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教师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在主体实践、思维创新上做文章。
一、在自主中探究,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摒弃以老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弊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融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去体味领悟,去认识发现,去创造完善,去感悟文本的内蕴。
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我以“福勒是不是优秀球员?”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从从容容地朗读,细细地揣摩品味,感悟人物的品质。通过阅读感悟,自主探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福勒可以射门,却放弃了,失去一个球员应有的责任,他不是称职的队员;有的学生认为福勒在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时放弃射门,是为了避免对手受伤,这是一个优秀球员应具备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是个优秀球员;有的学生认为福勒是个好队员,但不是合格的队员,他可以在放弃射门,保护对方球员之后,再次扣球射门,为自己的球队争光……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和情感就像开闸的水奔涌而出。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去体验、想象、创造,去重构文本的深刻意义,这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在思辩中探究,多元阅读
没有多元化的阅读,就没有创造性的阅读,阅读就失去了鲜活的色彩。因此,阅读教学时应努力创设自主和民主的氛围,为学生搭建发现和探究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真正“动”起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真知灼见。
在《将相和》一课教学时,我以课堂争辩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深读。在学生感知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之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归纳出三个辩论题目:(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同归于尽,为什么?(2)在渑池之会上,谁胜谁负,为什么?(3)廉颇和蔺相如谁对谁错,为什么?这三个极富两可性的辩论题目,无论正方或反方都可以寻找出充分的依据。这不但引发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而且在深读过程中细细咀嚼文本,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在整合自己的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蕴义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内化的效果。学生在倾听对方的辩述过程中,提升和完善了自己的认识。这样的思辩过程,对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实践中探究,深入阅读
随着对语文教育规律和汉语言特点的深刻认识,大家越来越重视语文学习的“感悟熏陶”,认为它是语文学习不可取代的途径。曾经“大红大紫”的“语言实践”被忽视了。其实,科学有效的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品词析句中,才能深刻地感悟语言;只有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对《月光曲》一课中的“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我是这样教学的:(1)找。盲姑娘的“随便说说”说的是什么?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句子。(2)议。联系课文内容讨论: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吗?(3)悟。从“随便说说”,可以体会到什么?(4)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通过“找、议、悟、读”等的语言实践活动,融语言训练与自主感悟为一体,学生从中体会到盲姑娘既渴望听贝多芬演奏,又怕给哥哥增加负担的矛盾心理,领悟到盲姑娘善良的心地和善解人意的心境,从而深受感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把语言学习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在品析词语和品味语言韵味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和感染,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这样,语言训练与披文悟意、披文入情熔于一炉。
四、在合作中探究,延伸阅读
探究性阅读,既要着眼于文本内容,又要延伸文本内容,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学生有深度的感悟。教学时,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因人因文而异,恰当地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我们可以适度搭建课内外以及学科间的联系,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丰富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读懂读透文本,以文本的灵魂来完善自己的灵魂。
在《桃花心木》一文教学时,我先出示几个研读的问题:(1)课文不是写植物,为什么用“桃花心木”作题目?(2)这篇文章有几处用了“枯萎”这个词?细细体味每处“枯萎”背后的蕴义?(3)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经不起生活的严峻考验,请从文中寻找依据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怎样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4)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的,他还有哪些作品,有什么特色?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二个问题进行研读。研读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或先组成小组再选问题研读。小组讨论本问题要从哪几方面入手研读,提出研究方法。如第一、二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第三个问题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第四个问题要搜集课外阅读资料。各小组选好问题自行合作研读,老师巡回了解研读情况和感悟程度,并给予适时适度启发指导,最后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感悟了文本的语言,而且领悟了作者构思谋篇的技巧,这对学生语言表达是大有裨益的。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思辩、实践中学习,才能融入生活,真切地进行语文实践,真正地体悟到语文的魅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在自主中探究,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摒弃以老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弊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融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去体味领悟,去认识发现,去创造完善,去感悟文本的内蕴。
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我以“福勒是不是优秀球员?”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从从容容地朗读,细细地揣摩品味,感悟人物的品质。通过阅读感悟,自主探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福勒可以射门,却放弃了,失去一个球员应有的责任,他不是称职的队员;有的学生认为福勒在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时放弃射门,是为了避免对手受伤,这是一个优秀球员应具备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是个优秀球员;有的学生认为福勒是个好队员,但不是合格的队员,他可以在放弃射门,保护对方球员之后,再次扣球射门,为自己的球队争光……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和情感就像开闸的水奔涌而出。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去体验、想象、创造,去重构文本的深刻意义,这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在思辩中探究,多元阅读
没有多元化的阅读,就没有创造性的阅读,阅读就失去了鲜活的色彩。因此,阅读教学时应努力创设自主和民主的氛围,为学生搭建发现和探究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真正“动”起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真知灼见。
在《将相和》一课教学时,我以课堂争辩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深读。在学生感知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之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归纳出三个辩论题目:(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同归于尽,为什么?(2)在渑池之会上,谁胜谁负,为什么?(3)廉颇和蔺相如谁对谁错,为什么?这三个极富两可性的辩论题目,无论正方或反方都可以寻找出充分的依据。这不但引发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而且在深读过程中细细咀嚼文本,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在整合自己的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蕴义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内化的效果。学生在倾听对方的辩述过程中,提升和完善了自己的认识。这样的思辩过程,对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实践中探究,深入阅读
随着对语文教育规律和汉语言特点的深刻认识,大家越来越重视语文学习的“感悟熏陶”,认为它是语文学习不可取代的途径。曾经“大红大紫”的“语言实践”被忽视了。其实,科学有效的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品词析句中,才能深刻地感悟语言;只有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对《月光曲》一课中的“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我是这样教学的:(1)找。盲姑娘的“随便说说”说的是什么?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句子。(2)议。联系课文内容讨论: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吗?(3)悟。从“随便说说”,可以体会到什么?(4)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通过“找、议、悟、读”等的语言实践活动,融语言训练与自主感悟为一体,学生从中体会到盲姑娘既渴望听贝多芬演奏,又怕给哥哥增加负担的矛盾心理,领悟到盲姑娘善良的心地和善解人意的心境,从而深受感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把语言学习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在品析词语和品味语言韵味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和感染,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这样,语言训练与披文悟意、披文入情熔于一炉。
四、在合作中探究,延伸阅读
探究性阅读,既要着眼于文本内容,又要延伸文本内容,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学生有深度的感悟。教学时,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因人因文而异,恰当地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我们可以适度搭建课内外以及学科间的联系,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丰富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读懂读透文本,以文本的灵魂来完善自己的灵魂。
在《桃花心木》一文教学时,我先出示几个研读的问题:(1)课文不是写植物,为什么用“桃花心木”作题目?(2)这篇文章有几处用了“枯萎”这个词?细细体味每处“枯萎”背后的蕴义?(3)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经不起生活的严峻考验,请从文中寻找依据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怎样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4)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的,他还有哪些作品,有什么特色?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二个问题进行研读。研读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或先组成小组再选问题研读。小组讨论本问题要从哪几方面入手研读,提出研究方法。如第一、二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第三个问题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第四个问题要搜集课外阅读资料。各小组选好问题自行合作研读,老师巡回了解研读情况和感悟程度,并给予适时适度启发指导,最后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感悟了文本的语言,而且领悟了作者构思谋篇的技巧,这对学生语言表达是大有裨益的。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思辩、实践中学习,才能融入生活,真切地进行语文实践,真正地体悟到语文的魅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