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实践证明,每隔两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教育,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在教学内容上,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
   语文活动课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着现代化生活气息。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如我亲眼看到学生的长进,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中,有的练钢笔字、毛笔字;有的在写观察笔记,有的在为语文学习园地写诗、作画;有的在为班刊东奔西忙;有的为能在年级演讲时博得热烈掌声而在预演。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各项具体的实践和应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语文活动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不是“理论型”的,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四、从教育理论看,语文活动课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如“感受自然”的语文活动课中,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它将有利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五、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督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评价、激励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
   二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
其他文献
一、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经验不丰富,这是初中生写作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许多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有限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写作需要的。因此,初中生写作时常常是绞尽脑汁,或虚构,或拼凑,或抄袭,敷衍成文。
期刊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
期刊
一、直接导入法,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年了,也在努力探寻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是我们的教学却没有带给我们应有的期望。当我看到课堂上那双没有求知欲的眼睛,看到瞌睡连天的表情,看到作业本上雷同的答案。我不禁在想,我们现在的教学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有的学生为什么一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就昏昏欲睡在课间却激情四射?本来应该在课堂上积极汲取知识的他们为什么那么茫然?   为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
期刊
日记是把每天遇到的事情及个人的感想进行文字记录。聋生生理的特殊性使他们在语言水平、词汇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不足,多数学生存在“说不好、读不通、写不出”的尴尬情况,经常写日记有利于聋生的词汇积累,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怎样指导学生写日记?我谈一下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第一、切恰要求,让学生轻松接受日记  日记是学生写话的一种练习,是学生的习作而不是文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在作文训练中,如何解决初中学生胸中无“米”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积累材料,对于写好作文非常重要。生活丰富多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感受生活。你看:上学放学的路上、学校、家里、社区……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可能因某个同学的
期刊
一、 开发学生的心灵  对于一个心灵麻木的人来说,对再美、再丑、再喜、再怒的事物或事情都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的。但是当前的社会形势、教育实际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情感低能儿。他们不能及时的捕捉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为他们的真情体验寻找支点。如《美食美谈》中制作肉夹馍的情景再现,《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属于我的家乡符号”的解读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从而开发
期刊
在我们的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早晨,沐浴着清风朝露,寄宿班的师生或一边散步一边吟诵,或置身于树林间抒发感受;中午,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教室里、阅览室里的学生们手捧着心爱的图书,正读得津津有味;傍晚,美丽的校园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宁静,草地上、山坡上、休闲石上,三五成群的学生们坐在一起,或同看一本书,或围着教师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或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低声吟诵着古诗词。  以上是我校开展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
期刊
在现在的数字时代,多媒体早已经广泛的用于教学,使教学课堂更加有声有色。  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诞生了,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课堂变得快捷、直观、具体、生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我们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的制约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感受和得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