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油技术的创新需求不断提高。油区的层间和层内的非均质性比较突出,其中大庆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油田,其采油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的开发量。在油田开发阶段,需要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配套,本文针对油田各种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对高渗水驱油藏集成配套新技术和稠油油藏开采新技术、掺稀降粘采油技术、大庆油藏开采新技术等创新技术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提高采收率及效果。
[关键词]油田;采油新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E3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011-01
引言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重点强调了能源产业的转型,因此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尤其是我国的石油资源产业更是要起到带头作用。伴随着我国的油田开发力度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石油开发应该重点强调采油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带动我国油田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油田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
(1)油田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采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其在油田的日常生产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保证油田的高产和稳产以及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方面也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我国油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油田开采的接替技术中,采油技术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在组织管理以及技术实践等工作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油田的稳产和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必将更加广泛的应用到我国油田的生产工作中。
(2)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现阶段我国油田采油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我们发现采油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配套的聚合物驱动工艺,无论是从石油产品的生产到技术研发,还是从原来的制作到设备的引入,从发展情况上来看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1]。从过往的具体项目上来看,在聚合物驱采油技术出现之后,在我国的石油行业中又出现了微生物驱油技术,这种技术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国油田的采收效率。因此,针对我国油田的发展现状以及实际特点,我们认为采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三大发展方向,分别为微生物采油技术、聚合物驱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发展二氧化碳以及泡沫驱技术。
二、大庆采油技术的类型
常见的采油技术主要包括:①螺杆泵采油技术,该技术在油田开采使用中非常广泛,其主要是利用混合性气体在油层之间注入,使气体代替水的作用,以实现采油,一般注入的混合性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天然气、氮气等。其中我国油田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由于我国二氧化碳资源比较丰富。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油田的开采,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三次采油工作的质量的效率,还可以缓解二氧化碳污染问题。②转子陶瓷喷涂螺杆泵采油技术,该种技术的应用虽然不如注气驱油采油技术广泛,但该技术也可以有效提高油田开采的效率,其主要是利用热力学能使石油资源进行吞吐工作,随后通过高温蒸汽的运用,对石油资源进行驱使,最终将石油驱使到生产井附近,进行石油的开采。另外,热力学驱油采油技术还可以扩大涉及范围体积,以起到提高产能的作用。热力学驱油采油技术中对蒸汽的使用,使其与土壤和石油会产生一定的机理反应,降低石油与蒸汽的粘度擦差值,从而提升采油效率,提高产能。③化学驱油采油技术,化学驱油采油技术是目前最受人们重视的采油技术,很多国家都将化学驱油采油技术作为大力研究的对象。化学驱油采油技术包括有聚合物驱油采油技术,该技术在大庆油田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其主要是通过化学活性剂,使土壤和石油的表面张力降低,从而从而提升采油效率,提高产能。另外通过注入水加入聚合物的形式,不仅可以降低粘度差值,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定向井开发油藏,采用大通径防砂二次完井分层注水管柱:对于油井套管变缩严重的情况,采用缩径井分层注水工艺。微生物采油技术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重点技术,微分子技术通过对于微生物特性开展的采油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现实效果。
三、大庆油田螺杆泵采油技术
空心转子螺杆泵针对常规实心转子螺杆泵暴露出的热洗清蜡困难、测试和抽油杆柱脱扣等问题,开发研制了两种分别为等壁厚空心转子和直通式空心转子结构的空心转子螺杆泵[2]。与实心转子螺杆泵相比,空心转子螺杆泵具有以下显著优势:一是可实现大排量快速热洗清蜡。在空心转子上部安装热洗阀,当反洗井时,热洗液一部分由螺杆泵采出,大部分热洗液在热洗压力的推动下,流经空心转子内腔打开转子上热洗阀,直接进入油管。这种工艺可实现高温、低压、大排量热洗,不损伤地層,同时降低热洗费用。
四、转子陶瓷喷涂螺杆泵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作为大庆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试验规模逐年扩大。但在螺杆泵井开采中暴露出举升设备和井筒严重结垢,导致检泵周期明显缩短等问题,游梁式抽油机主要表现为频繁卡泵,电潜泵主要表现为堵塞流道和分离器,结垢严重时,平均检泵周期仅为10-30天,严重影响了三元复合驱的试验效果。为此,开发研制了适应三元复合驱需要的转子陶瓷喷涂螺杆泵。这种泵主要有以下技术特点:一是调整了转子表面的极性,使其与结垢晶核的结合力减小。二是转子表面喷涂陶瓷后,表面硬度由45HRC提高到58HRC,耐磨性也随之增强。三是转子表面粗糙度值进一步降低,使得配合精度进一步提高,螺杆泵水力特性得到改善。目前,这种泵已进入现场试验,应用效果较好。以北1-7-P126井为例,在结垢高峰期正常运转128天后,起泵发现转子没有结垢,而抽油杆的结垢厚度达到2mm以上,最厚的地方甚至达5mm,这种泵表现出良好的抗结垢性能,但涂层与基体的粘结强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分层射孔调剖技术
在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中,过去我国由于开采技术的原因,一直存在石油开采量不高的问题,如今随着我国开采技术的提高,我国石油开采量日益增多,首先计算出各小层的渗流阻力大小,找出渗流阻力最大的产层。采用指定标准层法将渗流阻力最大的产层的射孔孔密定为全井段最大的射孔孔密,而其他各层按照其渗流阻力强度的大小、阻力调节系数和阻力强度调节系数来合理配比各层段理论上合理的射孔密度。新型机械密封式驱动装置由于优化结构参数,采用了摩擦损耗很小的机械密封系统、油杯结构,比带有盘根密封的同类产品机械效率高10%以上;同时标准化、高可靠性和人性化设计制造技术,使产品故障率低,运转时率高。另外机械密封系统与光杆没有接触,对光杆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因此不会带来光杆断裂的故障。室内试验表明,新型驱动装置机械效率比其它同类产品提高5%~10%。采油技术主要就是针对老油田石油资源的开采。目前大庆油田主要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而常用的聚物和主要是聚丙烯酰胺,属于进口产品。然而由于聚丙烯酰胺存在稳定性差,其难以在盐度较高的水体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六、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改进措施
使用聚丙烯胺乙烯作为聚合物进行采油,如果油层条件比较差,则难以提高开采效率和产量,因此需要针对聚合物进行改进。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比低分子聚合物具有更高的黏性,对于聚合物的改进应当是低分子聚合物向高分子聚合物改进,从而提高强化驱油效果。通过减小杂质引入可以提高分子量。另外可以使聚合物共混,使其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升,避免其在盐度的影响下,降低粘度。
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原油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采收率提升方面多次采油技术将成为最主要的支持措施,其能够推动我国油田的稳定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能源工业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 杨福明.浅谈采油技术在提高油田采收率中的作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8)116-119.
[2] 周洪义.油田采油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与展望[J].中国石油化工标准,2016(15)23-25.
[关键词]油田;采油新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E3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011-01
引言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重点强调了能源产业的转型,因此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尤其是我国的石油资源产业更是要起到带头作用。伴随着我国的油田开发力度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石油开发应该重点强调采油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带动我国油田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油田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
(1)油田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采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其在油田的日常生产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保证油田的高产和稳产以及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方面也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我国油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油田开采的接替技术中,采油技术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在组织管理以及技术实践等工作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油田的稳产和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必将更加广泛的应用到我国油田的生产工作中。
(2)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现阶段我国油田采油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我们发现采油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配套的聚合物驱动工艺,无论是从石油产品的生产到技术研发,还是从原来的制作到设备的引入,从发展情况上来看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1]。从过往的具体项目上来看,在聚合物驱采油技术出现之后,在我国的石油行业中又出现了微生物驱油技术,这种技术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国油田的采收效率。因此,针对我国油田的发展现状以及实际特点,我们认为采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三大发展方向,分别为微生物采油技术、聚合物驱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发展二氧化碳以及泡沫驱技术。
二、大庆采油技术的类型
常见的采油技术主要包括:①螺杆泵采油技术,该技术在油田开采使用中非常广泛,其主要是利用混合性气体在油层之间注入,使气体代替水的作用,以实现采油,一般注入的混合性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天然气、氮气等。其中我国油田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由于我国二氧化碳资源比较丰富。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油田的开采,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三次采油工作的质量的效率,还可以缓解二氧化碳污染问题。②转子陶瓷喷涂螺杆泵采油技术,该种技术的应用虽然不如注气驱油采油技术广泛,但该技术也可以有效提高油田开采的效率,其主要是利用热力学能使石油资源进行吞吐工作,随后通过高温蒸汽的运用,对石油资源进行驱使,最终将石油驱使到生产井附近,进行石油的开采。另外,热力学驱油采油技术还可以扩大涉及范围体积,以起到提高产能的作用。热力学驱油采油技术中对蒸汽的使用,使其与土壤和石油会产生一定的机理反应,降低石油与蒸汽的粘度擦差值,从而提升采油效率,提高产能。③化学驱油采油技术,化学驱油采油技术是目前最受人们重视的采油技术,很多国家都将化学驱油采油技术作为大力研究的对象。化学驱油采油技术包括有聚合物驱油采油技术,该技术在大庆油田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其主要是通过化学活性剂,使土壤和石油的表面张力降低,从而从而提升采油效率,提高产能。另外通过注入水加入聚合物的形式,不仅可以降低粘度差值,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定向井开发油藏,采用大通径防砂二次完井分层注水管柱:对于油井套管变缩严重的情况,采用缩径井分层注水工艺。微生物采油技术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重点技术,微分子技术通过对于微生物特性开展的采油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现实效果。
三、大庆油田螺杆泵采油技术
空心转子螺杆泵针对常规实心转子螺杆泵暴露出的热洗清蜡困难、测试和抽油杆柱脱扣等问题,开发研制了两种分别为等壁厚空心转子和直通式空心转子结构的空心转子螺杆泵[2]。与实心转子螺杆泵相比,空心转子螺杆泵具有以下显著优势:一是可实现大排量快速热洗清蜡。在空心转子上部安装热洗阀,当反洗井时,热洗液一部分由螺杆泵采出,大部分热洗液在热洗压力的推动下,流经空心转子内腔打开转子上热洗阀,直接进入油管。这种工艺可实现高温、低压、大排量热洗,不损伤地層,同时降低热洗费用。
四、转子陶瓷喷涂螺杆泵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作为大庆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试验规模逐年扩大。但在螺杆泵井开采中暴露出举升设备和井筒严重结垢,导致检泵周期明显缩短等问题,游梁式抽油机主要表现为频繁卡泵,电潜泵主要表现为堵塞流道和分离器,结垢严重时,平均检泵周期仅为10-30天,严重影响了三元复合驱的试验效果。为此,开发研制了适应三元复合驱需要的转子陶瓷喷涂螺杆泵。这种泵主要有以下技术特点:一是调整了转子表面的极性,使其与结垢晶核的结合力减小。二是转子表面喷涂陶瓷后,表面硬度由45HRC提高到58HRC,耐磨性也随之增强。三是转子表面粗糙度值进一步降低,使得配合精度进一步提高,螺杆泵水力特性得到改善。目前,这种泵已进入现场试验,应用效果较好。以北1-7-P126井为例,在结垢高峰期正常运转128天后,起泵发现转子没有结垢,而抽油杆的结垢厚度达到2mm以上,最厚的地方甚至达5mm,这种泵表现出良好的抗结垢性能,但涂层与基体的粘结强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分层射孔调剖技术
在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中,过去我国由于开采技术的原因,一直存在石油开采量不高的问题,如今随着我国开采技术的提高,我国石油开采量日益增多,首先计算出各小层的渗流阻力大小,找出渗流阻力最大的产层。采用指定标准层法将渗流阻力最大的产层的射孔孔密定为全井段最大的射孔孔密,而其他各层按照其渗流阻力强度的大小、阻力调节系数和阻力强度调节系数来合理配比各层段理论上合理的射孔密度。新型机械密封式驱动装置由于优化结构参数,采用了摩擦损耗很小的机械密封系统、油杯结构,比带有盘根密封的同类产品机械效率高10%以上;同时标准化、高可靠性和人性化设计制造技术,使产品故障率低,运转时率高。另外机械密封系统与光杆没有接触,对光杆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因此不会带来光杆断裂的故障。室内试验表明,新型驱动装置机械效率比其它同类产品提高5%~10%。采油技术主要就是针对老油田石油资源的开采。目前大庆油田主要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而常用的聚物和主要是聚丙烯酰胺,属于进口产品。然而由于聚丙烯酰胺存在稳定性差,其难以在盐度较高的水体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六、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改进措施
使用聚丙烯胺乙烯作为聚合物进行采油,如果油层条件比较差,则难以提高开采效率和产量,因此需要针对聚合物进行改进。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比低分子聚合物具有更高的黏性,对于聚合物的改进应当是低分子聚合物向高分子聚合物改进,从而提高强化驱油效果。通过减小杂质引入可以提高分子量。另外可以使聚合物共混,使其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升,避免其在盐度的影响下,降低粘度。
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原油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采收率提升方面多次采油技术将成为最主要的支持措施,其能够推动我国油田的稳定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能源工业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 杨福明.浅谈采油技术在提高油田采收率中的作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8)116-119.
[2] 周洪义.油田采油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与展望[J].中国石油化工标准,2016(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