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物研究工作中的文字释读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研究博物馆文物藏品的过程中,文字研究属于难度较大的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研究一件文物的重要突破口。对文物中的文字进行准确的释读会对文物的研究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好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对文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如认知古文字,掌握草书、隶书、行书以及楷书等相应书法字体,以便自身能够更好地开展文物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文物研究工作中的文字释读展开一些方法上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文物研究 探讨分析 文字释读
  对博物馆中的文物展开研究属于博物馆系统中最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种类比较多,数量非常大,而且很多文物都带有相应的文字,这便使得文字释读工作成为研究文物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文物自身带有的大量文字信息进行释读,能够更好地避免文物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盲目性。那么,如何对文物中的文字信息进行有效的释读,是广大文物研究工作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一、文字释读工作的重要性
  在文物研究工作中,通过对文物所具有的文字信息展开文字释读工作,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挖掘文物内在的全部属性,如此便可以更为真实有效地还原历史信息,从而促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为全面、科学以及细致地做好文物整理以及研究工作,这样能够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物产生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内容。[1]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文字学等相关知识的有效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字学水平,促使文物研究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下去。
  二、文物研究工作中的文字释读
  博物馆在对文物展开文字释读工作时,所要面对的文字信息中,以古文字居多,同时,这也是文字释读最难的工作内容。[2]由于我国的文明源远流长,汉字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便已经出现了最早的萌芽形式。例如: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便曾出现过类似图形的文字,在大汶口文化中曾出现过图形(上面圆形下面船形)文字,这些文字即便从产生成熟文字体系的商代末期开始计算,也已经经历了33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常情况下,古文字主要是指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一直到秦朝推行标准文字小篆这之间一千多年中产生的文字。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字的时间跨度大,而且种类极为繁多。依照书写材质能够分出甲骨文、陶文、货币文字以及玺印文字和简帛文字等等,而依照地域划分能够分出秦文字、三晋文字、齐文字以及吴越文字等。对于古文字的考释来讲,这是一项极为艰难而且枯燥的工作,经过无数前辈以及学者的艰苦努力,现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些能够通行的考释方法,而这些考释方法大体上能够分为五种。
  (一)利用比照对勘已经识得的文字来释读一些还未识得的文字
  从研究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古文字都与后世所通行的文字不一样,很多古文字从字形上来看与《说文解字》等书中所涉及的文字仍然保持一致,同时与通行的隶书、楷书等文字也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而通过对这些字形展开比照对勘便可以有效释读出一些古文字。[3]
  例如:在甲骨文中对于“山”“水”二字分别可以用象形的图形文字形式来表示(山形及水滴形),将这些文字的字形与小篆以及隶、楷中的相应文字开展比照,便可以精准地认出相应的古文字。在清末以及民初时很多学者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对甲骨文以及金文等进行考释。例如在金文当中出现的象形图形文字:形似一个小人直立于横线上,依照该方法能够释读为:立。
  (二)将整体进行拆分,然后对局部分别展开释读
  清末著名学者孙诒让曾提出一种“偏旁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合体字进行拆分,使得整个字分成了若干个单体,然后对单体进行逐一识别,再进行重组来对某个字进行释读。
  例如在金文中有一个字形,利用偏旁分析法,能够发现这个字的右上部分作:,将其左部单体从“彳”,将其下部单体从“止”,便能够得出“辵”字,因此,这个字从“辵”也从“”,所以这个字便可以释读为“過”(过)字。除此之外,在金文中“陟”字,利用“偏旁分析法”同样能够将其进行释读,进而准确认知这个字。
  (三)通过对文字演变过程当中其形体的具体变化的考察来展开相应的比勘
  通过对文字的字形依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能够从中找到文字的具体演变轨迹,然后将未识别的文字排列在相应的位置上对该文字进行相应的释读工作。[4]
  例如:对甲骨文中“亟”这个字进行释读,这个字采用形体演变比勘法进行释读时,于省吾先生通过对这个字的字形序列展開排比,然后释读为“亟”。再如,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形为三个横线(长短不一),在以往很多人认为这个字形应该称之为“三”,但是于省吾先生利用字形序列展开排比之后,将这个字释读为“气”。
  (四)利用地域对比法进行文字释读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的原因,导致各个诸侯国都逐渐产生了具备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字体系,对这个时期的文字体系进行严格划分能够分出秦、齐、楚以及三晋和燕五个主要文字体系。这五个文字体系之间的文字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便很多字的字形是一致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字体系当中非常有可能被用来当作不同的文字。这种差别不仅为我国古文字的释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同时,也对文物的国别甄别产生了非常有力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战国时期的文字当中有一个在楚文字体系中可以被研究为从“爫”从“卒”,属于“卒”字的一个异体,而在三晋的文字体系中便可以被用作“狄”。
  (五)利用辞例推勘法来进行文字释读
  具体来讲,辞例推勘法能够分出两个内容,首先是根据历史文献中的一些成语进行推勘。[5]其次便是根据文辞本身具备的内容进行推勘。这两者虽然所依据的形式和内容不同,不过对古文字的释读来讲都是非常有效的释读方式。
  例如:在金文中有的字形整体极为繁杂,并且非常不容易被分析(用X代替),不过这个字形在所有的文例当中都是“X寿无疆”,因此宋人杨南仲结合“诗经”中的一些文例将这句话释读为“眉寿无疆”,释读之后的语句在历史文例中运用显得极为恰当。   三、文物研究工作中文字释读方法的综合运用
  上述五种文字释读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非一定要单独使用,相关研究人员应在实际释读工作中对其进行灵活利用,采用互相结合以及互相印证的形式能让自身释读出来的文字令众人信服。
  此外,文物研究工作中的文字释读工作其困难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提到的一些古文字,汉字的不同书体、手写体、字迹漫漶以及异体等问题也会对研究人员的文字释读工作产生极大的困扰,甚至影响整个文物研究工作的精准性。
  我国汉字从古文字阶段逐步向着现代汉字转变时,隶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将六国的文字体系全部废除,同时在秦的文字体系基础上逐渐简化最终形成了小篆,而篆书则在汉代经过隶变逐渐演化成了隶书,这个过程中也逐步出现了从隶书演变而出的章草,经过章草的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今草,在东晋时期行书随之出现,这种书体介于草书和正书两者之间。最后,汉字通过北魏的魏碑体于隋唐年间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楷书。由此形成了我国通常强调的五种汉字书写形式,分别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以及楷书。对于文物研究工作中的文字释读工作来说,隶书、楷书以及行书中除了一些极为个别的异体字外,其他文字都较为容易释读,对篆书来说其释读方法利用比照对勘法较为合适,草书在五大汉字书写形式中是最难以辨认的文字,需要对其作出一些分析和研究。
  草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被很多文人惯性应用,其原因是当时的文人在书法方面有着较高的修养,另外,便是运用草书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书写速度。草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深受草诀要求的影响,不过由于草书在形体上与本字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再加上草书形体大多数都较为相近,所以非常容易产生混淆问题,这种问题为现代文字释读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例如:草书中“如”和“女”这两个字,颇为相似,但在草诀的要求当中“如”字的书写在最后一笔时需要比“女”的书写长一些,可在实际的书写过程当中很多人难以有效控制好这个要点。类似这种要求在草书的其他文字上也多有体现,除此之外,在草书中常常会发现两个字或者多个字连在一起进行书写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草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正确辨认草书以及如何将一组字进行准确拆分,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来对文字进行释读,对于一些比较罕见的异体字,相关研究人员应借助有关资料展开查找以及比对工作。同时相关研究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注重文字釋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大量的字形,如此才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地解决实际工作当中面对的各种文字释读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文字进行释读,便是在开展一部文化史的创作。我国汉字是唯一一种能够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字,承载以及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文物研究工作中,想要将文字释读工作做好,相关文物研究工作人员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应在实际工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理论修养,对书法、音韵学以及文字学等领域要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只有将自身综合素质以及能力锻炼好,才能够有效做好文物研究工作,推动整个文物研究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容小明,朱慧蕊.从彝文视角释读三星堆文物中的文字——以《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5):114-118.
  [2]马孟龙,何慕.再论“秦郡不用灭国名”——以秦代封泥文字的释读、辨伪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32(2):18-25.
  [3]苏碧成.西安机场线线路穿越文物密集区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20,64(8):5-10.
  [4]贾荔.增强现实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10):61.
  [5]刘安定,叶洪光,方晓菁.中国古代佛教绣品中的文字研究[J].丝绸,2017,54(10):84-90.
  (作者简介:徐冰,女,本科,甘肃省平凉市博物馆,中级,研究方向:博物馆管理、文物鉴定)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图像的创造者,艺术的实践者,他的艺术能做什么,又能为艺术带去什么?”我们从马奈的肖像画中看到他对于画面的思考,他将肖像画同描绘现代世界的图像结合起来,把模特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文主要分析马奈肖像画的特点。  关键词:《杜勒伊宫音乐会》平面化 漫游者 改变  一、马奈的成长环境  爱德华·马奈,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上流社会家庭,父亲是内务部首席司法官,母亲是外交官的女儿,从小生活无忧无虑。十
期刊
摘要:歌剧表演属于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背景音乐搞活气氛,并通过人物塑造的方式演绎剧情。在歌剧演出中,舞台上的演员不仅要有一定的音乐演唱水平,还要具有扎实的表演能力,能够有效通过多种方法根据人物配置塑造相关形象。本文首先分析歌剧艺术表演概念,随后阐述其发展历程,最后深入研究相关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关键词:歌剧表演 人物形象 概念  一、引言  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歌剧表演艺术的
期刊
摘要:大写意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独有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大写意花鸟画重点体现了笔墨的韵味,肆意潇洒。从古至今,大写意更像是一种精神,有的不仅是艺术上的引领,也是思想上的启发。  关键词:大写意花鸟画 文化精神 意趣  一、大写意花鸟画的形成  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都符合儒道的思想,中国画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中国画的写意形成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点表达意趣,
期刊
摘要:元代是一个特殊、短暂而复杂的时期,其金银首饰不仅继承了宋一代的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吸纳了西亚和欧洲的技术特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具有民族风情的艺术风格和外形特点,而且为明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簪工艺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内蒙古 出土 元代金银簪 工艺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首饰中簪类占大部分,是元代金银饰物中的大宗。簪分簪首、簪柄。用以
期刊
摘要:优秀作品诞生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一系列严谨的过程中完成作品创作。本文以小汉斯·荷尔拜因、丢勒为例,通过研究他们作品与写生草图间的联系,来学习大师的创作过程。这有助于绘画者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创作艺术的心态历程,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社會基本特征。看起来随心的创作草图,反映的却是绘画大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对绘画真诚、尊重的态度。  关键词:草图 绘画创作 重要性  一、草图的概念与意义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康益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转换历程,重点对康益水墨综合材料的绘画风格进行探究,分析其水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开拓与创新。  关键词:水墨 水墨综合材料 绘画  一、康益简介  康益,1971年出生于成都。199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唐允明先生,1998年留校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
期刊
摘要:版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是为文化传播、插图绘制而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版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有着自己的独特语言。在版画创作中,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有着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提高使得现代版画表现语言不断地丰富、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版画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对石版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本文以石版作品为例对版画
期刊
摘要:中国喜剧电影作为一门整体性艺术,其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和风格状态与其所属时代息息相关,但又不止于一个发展阶段的类型展示,它实际是社会生活所反映出来的影像文化现象,并以一种引人发笑的方式表达了大众的自信心、宣泄意图和“超越”的精神向往。回首中国喜剧电影,大致分为早期与商业逐利直接相关的滑稽片、五六十年代的温和化喜剧,以及80年代后迎来的喜剧转型。中国喜剧电影的涨落起伏、风格演变始终跟随着时代变化而
期刊
摘要:伴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版画艺术也在迭代更新,从传统的木刻版画、丝网版画到现代版画,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日益丰富,成为集美术理论学、媒介理论、美学、设计艺术学为一体的版画艺术形式。在色彩语言上,版画艺术产生了独有的特点,它在丰富作品的同时也为商业社会消费行为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实现了对色彩语言的全面创新。本文围绕版画艺术中色彩语言的艺术内容、存在价值以及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行之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书法艺术的审美趋向在作品“意境”的表达中所形成的精神互动。书画作品是连接书者与观者的媒介与载体,书画作品的“意境”不仅仅是其本身视觉美感的延展,更是书者、观者对艺术审美取向的精神共鸣。  关键词:传统书法艺术 “意境” 表现 鉴赏  一、引言  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体系的核心体现,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指向是古人乃至现代文化、艺术领域精英所推崇向往的标向和宗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