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活动课堂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ward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别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程资源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是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深刻。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处于儿童期,对社会认识处于懵懂阶段,这一阶段对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虽然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很熟悉,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每天享受着家人的关爱,却对自己所经历的家庭生活缺乏认识。课前,我让全班同学向家长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家人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让一名学生将自己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带来,我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有一位白血病患儿,向同学讲述了自己患病期间,妈妈精心照顾的经历,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全班孩子的心,孩子们纷纷落泪。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联。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情感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与钟姐姐交朋友》,在问“一分钟能干什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结合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或几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在设计《我学会了》一课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课堂上设计了现场技能比赛,课堂展示,互教互学等环节,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体验、总结,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分享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对其加以重视。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目标要明确,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等方面,既不能让学生失落,也不能评价的语言单调,要恰到好处,把评价落到实处。
  总之,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需要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传承以往品德课教法的基础上创新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课程的实效性,使品德学科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其他文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这就使得英语口语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英语教师不懈探求的目标。英语口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因此,要达到英语口语训练的目的,也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目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期刊
做为一名从教20年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所谓万丈高楼凭地起,小学的语文基础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把握语文课标,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没有对教材融会贯通的深刻理解,就无所谓创造性处理教材。用新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教材,把握好语文新课程标准,呈现给学
期刊
作为一线老师,一直希望能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提高学生成绩、减轻课业负担。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当初二开始加入物理这门学科时,刚开始兴趣高涨,势头十足,但随着内容的逐渐加深掉队的越来越多,形成的模式是:八年级上册大部分学生跟着老师走;到八年级的下册有一半的学生就会掉队;九年级就会有一半中的一半掉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校教师积极的参加了30+15的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反思之余,感慨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在
期刊
一.数学教学的理念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阐述中,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发生变化,并通过学习可以习得的数学事实,而且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只有通过培养与经历方能获取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这类"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
期刊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创新教育应结合进行。农村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的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分析,归纳出
期刊
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是培养其音乐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到节奏训练中,充满兴趣地、高效率地进行节奏训练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几类行之有效的节奏训练的方法,现归纳如下
期刊
二00四年六月,离高考仅有一星期,当时我任高二实验班的语文课,英语老师苏士勇找到我说,有一个同事的孩子,叫高鹏,就在章丘四中的高三级部就读,其他学科都很优秀,唯独语文分数总是在100分左右,希望帮助学生提高一下成绩。我要了高鹏近期考试的五套试卷,通过比对每一个考点的得分情况,发现他唯一的不足点就是作文分极低,60分的作文很少达到40分。因为内容和形式都太过平淡而无新意。尤其是书写差,字体扭七歪八、
期刊
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对话、知识传递、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经历,在轻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下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一目标,如何改进评价
期刊
由于我国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相当重视,让小学生去计算、去解题,但是学生却没有时间去实践。因此,我国的教学成绩很好,却没有很突出的数学家。 原因:中国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一直倡导“苦读+科举”,口诀、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但中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而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敢说、敢想、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求新求异愿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运用活泼、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并配以合适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主动求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他们积极思考,大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