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i_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正确把握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是能否顺利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对授课质量的内在影响,探讨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课堂 师生关系 和谐 途径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当中,如果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教学工作便很难达到好的收效。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和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充分发挥交往的教育潜力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价值所在
  交往是人的本性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独特个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人与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往,组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人一生下来首先接触到的是母子关系,而后进入家庭关系,进而步入学校、社会逐步使自己社会化。正常而有益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对个别所谓表现差的学生往往采取孤立政策,表现为不闻不问,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它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会导致他(她)们对自身的自我否定,嚴重伤害学生的自尊,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等消极情绪。
  交往具有巨大的教育潜能。交往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其一,规范功能——通过交往可以掌握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其二,认识功能——通过交往可以获得个人的社会经验;其三,情感功能——任何交往都与个人的兴趣受好志向有关,交往被认为是一个激情的过程;其四,实施功能——人们总是在交往中实现个性,形成个人特点。交往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道德观点、行为标准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正向的或反向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的引导。教育是社会交际的特殊过程,而社会交际是一种多向关系,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这一特殊过程在于发展师生之间的合作、友谊与责任感,从而让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实施。
  在师生关系中,对如何对待教师的角色地位很主要,学生往往认为教师是严而不亲,敬而远之,由于分数权力主义盛行,一部分学生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具有法统力量(指跟权力与法规有关的影响力量)和强制力量(指对他人可以惩罚的能力)的代表。一个明智的教师往往在专长力量(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吸引力量(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的影响作用与亲密性)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他们施加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两种。在正式交往中往往有明显的角色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促成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这种具有合作、对话、情感交流的参与,可以使学生由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在师生的非正式交往中,教师力求摆脱角色地位,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的快乐为快乐,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伙伴关系。
  而这种良好的伙伴关系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可以表现得更为轻松和活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更为明显,教师就可以更顺利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立体的人际交往结构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结构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这样几个基本建构要素:①交往的对象;②交往的性质;③交往的方式。
  1.交往的对象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就师生间的交往而言,主要包括如下两组交往模式:
  (1)教师——学生群体
  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这一交往过程总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巨系统通过由它控制的教师,利用课堂这一子系统实行着对学生的社会控制。教师的思想、行为、人格,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左右着课堂学生群体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群体的课堂“法典”,形成学生群体特有的课堂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体的人格、智力和创造力。同样,学生群体在课堂中也保持着与教师的交往线路,用课堂学习气氛、学习效果等对教师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让教师在不断尝试成功或失败中修正与学生群体的交往。
  (2)教师——学生个体
  课堂教学相对于个别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但教师面对整个集体的教学,不能不注意到组成集体的学生个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个体得到发展,成为具有个性化的社会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提问、板演、个别交谈指导、暗示常常是教师用来与学生个体进行交往的手段。而学生个体也每每用个别回答、质疑、神情表现等引起教师的注意,得到与教师进行个别交往的体验。
  2.交往的性质
  从总体上讲,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性质是由其所在社会的人际关系性质决定的。但是,这种性质并非完全被动地为社会关系类型所左右。一般来讲,师生间的交往性质大致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
  专制型领导方式下的师生交往线路是单向的,学生间的交往被割断了,教师用威逼的手段强制学生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行动,使课堂成为一潭微波不兴的死水,其结果是学生缺乏主动性,不愿合作,表面上学生成了言听计从的追随者,而在背后则孕育着叛逆反抗的危机。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就属于这种师生交往关系。
  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师生的交往几乎隔绝,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带来的结果则是相互的敌视,竭力寻找替罪羊。美国的“道尔顿制”,一些“大撒手”的教学,正有这样的特点。
  民主型的方式,师生是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往的,群众更为合作友好,表现为更多的独立性和有创见。
  可见,在上述教学关系当中,民主型的交往方式更能达到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效果,也必然要求启发式教学与之相适应。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这种民主的课堂教学关系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和信任学生,逐步加深师生感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是互动的前提,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老师”,并能主动、大胆、积极地去学习和研究,做到师生“心理相通、相容”。
  当然,师生平等并不等于完全放任,老师仍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严厉但不失幽默,亲近但不容嬉闹。
  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清晰的感觉,它将长期镌刻在学生的心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具备一种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有所期待和向往,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当然,由于老师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
  第三、创设情境是互动的必要,做到煽情而动。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境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紧扣教材,设之以奇,激之以欲;学生求知若渴,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思维的自觉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激勵是互动的动力,做到奖罚并举。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的高低。教学中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亮点,激励学生。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肯定、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此外,适当地对学生予以“惩罚”也是促进其提高的途径之一,虽然课程分数的高低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第五、适当的进行角色变换。在传统观念里,课堂上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们在下面听,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课程来说,适当的角色变换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由讲课变成听讲,而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即便只是形式上的,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为了追求周围人对自己的尊敬,向往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会驱使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应对和准备。——这就是学习动机中的“威信性动机”。例如:在原理性的课堂教学当中,可以选定一名学生充当老师进行课堂讲解,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一旦讲解错误,将被替换下“讲台”,再换一名“老师”,在涉及“颜面”的情况下,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必然得到显著的提升。
  古人云,治家之道“以和为贵”,教学之道亦应如此。学习本身应当是快乐的、轻松的,而不应当是沉闷的和紧张的,只有这样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知识的获取才是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要]影视是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资源。在影视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深入探索影视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影视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影视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进一步挖掘其对大
期刊
[摘要]大学生对于学习的被动性及叛逆心理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情绪不积极的情况下,很难将专业知识充分掌握。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并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学生心理出发讨论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心理,结合学习方法的形成因素,探讨适合专业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课学习 学习心理 教学 方法  专业的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而设定。然而,在目前的大学生中,有不少对自身专业并
期刊
[摘要]本文就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协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师角色 学习效率 把握 提高  一、引言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适应变化的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是广义的学习。学生的在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狭义的学习。
期刊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2006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整合“朝阳读书”“语文实验室计划”和大量语文改革的优秀成果推出的一项语文教改实验,是打造潍坊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探索一种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轻松,使语文变得简单,使教学变得高效。青州市王府教育管理室依据区域特点,大力推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采取有效措施
期刊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重视,相应的资助体系也在不对完善。本文在分析现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资助-互助-自助-育人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新体系,以求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体系  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考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
期刊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弊端,结合大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在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做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强调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可做为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规范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设规划依据。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实践 教学基地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在一个教师的教学生涯中,青年时期是奠基的阶段,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教师几十年的教学水平,所以,关注锻炼入门的功夫,是每个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体会,从课前备课、课中讲授及课后总结的三方面对课堂教学组织技巧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  在我国,各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逐年上升,青年教师和那些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老教师相比具有较高
期刊
[摘要]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无处不在,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能尽可能地实现文化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条件和资源,开拓和探索积极有效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渗入 途径  语言积淀了文化的内容,是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负载其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如英国语言学家约翰?来昂斯所说,某一社会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特定
期刊
[摘要]价值澄清学派是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理解价值澄清理论的真实蕴涵,探索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我们借鉴其合理内核,更好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树立“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激励个体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开发与设计“生活化”德育课程,引领学生的价值生成;改进德育方法,注重价值观甄选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观教育 启迪  一、价值
期刊
[摘要]班集体是高校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实现班集体的和谐是构建和校园的前提。本文从高校班集体发展的特点入手,结合目前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探讨了如何从发挥高校班集体的维系功能、管理功能和展示功能,并对做好班集体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班集体 建设  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元的班集体,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班集体又因其社会化、松散化和自主化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