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规定:“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读,懂得意思。”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就重视识字教学,要求儿童识得二千左右个字,为读书打下基础。《教学大纲》又规定:“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写,大部分会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写字教学。学生写作,起码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会写字;不会写字,也谈不上写作。这表明识字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开始,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从实际出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识字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尝试,把课内外识字结合起来,使课内识字增加趣味性,课外识字体现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生字,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多媒体参与识字
从小学生生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闪烁的图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水”字时,我先利用课件展示潺潺的流水,让学生在叮咚的流水声中对水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用课件展示“水”的字形。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二、寻找异同识字
儿童的思维和观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产生新的组合,从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很好奇,我就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例如,在教学新字时,我总要问“你们有新发现吗?”试着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字形。
在学习“人、个、大”这三个字时,我用红色粉笔写出这三个字的“人”字,不等我提问,便有许多小朋友惊喜地叫道:“老师,我有一个重大发现!这三个字里都有‘人’,‘大’和‘个’的‘人’不一样,‘大’的撇变长了,‘个’的撇变短了。”“老师,‘个’的‘人’跑到上半格去了。”“‘大’的撇变成了竖撇。”他们的发现让我欣喜万分。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会观察得这么细致,我尽量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们主动地、愉快地识字。又如学习“多”这个字时,我问:“你们有什么发现?”有学生答道:“‘多’是由两个一样的字拼起来的。那个字是‘夕阳红’的‘夕’。”这时,我一边小结一边提问:“两个‘夕”组成‘多’,有点像双胞胎吗?”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接下来的学习,大家又认识了“朋、双、比、回”,还发现了双胞胎之间的差别。课间,有些孩子还说有三胞胎,我请他们说一说,黑板上一下子出现了“品、晶、森、鑫、磊”等字。我趁机请认识这些字的学生教大家认识这些“新朋友”。看来,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把握好机会,就能引导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寻找异同,得到乐趣。
三、在游戏中识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适时地有选择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教学“柏、枫、桦、梧、桐、榕”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做“部件组字”的游戏,叫一个学生拿着装有7个“木”字旁的篮子,另一个学生拿着装有偏旁“白、华、风、容、吾、同”的篮子,让学生从两个篮子里拾两个偏旁组成汉字,粘贴在黑板上相应的树贴画上,并向同学大声朗读所组成的汉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乐趣,学习时兴趣盎然,不仅认识了“柏树”、“桦树”、“枫树”、“榕树”、“梧桐树”,还了解了“柏、桦、梧、桐”等字两个偏旁之间的联系,且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四、编故事识字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他们用自己的童心看世界,也用童心看汉字。在他们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例如,在教学“骗”字时,我编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匹马不想干活了,骗主人说它病了。主人就请医生给它治病。医生说它没有病。主人一气之下,把这匹马打扁了。又如教学“呆”字时,我这样说:“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这样,就使学生们在听故事中轻松掌握了“骗”、“呆”的字形结构。
五、编儿歌识字
儿歌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很难遗忘。平时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在水田中。
(责编黄桂坚)
一、多媒体参与识字
从小学生生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闪烁的图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水”字时,我先利用课件展示潺潺的流水,让学生在叮咚的流水声中对水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用课件展示“水”的字形。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二、寻找异同识字
儿童的思维和观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产生新的组合,从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很好奇,我就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例如,在教学新字时,我总要问“你们有新发现吗?”试着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字形。
在学习“人、个、大”这三个字时,我用红色粉笔写出这三个字的“人”字,不等我提问,便有许多小朋友惊喜地叫道:“老师,我有一个重大发现!这三个字里都有‘人’,‘大’和‘个’的‘人’不一样,‘大’的撇变长了,‘个’的撇变短了。”“老师,‘个’的‘人’跑到上半格去了。”“‘大’的撇变成了竖撇。”他们的发现让我欣喜万分。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会观察得这么细致,我尽量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们主动地、愉快地识字。又如学习“多”这个字时,我问:“你们有什么发现?”有学生答道:“‘多’是由两个一样的字拼起来的。那个字是‘夕阳红’的‘夕’。”这时,我一边小结一边提问:“两个‘夕”组成‘多’,有点像双胞胎吗?”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接下来的学习,大家又认识了“朋、双、比、回”,还发现了双胞胎之间的差别。课间,有些孩子还说有三胞胎,我请他们说一说,黑板上一下子出现了“品、晶、森、鑫、磊”等字。我趁机请认识这些字的学生教大家认识这些“新朋友”。看来,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把握好机会,就能引导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寻找异同,得到乐趣。
三、在游戏中识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适时地有选择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教学“柏、枫、桦、梧、桐、榕”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做“部件组字”的游戏,叫一个学生拿着装有7个“木”字旁的篮子,另一个学生拿着装有偏旁“白、华、风、容、吾、同”的篮子,让学生从两个篮子里拾两个偏旁组成汉字,粘贴在黑板上相应的树贴画上,并向同学大声朗读所组成的汉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乐趣,学习时兴趣盎然,不仅认识了“柏树”、“桦树”、“枫树”、“榕树”、“梧桐树”,还了解了“柏、桦、梧、桐”等字两个偏旁之间的联系,且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四、编故事识字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他们用自己的童心看世界,也用童心看汉字。在他们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例如,在教学“骗”字时,我编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匹马不想干活了,骗主人说它病了。主人就请医生给它治病。医生说它没有病。主人一气之下,把这匹马打扁了。又如教学“呆”字时,我这样说:“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这样,就使学生们在听故事中轻松掌握了“骗”、“呆”的字形结构。
五、编儿歌识字
儿歌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很难遗忘。平时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在水田中。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