篇一律,后来被称为“国际式”。纸盒子式的几何体建筑,不能体现雕塑的审美特征。只有那些充分研究了几何体的组合关系并强烈体现了雕塑的某些审美特征的建筑,才能形成真正的雕塑美。
雕塑中的空间,不像建筑的空间那样能供人使用,多体现在形体中的空洞之类的虚体。20 世纪的雕塑技法重大突破就是空洞表达法,空洞的表达法打破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延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洞体系,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结构层次,可以说空洞是通向神秘深层心理的通道。建筑的雕塑美不仅在外形上有所反应,同样从空间中产生出来,其形体和空间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其形体既是实体又蕴涵着虚体,既表现了雕塑美,又揭示了空间,其“形体”与“空间”的涵义,比雕塑的空间意义要丰富,建筑充分注意空间关系的塑造,形成雕塑性美。建筑上的空间塑造有三个方面:城市的空间塑造、公共的空间塑造以及与建筑单体的空间塑造。
现代建筑用抽象的形式将自然中具象的形式美及其蕴涵的力度、动感、向上、飞腾等的精神表现出来,以抽象的几何形态和自由形态为特点而散发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建筑雕塑美。简洁抽象的形体如果有明确的情感指向或精神内涵,则形成建筑的雕塑美的意向表达。
2.2 建筑材质的表现
建筑雕塑美的体现,离不开对材质的反复推敲与细部的琢磨。建筑单靠棱柱体的外型去进行形体推敲,也未免过于单调、简单而没有深度,所以在不影响建筑形体整体识别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材质的肌理来强化建筑的雕塑美。欣赏雕塑的形体,品味形体的审美特征,这对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表达建筑的雕塑美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形体上的感受主要是靠视觉,靠视觉形成雕塑的形体感受。建筑师可以借鉴雕塑材质感受来烘托建筑的形体感染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进一步认为建筑可以有两层皮,里面的一层解决功能,外面的一层解决形式。在解构主义或当前一些前卫作品甚至商业建筑中,墙体“飞出”建筑的主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甚至是一种潮流图。每个时代都有其关注的主题,在建筑工业化所带来的模数化、装配化的技术背景下,在追求纯净、抽象、极少的观念的驱使下,建筑师对于体量、造型等传统形式要素的关注下逐渐转向对建筑围护体自身的关注,而建筑的围护体则从对建筑雕塑感之表达的传统使命中逐渐会归其自身一一建筑的表皮。那么作为表皮的基本属性—肌理,可以说,将必然会成为建筑形式表现的一个主题。
2.3 建筑中光影的表现
“光,视觉的媒介,行为的导演,斑斓的人生,生长的基因,色彩之母”,“阴影帮助你感受体积、强度、质感和形状”。光与影是表现雕塑形体效果的重要元素。光与影是相互相成的,无光也就无影,通过光与影的表现,使人产生联想能增强形体的虚幻性、模糊性,增强虚实感,形成丰富的表现效果。
光影表现建筑雕塑美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体块式的阴影。体块式的阴影强调大面积、大尺度的体积元素的组合、穿插、挖切、叠加、积聚等整体操作,从大关系上表达形体的虚实与明暗的变幻和情感,增强建筑的雕塑美。
(2)线型与节点的阴影。竖向元素或横向元素以及构造节点,如柱式、横向格片、钢节点、网架等等在建筑立面上的细部投影,能体现建筑的构造美,表达亲切的视觉感受,从而增强建筑雕塑美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3)形体的扭曲和弧面的明暗变化。球形、圆形、扇形、曲面体、曲线构图的弧面以及形体的扭曲形成的表面阴影,形体自由生动,特别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横贯物体表面的光亮与黑暗的分布和比例可以告诉你物体的形状”,“光与影的渐变说明了表面曲线式的感受,明到暗的突变则可以看出是角或面的变化”。
(4)材质对周边环境的映射。建筑材质的光洁度、反射效果以及映射的背景或前景的内容,大理石、花岗岩、玻璃幕墙、油漆表面等不同材质对周边环境的映射效果都不一样。
3.小结
建筑雕塑美的精神内涵根源于建筑物、大地、生命、与人之间取得哲学上的高度统一。建筑师运用头脑中积存的各类雕塑形象,研究雕塑的审美特征,提炼出一定的雕塑性,在建筑创作时使其参与形象思维,形成几何美、空间美、抽象美、动态美、表情美、自然材质美和光影美等美学内涵的雕塑化美。始终强调,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简单的过程,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形象思维过程,建筑创作思维不是直接将雕塑形象简单拿过来,不是形而上学,而是让它与形象思维,使建筑形体美趋向于雕塑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卢轶. 建筑的雕塑化呼唤——建筑与雕塑相互关系的思考[J]. 新美术, 2002, 4: 23-25.
[2] 陶涛. 浅谈建筑中的雕塑[J]. 美术大观, 2011 (1): 69-69.
[3] 邓禧. 建筑雕塑化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