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文革期间的文化荒芜,80年代对音乐的向往如同对一切艺术、文学、思想领域的向往一样,有着近乎癫狂的饥饿感。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造就了传播领域的一时风潮:过去单调划一的广播节目出现了民歌以及西洋古典音乐;新潮的年轻人梦想拥有一台“双卡”录音机,看着红色的二极管随着音乐蹦蹦跳跳。
1980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档新节目开播了:《请您录音》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尽管当年的节目在今天看来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广播选择优美的古典乐曲向全国播放,主持人甜美的嗓音提示听众准备好空白磁带,一声“请您录音”之后,全国听众就可以同时按下录音键。
《请您录音》早已停播,然而80年代的这档广播节目却永远留在了几代人心里,引发了广播媒体的音乐热潮,更是多年来无数中国人的音乐精神食粮。时至今日,欣赏音乐的媒介前所未有得丰富多彩,互联网的兴起、宽带的普及更使音乐离我们如此之近。28年后再回眸,蓦然灯火阑珊处。
60后张先生:
步入中年的张先生是企业高管,同时也是温文尔雅的音乐爱好者,收藏了颇多的CD和DVD,家里拥有一套高级发烧音响,还常去北京保利剧院听音乐会。聊到80年代初的《请您录音》,张先生目光里透出柔和的光芒,仿佛回到了一段逝去的美好时光。经历过70年代末那片文化沙漠,虽说当时还只是青春期的文艺高中生,但张先生依然记得当年音乐的青黄不接:1976年到1978年整天在耳边回响的就是各种版本的《祝酒歌》和《打倒四人帮》。自从收音机里听到《请您录音》这档节目,便说要学英语,死活央求父母给了几十块钱,再搭上自己的小金库,买了台单卡录音机。从此每到节目开播时,便着了魔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准备好空白磁带、调节好天线,等候按下录音键神圣的一刻到来。大师的杰作就这么滋润着青年人的心田。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全套、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第三交响曲》,还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格什温《蓝色狂想曲》、德沃夏克《匈牙利舞曲》……
因为没有双卡录音机翻录,他每次借给同学朋友的时候总是反复叮嘱要还回来。后来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这些录下来的磁带也丢失了大半。剩下的一小部分如今也仅剩下了留念的价值,家里的发烧音响没有配卡座,“想找卡座只有去二手电子市场了,可换了高级发烧音响,现在听音乐反而没有那时候守在录音机前面开心了”,张先生笑着摇摇头。
对于张先生这代人,《请您录音》代表了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物质不丰裕,听音乐这样的精神享受可选择的范围也很少,但求知的欲望和得到的满足感却让这段黄金时代一生铭记。
70后李小姐:
“我小时候的一大乐趣就是拿着爸爸给的钢崩儿去买电视报,然后剪下来印好的磁带封皮”,70后的李小姐现在回忆起来忍俊不禁,“因为怕小孩子毛手毛脚,我爸就是不让我按录音键,非要自己守着录下来。我和姐姐就跟着听。”少年时代的音乐欣赏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之中进行。
收音机的效果并不好,经常有电波干扰声,但这并不妨碍每周痴痴的等待。张小姐的父亲从报纸上看到用易拉罐制作天线的办法,就发动孩子们给他留下易拉罐来做天线。这些小小的细节都伴随着音乐,留在了孩子的记忆里。因为家里有双卡收录机,能复制磁带,帮同学们翻录磁带的重任也就落在了李小姐肩上。“礼拜天下午我就翻录磁带,我不喜欢快速翻录,总是普通速度,这样翻录的同时还能反复听几遍,一举两得”,李小姐回忆。
现在李小姐是中学教师,她说过去英语教学还是用磁带、广播,现在早就都用CD和网络了。她翻出丢在角落中很久、已蒙上一层厚厚灰尘的磁带。杂音很大,听了会儿还是忍不住关掉,换上一张CD。“我还记得那个播音员声音特别好听,好像叫劳鸥”,李小姐轻轻说。少年时的记忆,音乐欣赏的启蒙,甚至家庭生活的甜蜜瞬间,
70后们这样感受1980年的这档《请您录音》。
80后王先生:
王先生是时髦的80后,在德国留学攻读新闻传播管理,也是一个乐迷。不过对于他来说,广播这种传统的传播手段在信息化的时代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是变革的一代”,王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侃侃而谈,“小时候赶上了80年代文化的井喷式发展,广播、收录机是最主要的爱乐媒介;随后随声听、CD机开始普及,然而几年后MP3和高速互联网又迅速进入生活,占据了主流”。的确,许多80后的记忆里,童年时代的听音乐经历都曾和双卡收录机、广播联系在一起,尽管可能模糊,但家里尘封的卡带可以作证。而中学时代,拥有一个SONY的Walkman(包括后来的CD Walkman)那是相当拉风的事情。高速互联网的出现,更使得聆听音乐的体验变得丰富多彩,无限可能。
在德国,王先生这样描述自己的聆听体验:打开电脑,轻易登陆各大音乐广播的网站,在线收听各种现场直播的音乐会或者歌剧;用Itunes下载喜欢听的Podcast并塞到自己的苹果Ipod里;买来的或者图书馆借来的CD用电脑转进Ipod……
王先生认为,广播在21世纪已经不复当年独霸江山的强势媒体地位,而转变为有特色的内容提供方、针对特定用户群的媒介平台;同时高速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广播的传播途径超越了传统的电波,可以进行在线播放和点播、重播,这也是自身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
1980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档新节目开播了:《请您录音》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尽管当年的节目在今天看来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广播选择优美的古典乐曲向全国播放,主持人甜美的嗓音提示听众准备好空白磁带,一声“请您录音”之后,全国听众就可以同时按下录音键。
《请您录音》早已停播,然而80年代的这档广播节目却永远留在了几代人心里,引发了广播媒体的音乐热潮,更是多年来无数中国人的音乐精神食粮。时至今日,欣赏音乐的媒介前所未有得丰富多彩,互联网的兴起、宽带的普及更使音乐离我们如此之近。28年后再回眸,蓦然灯火阑珊处。
60后张先生:
步入中年的张先生是企业高管,同时也是温文尔雅的音乐爱好者,收藏了颇多的CD和DVD,家里拥有一套高级发烧音响,还常去北京保利剧院听音乐会。聊到80年代初的《请您录音》,张先生目光里透出柔和的光芒,仿佛回到了一段逝去的美好时光。经历过70年代末那片文化沙漠,虽说当时还只是青春期的文艺高中生,但张先生依然记得当年音乐的青黄不接:1976年到1978年整天在耳边回响的就是各种版本的《祝酒歌》和《打倒四人帮》。自从收音机里听到《请您录音》这档节目,便说要学英语,死活央求父母给了几十块钱,再搭上自己的小金库,买了台单卡录音机。从此每到节目开播时,便着了魔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准备好空白磁带、调节好天线,等候按下录音键神圣的一刻到来。大师的杰作就这么滋润着青年人的心田。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全套、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第三交响曲》,还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格什温《蓝色狂想曲》、德沃夏克《匈牙利舞曲》……
因为没有双卡录音机翻录,他每次借给同学朋友的时候总是反复叮嘱要还回来。后来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这些录下来的磁带也丢失了大半。剩下的一小部分如今也仅剩下了留念的价值,家里的发烧音响没有配卡座,“想找卡座只有去二手电子市场了,可换了高级发烧音响,现在听音乐反而没有那时候守在录音机前面开心了”,张先生笑着摇摇头。
对于张先生这代人,《请您录音》代表了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物质不丰裕,听音乐这样的精神享受可选择的范围也很少,但求知的欲望和得到的满足感却让这段黄金时代一生铭记。
70后李小姐:
“我小时候的一大乐趣就是拿着爸爸给的钢崩儿去买电视报,然后剪下来印好的磁带封皮”,70后的李小姐现在回忆起来忍俊不禁,“因为怕小孩子毛手毛脚,我爸就是不让我按录音键,非要自己守着录下来。我和姐姐就跟着听。”少年时代的音乐欣赏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之中进行。
收音机的效果并不好,经常有电波干扰声,但这并不妨碍每周痴痴的等待。张小姐的父亲从报纸上看到用易拉罐制作天线的办法,就发动孩子们给他留下易拉罐来做天线。这些小小的细节都伴随着音乐,留在了孩子的记忆里。因为家里有双卡收录机,能复制磁带,帮同学们翻录磁带的重任也就落在了李小姐肩上。“礼拜天下午我就翻录磁带,我不喜欢快速翻录,总是普通速度,这样翻录的同时还能反复听几遍,一举两得”,李小姐回忆。
现在李小姐是中学教师,她说过去英语教学还是用磁带、广播,现在早就都用CD和网络了。她翻出丢在角落中很久、已蒙上一层厚厚灰尘的磁带。杂音很大,听了会儿还是忍不住关掉,换上一张CD。“我还记得那个播音员声音特别好听,好像叫劳鸥”,李小姐轻轻说。少年时的记忆,音乐欣赏的启蒙,甚至家庭生活的甜蜜瞬间,
70后们这样感受1980年的这档《请您录音》。
80后王先生:
王先生是时髦的80后,在德国留学攻读新闻传播管理,也是一个乐迷。不过对于他来说,广播这种传统的传播手段在信息化的时代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是变革的一代”,王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侃侃而谈,“小时候赶上了80年代文化的井喷式发展,广播、收录机是最主要的爱乐媒介;随后随声听、CD机开始普及,然而几年后MP3和高速互联网又迅速进入生活,占据了主流”。的确,许多80后的记忆里,童年时代的听音乐经历都曾和双卡收录机、广播联系在一起,尽管可能模糊,但家里尘封的卡带可以作证。而中学时代,拥有一个SONY的Walkman(包括后来的CD Walkman)那是相当拉风的事情。高速互联网的出现,更使得聆听音乐的体验变得丰富多彩,无限可能。
在德国,王先生这样描述自己的聆听体验:打开电脑,轻易登陆各大音乐广播的网站,在线收听各种现场直播的音乐会或者歌剧;用Itunes下载喜欢听的Podcast并塞到自己的苹果Ipod里;买来的或者图书馆借来的CD用电脑转进Ipod……
王先生认为,广播在21世纪已经不复当年独霸江山的强势媒体地位,而转变为有特色的内容提供方、针对特定用户群的媒介平台;同时高速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广播的传播途径超越了传统的电波,可以进行在线播放和点播、重播,这也是自身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