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影视资源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展现着它的独特性、综合性和直观性。
影视是综合性艺术,它汲取着各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影视资源,它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综合性特点。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在叙事手法、结构方式、塑造人物以及题材特色等方面体现了丰富的语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生事物感受力也较强,对影视文化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影视可以用它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能力。也有人说过,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状况。
二、补充空白,帮助理解文本
比如《蜡烛》这篇课文,作品描写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中外社会风物人情习俗的不同,学生深感艰涩难懂,加上文章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等对仅有十多年阅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特别是对文学修养不高的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放映和背景相关的影视短片,将课文的学习同影视资料结合,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几个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如英子去医院探望生命垂危的爸爸的情景,英子听了爸爸的话之后的情景等,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又有着隐隐的希望的氛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体会。特别是在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欣赏《送别》这个片段,在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将这种氛围渲染到极点,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这首歌在电影中的作用。这样整个课堂就有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效应。学生对文本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寓形于笔,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将影视引入课堂,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的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不会深入地观察生活,更无法准确地把握物象特征,表述语言空洞呆板,简单说,就是缺乏描写的本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声情并茂、立体化展现生活画面的特点,让学生观察相关的影视镜头,启发学生思考该镜头的特点,诸如人物肖像、言行、神态及环境等,之后进行写生练习。在观看了电影《孔乙己》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议论文的写作也是一大难题,学生往往语言空洞、素材单调、观点与材料相割裂,在议论中很难就论点旁征博引,更不能深入分析论点。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有效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现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新闻透视”“社会关注”等栏目,或就重大事件进行议论,或就热点问题进行评述。由于栏目中的材料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主持人的评论又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议论起来自然大有兴趣。
四、合理利用,扩充课外阅读
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中外名著的阅读就更少了。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就包括阅读量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影视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影视熔诗情画意于一炉,集时间空间于一身,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功能方面,可以起到外来刺激的作用。它以动态的视觉造型为主,又辅以声音,以丰富的音响培养人们的和谐感、节奏感,发展听觉感知能力。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使之表现的情感内容更为具体、明确;声音有助于扩大和加深画面的含义,使之更真实、更富有意蕴。画面与声音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共同发挥着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视听综合感知,以直观的影视镜头作为外来刺激,融入自己的情绪因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中外名著片段几乎都已搬上了银幕,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童年》……将这些影视资源引进课堂,既可以把课讲得情趣横溢,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影视是综合性艺术,它汲取着各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影视资源,它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综合性特点。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在叙事手法、结构方式、塑造人物以及题材特色等方面体现了丰富的语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生事物感受力也较强,对影视文化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影视可以用它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能力。也有人说过,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状况。
二、补充空白,帮助理解文本
比如《蜡烛》这篇课文,作品描写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中外社会风物人情习俗的不同,学生深感艰涩难懂,加上文章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等对仅有十多年阅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特别是对文学修养不高的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放映和背景相关的影视短片,将课文的学习同影视资料结合,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几个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如英子去医院探望生命垂危的爸爸的情景,英子听了爸爸的话之后的情景等,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又有着隐隐的希望的氛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体会。特别是在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欣赏《送别》这个片段,在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将这种氛围渲染到极点,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这首歌在电影中的作用。这样整个课堂就有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效应。学生对文本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寓形于笔,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将影视引入课堂,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的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不会深入地观察生活,更无法准确地把握物象特征,表述语言空洞呆板,简单说,就是缺乏描写的本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声情并茂、立体化展现生活画面的特点,让学生观察相关的影视镜头,启发学生思考该镜头的特点,诸如人物肖像、言行、神态及环境等,之后进行写生练习。在观看了电影《孔乙己》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议论文的写作也是一大难题,学生往往语言空洞、素材单调、观点与材料相割裂,在议论中很难就论点旁征博引,更不能深入分析论点。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有效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现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新闻透视”“社会关注”等栏目,或就重大事件进行议论,或就热点问题进行评述。由于栏目中的材料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主持人的评论又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议论起来自然大有兴趣。
四、合理利用,扩充课外阅读
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中外名著的阅读就更少了。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就包括阅读量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影视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影视熔诗情画意于一炉,集时间空间于一身,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功能方面,可以起到外来刺激的作用。它以动态的视觉造型为主,又辅以声音,以丰富的音响培养人们的和谐感、节奏感,发展听觉感知能力。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使之表现的情感内容更为具体、明确;声音有助于扩大和加深画面的含义,使之更真实、更富有意蕴。画面与声音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共同发挥着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视听综合感知,以直观的影视镜头作为外来刺激,融入自己的情绪因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中外名著片段几乎都已搬上了银幕,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童年》……将这些影视资源引进课堂,既可以把课讲得情趣横溢,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