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处于大变革期的农村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而新的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又滞后于现实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而且会危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
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加强新农村社会道德建设,既是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障,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农村道德建设逐步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取得巨大成就,整个农村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应运而生。当前我国农村道德领域中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社会公德观念缺失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思潮,容易被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消极负面的东西影响下,都发生了较大的扭曲变形,部分农民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已成为不少农民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仰。有的钻法律法规的空子,丢弃起码的良心道德;有的蔑视国家的法律政策,挖空心思发家致富。这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极大地危害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质量。一些村民的文明意识与礼仪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知行不一。
(二)诚信缺失凸显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对经济基础方面的生产、交换、分配方式做出巨大调整,还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法律、道德体系等上层建筑。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其高端可以是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等利他性道德情操,而这个体系基础,或曰道德底线则应该是参与市场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要诚实守信。
(三)传统伦理文化淡化,家庭美德丢失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内容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美德教育可以说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广大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光宗耀祖”、“同宗同族三分亲”等一些宗族祖训,把憨厚老实的农民划分为不同派别。民主平等、团结友爱、依法治村的良好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观念更迭和新旧碰撞,使得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越来越陷入尴尬和失语的境地。这些现象正逐渐向农村蔓延扩散,一步一步解构着传统伦理文化的大厦。
(四)文化生活贫乏,科技推广缓慢
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村道德建设。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一些村子每天过着“早晨听鸡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的田园生活,为弥补内心的空虚、打发无聊的光阴,出现了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聚众赌博等,客观上造成了公民道德建设难以开展。同时,一些贫困地方存在“读书无用”、“不读书照样能做农活,也能挣钱”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又使得科技兴农战略难以在贫困地区贯彻执行。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以上现象表明,目前农村道德建设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必须正视困难,结合农村道德建设的特点,加大农村道德建设的力度,逐步在农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气,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当前新农村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的动摇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传统的道德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具有不同价值导向的新的人生追求悄然而起,少数人不再奉行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等传统高尚的道德原则,而是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的思想才是当今时代的流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在考验面前打了败仗,偶尔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让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不再坚定的信仰。
(二)社会转型期体制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诚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当前的农村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的状态。无论是传统的血缘群体间的道德传承,还是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宣传,都日渐衰弱。农村非正规道德教育呈现出自发性、盲目性和软弱性的特点,同辈之间在共同的生活、劳动和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并没有明确道德教育的观念和目的,农民对到底该秉承什么样的道德并不清楚,对社会主义新道德知之甚少,他们道德教育是感性的、盲目的。这种非正规的道德教育模式,很难承担优秀道德的传承和发展,传统道德原则及善良的风俗习惯正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而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的道德建设尚未建立。 (三)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
一例败德的突发事件,会引起一些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的亢奋、躁动以及持续、深度的追踪报道,道德“滑坡”的舆论也随之铺天盖地般传播开去。而那些在默默无闻的场合、做着默默无闻的善事的平凡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
三、做好新形势下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道德建设并不是道德的重建,而是在于农民道德素质的“与时俱进”,促进农村道德问题的解决,进而展现出新农村道德的新面貌。“新农村”呼唤“新道德”,只有农村道德建设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对道德问题,我们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一)把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
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物质文化生活还相当落后。引导农民道德的良性发展决不能忽视农民的利益,如果农民不能增收,农村贫富悬殊、两级分化,集体主义就会在农村失去利益基础,社会主义道德也面临失去阵地的危险。针对当前农村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情况,当务之急是调整农村利益分配格局,国家各项政策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各地扶贫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农户尽快实现合法致富,形成先富帮后富、共同致富的道德文化环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道德建设才能有牢固的基础。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农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重要作用
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建设、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水平;党组织的战斗力如何,党员的模范作用如何,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农村社会风气。我国有4万多个乡镇、街道党组织,68万个村、社区党组织,在城乡基层社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不好,社会是否和谐稳定,老百姓对党和政府是否信任,关键看党组织强不强,党组织书记怎么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官虽小,担负的责任却不小,是群众的带头人,应处处为村民起模范带头作用。村干部生活工作在最基层,数量大,是群众眼中的“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其“官德”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百姓福祸。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负有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但是他们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格不是其地位,而是其自身的道德品质。他们既是农村道德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农村道德建设的示范者。要掌握群众要求,懂得群众心理,既要为群众说话,又不能人云亦云,当群众尾巴,要做好群众带头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加强政策宣传,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党在农村的各级组织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传媒,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农民讲清讲透,要对农民群众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民族团结教育,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向真、向善、向美。一是净化美化周边环境,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积极发动农民群众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环境,使广大农村融入一些现代文明气息。二是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农民群众行为,改善农村人际关系,使广大群众明白“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以及如何做”,形成依法治村、以德治村的良好局面。三是积极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下乡活动,把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医疗卫生、法律常识送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组织群众搞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在休闲中接受形象生动的教育。四是广泛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利用这一载体,使农村道德建设观念深入到农村每个角落,运用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农村道德建设。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自觉按社会利益要求调整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使农村道德建设收到综合性的效果
(四)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转型期社会需要新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规范。社会道德问题根源于社会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各种制度、法律的完善。各种缺德、败德行为一再出现,就是因为缺德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太低,让他们无所顾忌、没有畏惧。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道德良心既要靠学习教育、考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对待村规民约的制度构建问题上,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从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清新农村风气出发,强化村规民约的教育感化功能,梳理农民的价值需求,强化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取向的主流价值观念,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框架,把握乡规民约的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乡规民约制度体系,推进乡规民约走向村民自治章程建设。
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参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道德阅历、道德勇气、道德能力,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主宰自己的道德命运。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
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加强新农村社会道德建设,既是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障,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农村道德建设逐步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取得巨大成就,整个农村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应运而生。当前我国农村道德领域中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社会公德观念缺失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思潮,容易被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消极负面的东西影响下,都发生了较大的扭曲变形,部分农民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已成为不少农民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仰。有的钻法律法规的空子,丢弃起码的良心道德;有的蔑视国家的法律政策,挖空心思发家致富。这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极大地危害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质量。一些村民的文明意识与礼仪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知行不一。
(二)诚信缺失凸显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对经济基础方面的生产、交换、分配方式做出巨大调整,还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法律、道德体系等上层建筑。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其高端可以是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等利他性道德情操,而这个体系基础,或曰道德底线则应该是参与市场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要诚实守信。
(三)传统伦理文化淡化,家庭美德丢失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内容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美德教育可以说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广大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光宗耀祖”、“同宗同族三分亲”等一些宗族祖训,把憨厚老实的农民划分为不同派别。民主平等、团结友爱、依法治村的良好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观念更迭和新旧碰撞,使得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越来越陷入尴尬和失语的境地。这些现象正逐渐向农村蔓延扩散,一步一步解构着传统伦理文化的大厦。
(四)文化生活贫乏,科技推广缓慢
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村道德建设。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一些村子每天过着“早晨听鸡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的田园生活,为弥补内心的空虚、打发无聊的光阴,出现了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聚众赌博等,客观上造成了公民道德建设难以开展。同时,一些贫困地方存在“读书无用”、“不读书照样能做农活,也能挣钱”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又使得科技兴农战略难以在贫困地区贯彻执行。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以上现象表明,目前农村道德建设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必须正视困难,结合农村道德建设的特点,加大农村道德建设的力度,逐步在农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气,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当前新农村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的动摇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传统的道德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具有不同价值导向的新的人生追求悄然而起,少数人不再奉行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等传统高尚的道德原则,而是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的思想才是当今时代的流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在考验面前打了败仗,偶尔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让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不再坚定的信仰。
(二)社会转型期体制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诚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当前的农村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的状态。无论是传统的血缘群体间的道德传承,还是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宣传,都日渐衰弱。农村非正规道德教育呈现出自发性、盲目性和软弱性的特点,同辈之间在共同的生活、劳动和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并没有明确道德教育的观念和目的,农民对到底该秉承什么样的道德并不清楚,对社会主义新道德知之甚少,他们道德教育是感性的、盲目的。这种非正规的道德教育模式,很难承担优秀道德的传承和发展,传统道德原则及善良的风俗习惯正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而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的道德建设尚未建立。 (三)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
一例败德的突发事件,会引起一些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的亢奋、躁动以及持续、深度的追踪报道,道德“滑坡”的舆论也随之铺天盖地般传播开去。而那些在默默无闻的场合、做着默默无闻的善事的平凡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
三、做好新形势下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道德建设并不是道德的重建,而是在于农民道德素质的“与时俱进”,促进农村道德问题的解决,进而展现出新农村道德的新面貌。“新农村”呼唤“新道德”,只有农村道德建设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对道德问题,我们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一)把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
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物质文化生活还相当落后。引导农民道德的良性发展决不能忽视农民的利益,如果农民不能增收,农村贫富悬殊、两级分化,集体主义就会在农村失去利益基础,社会主义道德也面临失去阵地的危险。针对当前农村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情况,当务之急是调整农村利益分配格局,国家各项政策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各地扶贫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农户尽快实现合法致富,形成先富帮后富、共同致富的道德文化环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道德建设才能有牢固的基础。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农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重要作用
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建设、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水平;党组织的战斗力如何,党员的模范作用如何,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农村社会风气。我国有4万多个乡镇、街道党组织,68万个村、社区党组织,在城乡基层社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不好,社会是否和谐稳定,老百姓对党和政府是否信任,关键看党组织强不强,党组织书记怎么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官虽小,担负的责任却不小,是群众的带头人,应处处为村民起模范带头作用。村干部生活工作在最基层,数量大,是群众眼中的“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其“官德”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百姓福祸。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负有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但是他们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格不是其地位,而是其自身的道德品质。他们既是农村道德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农村道德建设的示范者。要掌握群众要求,懂得群众心理,既要为群众说话,又不能人云亦云,当群众尾巴,要做好群众带头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加强政策宣传,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党在农村的各级组织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传媒,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农民讲清讲透,要对农民群众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民族团结教育,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向真、向善、向美。一是净化美化周边环境,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积极发动农民群众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环境,使广大农村融入一些现代文明气息。二是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农民群众行为,改善农村人际关系,使广大群众明白“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以及如何做”,形成依法治村、以德治村的良好局面。三是积极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下乡活动,把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医疗卫生、法律常识送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组织群众搞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在休闲中接受形象生动的教育。四是广泛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利用这一载体,使农村道德建设观念深入到农村每个角落,运用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农村道德建设。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自觉按社会利益要求调整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使农村道德建设收到综合性的效果
(四)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转型期社会需要新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规范。社会道德问题根源于社会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各种制度、法律的完善。各种缺德、败德行为一再出现,就是因为缺德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太低,让他们无所顾忌、没有畏惧。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道德良心既要靠学习教育、考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对待村规民约的制度构建问题上,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从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清新农村风气出发,强化村规民约的教育感化功能,梳理农民的价值需求,强化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取向的主流价值观念,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框架,把握乡规民约的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乡规民约制度体系,推进乡规民约走向村民自治章程建设。
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参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道德阅历、道德勇气、道德能力,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主宰自己的道德命运。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