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的最终评价应首先体现在德育效果的评价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责任的承担者。数学学科是中学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德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文章从德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解决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学数学
德育是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础和品德基础。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精辟地论述:“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教育的最终评价应首先归结于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上。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学课堂中加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作用显著,意义深远。
数学学科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此,必须深入探讨数学学科潜藏的德育教学资源及教授方式,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将数学课程德育融入学校整体的德育过程之中。
(一)对德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当前,数学课程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足,归根结底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狭隘德育观念。学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往往以教学成绩作为量化标准,很多学校甚至将教学成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晋升通道挂钩,抑制了教师开发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此外,数学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也不够,数学教师往往认为德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是政治类课程的教学范围,自己只需要教授学科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即可,缺乏自觉开发和应用德育资源的主体意识。因此,学校和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德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缺乏有效开发德育资源的方法
数学学科是一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古老的学科,在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积淀了大量德育资源尚未被挖掘和开发。众多著名数学家(如华罗庚、陈景润、牛顿、笛卡尔等)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严谨分析、勇于创新科学精神的非常难得的材料。数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数学学科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如思辨思想、逻辑思想、对立统一规律、转化思想等。此外,数学学科还有许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数学之美,如对称美、简单美、奇异美等。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师普遍缺乏有效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的方法。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单是把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和美学思想知识材料梳理出来,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后续的整合和运用显得困难重重。
(三)德育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中学数学教师普遍具有一定的德育能力,但整体而言德育能力不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自身学科授课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德育能力的培养。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难以自如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到学科知识中,教授场合和时机不恰当,容易导致德育过程显得非常突兀和生硬。比如在介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成就时,出现诸如与当前授课内容结合度不够,或者教师仅仅停留在表面平淡无奇的叙述,学生难以真正深入地领会隐含在故事背后数学家们高尚的情操、坚忍不拔的毅力、伟大而深厚的学术造诣,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凡此种种,都会使德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
(一)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德育能力
教师承担着学业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因此与学生日常接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传导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功开展德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德育素养。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影响,虽然学科理论知识扎实,但是普遍习惯于从狭隘的学科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缺乏宏观的综合的视野。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对学科教师进行日常考评、职称晋升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全社会重视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点背后的数学史
中学数学教学大多从公式、定理的证明出发,教材在证明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对相关定理和公式的最早出处进行了注释,但是这些注释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与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知识量和信息量相差甚远。如果能就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延伸,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勾股定理”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数学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入相关的数学历史知识,或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在课上相互分享,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再如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等事迹的介绍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与鼓舞作用。
(三)创设美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高的美。”教育过程中渗透了美学思想,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获得了扩展,甚至可以说,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学科给人呈现的第一印象是复杂的数量关系,而蕴含其中丰富的美学资源常常容易被人所忽视。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世界里的美学资源,让学生体验或享受数学特有的美。同时注重创设美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特定公式和图形介绍的表达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载体,使学生获得对数学之美的感官体验,进而形成对数学美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美学的陶冶过程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自觉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
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学教学大纲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阐述教学内容。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对立统一规律、运动与静止规律等。在数學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哲学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度。例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教师在讲授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平行与相交、变量和常量、奇数与偶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等教学内容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再如数学教师可以在函数动点相关问题的教授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理解。通过长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训练与熏陶,最终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1]徐红芬.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浅探[J].教育探索,2001(06):68.
[2]吴振奎.刘舒强.数学中的美[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1.
[3]姬梁飞.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学科德育视野探究[J].教育导刊,2017(10):64-67.
【关键词】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学数学
德育是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础和品德基础。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精辟地论述:“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教育的最终评价应首先归结于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上。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学课堂中加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作用显著,意义深远。
数学学科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此,必须深入探讨数学学科潜藏的德育教学资源及教授方式,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将数学课程德育融入学校整体的德育过程之中。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问题探析
(一)对德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当前,数学课程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足,归根结底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狭隘德育观念。学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往往以教学成绩作为量化标准,很多学校甚至将教学成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晋升通道挂钩,抑制了教师开发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此外,数学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也不够,数学教师往往认为德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是政治类课程的教学范围,自己只需要教授学科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即可,缺乏自觉开发和应用德育资源的主体意识。因此,学校和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德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缺乏有效开发德育资源的方法
数学学科是一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古老的学科,在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积淀了大量德育资源尚未被挖掘和开发。众多著名数学家(如华罗庚、陈景润、牛顿、笛卡尔等)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严谨分析、勇于创新科学精神的非常难得的材料。数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数学学科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如思辨思想、逻辑思想、对立统一规律、转化思想等。此外,数学学科还有许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数学之美,如对称美、简单美、奇异美等。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师普遍缺乏有效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的方法。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单是把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和美学思想知识材料梳理出来,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后续的整合和运用显得困难重重。
(三)德育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中学数学教师普遍具有一定的德育能力,但整体而言德育能力不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自身学科授课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德育能力的培养。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难以自如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到学科知识中,教授场合和时机不恰当,容易导致德育过程显得非常突兀和生硬。比如在介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成就时,出现诸如与当前授课内容结合度不够,或者教师仅仅停留在表面平淡无奇的叙述,学生难以真正深入地领会隐含在故事背后数学家们高尚的情操、坚忍不拔的毅力、伟大而深厚的学术造诣,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凡此种种,都会使德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资源应用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德育能力
教师承担着学业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因此与学生日常接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传导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功开展德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德育素养。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影响,虽然学科理论知识扎实,但是普遍习惯于从狭隘的学科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缺乏宏观的综合的视野。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对学科教师进行日常考评、职称晋升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全社会重视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点背后的数学史
中学数学教学大多从公式、定理的证明出发,教材在证明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对相关定理和公式的最早出处进行了注释,但是这些注释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与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知识量和信息量相差甚远。如果能就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延伸,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勾股定理”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数学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入相关的数学历史知识,或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在课上相互分享,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再如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等事迹的介绍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与鼓舞作用。
(三)创设美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高的美。”教育过程中渗透了美学思想,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获得了扩展,甚至可以说,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学科给人呈现的第一印象是复杂的数量关系,而蕴含其中丰富的美学资源常常容易被人所忽视。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世界里的美学资源,让学生体验或享受数学特有的美。同时注重创设美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特定公式和图形介绍的表达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载体,使学生获得对数学之美的感官体验,进而形成对数学美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美学的陶冶过程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自觉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
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学教学大纲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阐述教学内容。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对立统一规律、运动与静止规律等。在数學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哲学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度。例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教师在讲授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平行与相交、变量和常量、奇数与偶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等教学内容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再如数学教师可以在函数动点相关问题的教授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理解。通过长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训练与熏陶,最终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徐红芬.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浅探[J].教育探索,2001(06):68.
[2]吴振奎.刘舒强.数学中的美[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1.
[3]姬梁飞.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学科德育视野探究[J].教育导刊,2017(1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