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间的竞争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的有力支撑和配合。21世纪初期以来,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合作,我国教育发展也呈现出区域合作的趋势。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合作已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定位之一就是: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山西属我国中部省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都。历史上人才辈出,境内自然人文资源丰厚,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71处。
山西素有崇尚文化,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工作列入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580所,在校生695.65万人,教职工50.5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基础教育方面,完成了“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省投资170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成。通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制和政策保障。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85%。
职业教育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培养实用型人才。组建了煤炭、冶金、电力、旅游、建筑、金融、装备制造、材料与信息8大职业教育集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方面,山西起步较早,早在1902年就创办了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但此后,受区位和经费投入不足的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全省现有普通高校65所,18所本科院校中仅有省部共建大学和“211工程”学校各1所。全省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博士点10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9个,教育部、科技部重点研究基地15个,省重点研发基地64个,省重点学科139个。在煤矿安全、冶金、化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兄弟省份相比,山西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国家中部崛起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实施的大背景下,华北地区进一步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既为山西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创设了学习先进、取长补短的良好平台。
华北地区区域教育合作的目标在于打破区域内部阻碍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扩大教育市场,从而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教育投资,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基于这一目标,我认为未来的华北五地区域教育发展合作要在签署的《华北五省市区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指导下开展,同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健全区域教育合作组织体系与合作机制。《框架协议》提出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秘书处,负责华北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的落实事务。这个规定很好,是区域合作共赢的基础和前提。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在处理跨行政区的教育合作事宜、区域发展中一些重大区际冲突和相关问题的作用,加强区域内各省市教育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交流,促进合作发展逐步迈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在完善区域教育合作组织的同时,还需要健全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以多边或双边形式进行合作,是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在基础教育领域,探索区域内基础教育对口扶持和支援的制度建设,同时为了保障教育扶持和支援规范化,可以建立旨在缩小合作五地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的发展基金,用于促进落后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人力资源的培训以及课程与教育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能够建立中职学校和各地企业沟通的桥梁,大力推广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劳动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要不断加强高校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加大高校科研项目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同时通过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五地在高校毕业生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形成华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再次,要增强区域合作的成效,共同搭建教育平台。要通过越来越广泛的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促进教育资源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搭建起华北地区教育大发展的平台。
[责任编辑:常晶]
山西属我国中部省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都。历史上人才辈出,境内自然人文资源丰厚,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71处。
山西素有崇尚文化,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工作列入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580所,在校生695.65万人,教职工50.5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基础教育方面,完成了“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省投资170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成。通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制和政策保障。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85%。
职业教育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培养实用型人才。组建了煤炭、冶金、电力、旅游、建筑、金融、装备制造、材料与信息8大职业教育集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方面,山西起步较早,早在1902年就创办了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但此后,受区位和经费投入不足的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全省现有普通高校65所,18所本科院校中仅有省部共建大学和“211工程”学校各1所。全省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博士点10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9个,教育部、科技部重点研究基地15个,省重点研发基地64个,省重点学科139个。在煤矿安全、冶金、化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兄弟省份相比,山西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国家中部崛起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实施的大背景下,华北地区进一步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既为山西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创设了学习先进、取长补短的良好平台。
华北地区区域教育合作的目标在于打破区域内部阻碍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扩大教育市场,从而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教育投资,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基于这一目标,我认为未来的华北五地区域教育发展合作要在签署的《华北五省市区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指导下开展,同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健全区域教育合作组织体系与合作机制。《框架协议》提出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秘书处,负责华北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的落实事务。这个规定很好,是区域合作共赢的基础和前提。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在处理跨行政区的教育合作事宜、区域发展中一些重大区际冲突和相关问题的作用,加强区域内各省市教育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交流,促进合作发展逐步迈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在完善区域教育合作组织的同时,还需要健全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以多边或双边形式进行合作,是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在基础教育领域,探索区域内基础教育对口扶持和支援的制度建设,同时为了保障教育扶持和支援规范化,可以建立旨在缩小合作五地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的发展基金,用于促进落后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人力资源的培训以及课程与教育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能够建立中职学校和各地企业沟通的桥梁,大力推广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劳动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要不断加强高校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加大高校科研项目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同时通过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五地在高校毕业生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形成华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再次,要增强区域合作的成效,共同搭建教育平台。要通过越来越广泛的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促进教育资源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搭建起华北地区教育大发展的平台。
[责任编辑: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