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孟仁爱思想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传承两千多年仍有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其中的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等人本意识,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爱为先 尊重人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孔子的“仁”带有很强烈的心理学感情色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现实感。就其本身而言,“仁”是人格中“情”的一面,即“爱”,是出自于诚恳的爱心。“仁”在德行上的表现是爱人的能力,因此,在儒家看来,仁爱无疑是所有品质中最为重要的。
在《论语》中,受到孔子最多称赞的是颜回。据说,颜回死时,孔子扶其棺而恸哭,悲伤难禁,其主要原因就是深感于颜回贤良、仁爱的品德。由此可见,仁爱之心不仅仅是孔子作为自己信奉的为人之道,也是他判断、评价别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放眼当下,面临重大群体事件时,人性的真实便浮出于水面。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班上每个学生都拿到了一张寄给灾区小朋友的明信片,很多学生拿着笔不知道写些什么才好,祝福?鼓励?好像都不太合适。看着学生的不知所措,我的思绪也陷入了幸存者与受难者、旁观者与亲历者之间的体验和想象的纠缠之中:如何选择一个恰当而又平衡的角度。这种经验亟待确认,它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需要,更是人们面临他人遭受灾难时最迫切的内心体会。
纪念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关注当下。北川县农办主任董玉飞,用一根灰白色的帆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剧未消,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又选择了弃世,他在怀念爱子的博文中写道:“对整个世界而言,你是一粒尘埃,对我而言,你却是整个世界……”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没有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只要他不感到绝望。尊重每一个幸存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抚慰。
纪念也是一种反思。比如,受难者尸骨未寒,过度的商业化已侵袭而至。对此,北川县县长经大川说:“要尊重人,尊重受难者,我认为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底线。”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在消费地震,利用灾难来填满自己的口袋,大发不义之财,不少企业允诺的善款还没有到账……试问:良心何在?人性何在?
此前,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所称: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现在我们重读“多难兴邦”,不是为了弘扬乐观精神,而是为了表征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反思能力和自生能力。因此,对地震的最好纪念和祭奠,就是回到公民,回到人性,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我们要尊重并捍卫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这次地震正值上学期间,很多祖国的花朵就那样过早地凋谢于废墟之下,因此,在世界无烟日和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针对“影视作品中吞云吐雾的场景充斥屏幕,渉烟镜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呼吁,整顿“烟草影视”,减少吸烟镜头,查处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违法行为。
在节日里,很多孩子得到了家人买的礼物,欢呼雀跃。我想,不吸烟应该是六一的最好礼物,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无烟的生活环境。
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减少青少年吸烟,需要多管齐下。我认为,这才是对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最人性化的关爱
在现实中,孔子所说的这种仁爱的品质,任何时候都是构成我们自身人格的重要成分。对地震灾区人民的援助、救护、捐款、慰藉,使我们人性中最原始的这种爱爆发出来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就是希望我们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这就是尊重人性,这就是一种“仁爱”,也是富于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态度和一种精神丰饶的表现。
二.以信为贵 尊重民意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包含浓重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认为:如同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天生的富于仁爱之心,有区别的不过是有些人不善于保持罢了。孟子认为只有培养人的本心,修身养性,减少物质的贪欲,才能抵御外部世界的侵扰,天性良知才不会丧失。
儒学作为一种伦理观,主张平等之爱,在实施的步骤上,主张分亲疏和远近。先有自身的仁爱,则亦是其由亲而疏、由远而近的思想体现。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就是仁爱、恻隐之心,从性善出发,孟子认为仁爱、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强调的是必须光大它,并推之于人。
毫无疑问,儒学的这种由己推人地实行仁爱是较为符合现实社会的。但事实上,却出现了种种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
据《兰州晨报》报道:2009年7月26日,甘肃凉州区在全区公检法系统竞职笔试中,聘请18名少先队员担当“监考官”,结果当场抓住25名作弊考生。
看完令我“大吃二惊”,“一惊”是考生全部来自司法部门,然而他们却大面积作弊;“二惊”是在成人的考试中,竟然要靠小学生来参与监考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吃惊过后便是疑惑:莫非还得请小学生来从事“公检法”工作?
有时,大人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却生活在谎言之中。孩子们纯洁如白纸的童真,没有什么顾虑,一是一,二是二,而大人们所谓的“中庸”,则变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稀泥,得过且过。无论是大人考生,还是大人考官,都是从孩子长大的。缺乏科学合理建设的诚信体系,不仅不能使“诚实的孩子”保持诚信的本真,反而极易“负增长”,长大后成为更多的“中庸的大人”。一个良好的制度,不用小学生也能引导成人自觉诚信;而一个不完善的制度,则可能让成人带着小学生一起不诚信。
诚信是公民社会的牢固基石。拿小学生的诚信跟大人的作弊对比,讽刺效果一目了然。可惜的是,大人的问题不能靠小孩来解决。这是成人世界的悲哀,更是公共权力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失职,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倘若能彻底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监督,在日常行政中讲求诚信,那么这种良好的风气也会被带进考场,甚至会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洒满诚信的阳光。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以人为本,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
“常规体检将取消乙肝”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之一,卫生部对此予以否认,认为这只是专家的意见,并不代表政府的官方意见。据调查,有71.33%的人认为入学用工体检应该强制取消乙肝两对半检查,“谈乙色变”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近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增速较快,慢性乙肝患者已达3000多万人,而乙肝病毒携带者达人口总数的10%,总人数高达1亿多人。毋庸多言,取消乙肝检测,不光是取消多年以来对乙肝患者的歧视,解除无端加在其身上的枷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说到乙肝,我们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等于乙肝病人,后者需要治疗和休息,而前者是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病毒携带者的误解和无知,使得一群人被另外一群人歧视着。这是人为造成的不平等,这种歧视之所以能得以发生和持续,是因为有制度的安排在背后支撑着。
中国向来是一个“弱社会,强政府”的国家,老百姓认识到难以改变一个思维定势时,往往会寄希望于政府的出面干预。反乙肝歧视需政府先行。消除歧视的根本在于国家制定强制措施来保证这个为数并不小的群体,因为没有人愿意得这种病。只有在制度上消除了不平等的安排,歧视才会收敛,甚至消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现代人生活在繁忙之中,与人接触日益频繁,但浮面而过,愿以仁爱之心示人者少之又少。对现代人而言,这实在是疏漏了人生的一大要义,它留下的空白决非单靠物质享受所能弥补。修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侯芬辉,语文教师,现居武汉黄陂。本文编校:李凤兰
一.以爱为先 尊重人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孔子的“仁”带有很强烈的心理学感情色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现实感。就其本身而言,“仁”是人格中“情”的一面,即“爱”,是出自于诚恳的爱心。“仁”在德行上的表现是爱人的能力,因此,在儒家看来,仁爱无疑是所有品质中最为重要的。
在《论语》中,受到孔子最多称赞的是颜回。据说,颜回死时,孔子扶其棺而恸哭,悲伤难禁,其主要原因就是深感于颜回贤良、仁爱的品德。由此可见,仁爱之心不仅仅是孔子作为自己信奉的为人之道,也是他判断、评价别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放眼当下,面临重大群体事件时,人性的真实便浮出于水面。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班上每个学生都拿到了一张寄给灾区小朋友的明信片,很多学生拿着笔不知道写些什么才好,祝福?鼓励?好像都不太合适。看着学生的不知所措,我的思绪也陷入了幸存者与受难者、旁观者与亲历者之间的体验和想象的纠缠之中:如何选择一个恰当而又平衡的角度。这种经验亟待确认,它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需要,更是人们面临他人遭受灾难时最迫切的内心体会。
纪念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关注当下。北川县农办主任董玉飞,用一根灰白色的帆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剧未消,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又选择了弃世,他在怀念爱子的博文中写道:“对整个世界而言,你是一粒尘埃,对我而言,你却是整个世界……”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没有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只要他不感到绝望。尊重每一个幸存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抚慰。
纪念也是一种反思。比如,受难者尸骨未寒,过度的商业化已侵袭而至。对此,北川县县长经大川说:“要尊重人,尊重受难者,我认为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底线。”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在消费地震,利用灾难来填满自己的口袋,大发不义之财,不少企业允诺的善款还没有到账……试问:良心何在?人性何在?
此前,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所称: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现在我们重读“多难兴邦”,不是为了弘扬乐观精神,而是为了表征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反思能力和自生能力。因此,对地震的最好纪念和祭奠,就是回到公民,回到人性,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我们要尊重并捍卫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这次地震正值上学期间,很多祖国的花朵就那样过早地凋谢于废墟之下,因此,在世界无烟日和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针对“影视作品中吞云吐雾的场景充斥屏幕,渉烟镜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呼吁,整顿“烟草影视”,减少吸烟镜头,查处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违法行为。
在节日里,很多孩子得到了家人买的礼物,欢呼雀跃。我想,不吸烟应该是六一的最好礼物,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无烟的生活环境。
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减少青少年吸烟,需要多管齐下。我认为,这才是对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最人性化的关爱
在现实中,孔子所说的这种仁爱的品质,任何时候都是构成我们自身人格的重要成分。对地震灾区人民的援助、救护、捐款、慰藉,使我们人性中最原始的这种爱爆发出来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就是希望我们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这就是尊重人性,这就是一种“仁爱”,也是富于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态度和一种精神丰饶的表现。
二.以信为贵 尊重民意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包含浓重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认为:如同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天生的富于仁爱之心,有区别的不过是有些人不善于保持罢了。孟子认为只有培养人的本心,修身养性,减少物质的贪欲,才能抵御外部世界的侵扰,天性良知才不会丧失。
儒学作为一种伦理观,主张平等之爱,在实施的步骤上,主张分亲疏和远近。先有自身的仁爱,则亦是其由亲而疏、由远而近的思想体现。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就是仁爱、恻隐之心,从性善出发,孟子认为仁爱、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强调的是必须光大它,并推之于人。
毫无疑问,儒学的这种由己推人地实行仁爱是较为符合现实社会的。但事实上,却出现了种种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
据《兰州晨报》报道:2009年7月26日,甘肃凉州区在全区公检法系统竞职笔试中,聘请18名少先队员担当“监考官”,结果当场抓住25名作弊考生。
看完令我“大吃二惊”,“一惊”是考生全部来自司法部门,然而他们却大面积作弊;“二惊”是在成人的考试中,竟然要靠小学生来参与监考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吃惊过后便是疑惑:莫非还得请小学生来从事“公检法”工作?
有时,大人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却生活在谎言之中。孩子们纯洁如白纸的童真,没有什么顾虑,一是一,二是二,而大人们所谓的“中庸”,则变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稀泥,得过且过。无论是大人考生,还是大人考官,都是从孩子长大的。缺乏科学合理建设的诚信体系,不仅不能使“诚实的孩子”保持诚信的本真,反而极易“负增长”,长大后成为更多的“中庸的大人”。一个良好的制度,不用小学生也能引导成人自觉诚信;而一个不完善的制度,则可能让成人带着小学生一起不诚信。
诚信是公民社会的牢固基石。拿小学生的诚信跟大人的作弊对比,讽刺效果一目了然。可惜的是,大人的问题不能靠小孩来解决。这是成人世界的悲哀,更是公共权力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失职,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倘若能彻底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监督,在日常行政中讲求诚信,那么这种良好的风气也会被带进考场,甚至会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洒满诚信的阳光。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以人为本,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
“常规体检将取消乙肝”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之一,卫生部对此予以否认,认为这只是专家的意见,并不代表政府的官方意见。据调查,有71.33%的人认为入学用工体检应该强制取消乙肝两对半检查,“谈乙色变”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近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增速较快,慢性乙肝患者已达3000多万人,而乙肝病毒携带者达人口总数的10%,总人数高达1亿多人。毋庸多言,取消乙肝检测,不光是取消多年以来对乙肝患者的歧视,解除无端加在其身上的枷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说到乙肝,我们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等于乙肝病人,后者需要治疗和休息,而前者是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病毒携带者的误解和无知,使得一群人被另外一群人歧视着。这是人为造成的不平等,这种歧视之所以能得以发生和持续,是因为有制度的安排在背后支撑着。
中国向来是一个“弱社会,强政府”的国家,老百姓认识到难以改变一个思维定势时,往往会寄希望于政府的出面干预。反乙肝歧视需政府先行。消除歧视的根本在于国家制定强制措施来保证这个为数并不小的群体,因为没有人愿意得这种病。只有在制度上消除了不平等的安排,歧视才会收敛,甚至消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现代人生活在繁忙之中,与人接触日益频繁,但浮面而过,愿以仁爱之心示人者少之又少。对现代人而言,这实在是疏漏了人生的一大要义,它留下的空白决非单靠物质享受所能弥补。修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侯芬辉,语文教师,现居武汉黄陂。本文编校:李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