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深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和指引,可以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学和研究的进展。本文将探究心理引导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希望通过合理的心理引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优化高校学生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心理引导因素;作用探究
心理辅导可以从根本上追踪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心理动态,心理引导因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條件。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积极的思想引导与微妙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改善他们在生活学习当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够更加具有心理针对性与明确的导向性,进而能够有利于指引学生较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临的现状
1.当今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普遍设有较高的目标层次定位,而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忽略许多低层次的教学目标,重点体现为注重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作用,进而希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然而却忽视了学生心理变化与真正的心理需求。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重点体现为情感丰富,逆反心理较强,心理需求复杂化以及自我意识尚未成熟与完善几个方面,这些会造成他们在应对社会各行业对其反映的时候,较差的适应与应变能力。鉴于当代高校学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于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严峻的挑战。
2.心理引导因素分析未能顺应教育形势
随着心理引导因素逐渐深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研究当中,其效果显著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预测性与教育意义。根据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经验能够得出,心理因素的引导分析对于改善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控制自我情感与行为方面成效卓著。通过有效将心理引导因素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既可以弥补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又能有利于教育工作者重新梳理和科学认识该领域中的具体内容,进而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德育事业奉献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引导因素的功能
心理引导因素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任务扩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高校专业的思政教学人员,应根据时代形势,设计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案,为高校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用来研究与消除其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推进思政教育任务的整体改革进程。此外,心理引导能够在辅助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工作观念。通过将适当的心理引导贯穿并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就能够保证教师的工作重点会适度转移至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层面上,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倾听其意见或建议,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学当中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方向当中,应保证其在明确各种新思潮的基础上,正确树立起良好的三观与人生态度。
由于当今高校学生在校园的象牙塔保护下,仍然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在步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未预料的摩擦,甚至会造成很多严重的恶性事件。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有关院校的领导与老师必须在全面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尽力为学生营造和谐与稳定的学习交流氛围,为思政教育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创造科学的保障环境。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引导因素的具体应用方向
1.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追踪其思想变化状况
心理引导因素能够有效强化与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进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合格人才。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引导服务当中,应注意亲和力、保密性与自我中心的原则。首先心理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热情的态度来创造愉悦的谈话交流环境,这样能够逐渐卸下学生的心理防线,帮助其在求助时敢于畅所欲言;其次学生求助过程中谈论的内容大多是其难以向周围人诉说的话题,这就要求心理引导教师需要将问题视为自己的隐私,禁止向外泄露;再次在心理引导当中,教师不必发出引导式的提问,而应当倾听求助的学生自己陈述,作为一个耐心认真的倾听人,才可以为求助學生营造安全感,并能深入探究其深埋心底的心理困境。
2.运用心理引导因素丰富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容
高校心理教师和辅导员都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研究心理学背景知识,进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活动任务中做到有理有据。平时可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充实和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现实当中的思政教学,通过充分学习心理知识扩充自己的心理学眼界与知识面。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学生的自我探究环节,通过心理引导因素指引学生深入剖析和准确了解自己,精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角色,培养其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积极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人际沟通关系,借助他人思想观念的渗透,逐渐转变学生固有的想法与观点。大多数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其过于脆弱的心理暗示造成的,导致较差的抗压能力,无法接受挫折与磨难,因而抗压能力训练是有必要的,即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引导,帮助其提前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凭借强大坦然的心态来勇敢面对人生失意。应当使学生清楚人生的常态是苦难,但所有的挫折和困难都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并能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宝贵意志品质,让学生在磨练意志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四、结语
心理引导因素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有助于长久扩充思政教育任务的活动渠道,加速不同阶段教学活动的辅导进程。相关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与注重灵活运用心理引导的模式,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让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考验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杨.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心理引导因素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9-132.
[2]罗文江.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心理引导因素的作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63.
[3]张云.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吴昊(1989—),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农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心理引导因素;作用探究
心理辅导可以从根本上追踪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心理动态,心理引导因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條件。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积极的思想引导与微妙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改善他们在生活学习当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够更加具有心理针对性与明确的导向性,进而能够有利于指引学生较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临的现状
1.当今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普遍设有较高的目标层次定位,而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忽略许多低层次的教学目标,重点体现为注重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作用,进而希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然而却忽视了学生心理变化与真正的心理需求。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重点体现为情感丰富,逆反心理较强,心理需求复杂化以及自我意识尚未成熟与完善几个方面,这些会造成他们在应对社会各行业对其反映的时候,较差的适应与应变能力。鉴于当代高校学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于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严峻的挑战。
2.心理引导因素分析未能顺应教育形势
随着心理引导因素逐渐深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研究当中,其效果显著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预测性与教育意义。根据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经验能够得出,心理因素的引导分析对于改善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控制自我情感与行为方面成效卓著。通过有效将心理引导因素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既可以弥补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又能有利于教育工作者重新梳理和科学认识该领域中的具体内容,进而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德育事业奉献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引导因素的功能
心理引导因素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任务扩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高校专业的思政教学人员,应根据时代形势,设计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案,为高校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用来研究与消除其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推进思政教育任务的整体改革进程。此外,心理引导能够在辅助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工作观念。通过将适当的心理引导贯穿并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就能够保证教师的工作重点会适度转移至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层面上,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倾听其意见或建议,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学当中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方向当中,应保证其在明确各种新思潮的基础上,正确树立起良好的三观与人生态度。
由于当今高校学生在校园的象牙塔保护下,仍然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在步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未预料的摩擦,甚至会造成很多严重的恶性事件。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有关院校的领导与老师必须在全面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尽力为学生营造和谐与稳定的学习交流氛围,为思政教育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创造科学的保障环境。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引导因素的具体应用方向
1.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追踪其思想变化状况
心理引导因素能够有效强化与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进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合格人才。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引导服务当中,应注意亲和力、保密性与自我中心的原则。首先心理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热情的态度来创造愉悦的谈话交流环境,这样能够逐渐卸下学生的心理防线,帮助其在求助时敢于畅所欲言;其次学生求助过程中谈论的内容大多是其难以向周围人诉说的话题,这就要求心理引导教师需要将问题视为自己的隐私,禁止向外泄露;再次在心理引导当中,教师不必发出引导式的提问,而应当倾听求助的学生自己陈述,作为一个耐心认真的倾听人,才可以为求助學生营造安全感,并能深入探究其深埋心底的心理困境。
2.运用心理引导因素丰富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容
高校心理教师和辅导员都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研究心理学背景知识,进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活动任务中做到有理有据。平时可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充实和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现实当中的思政教学,通过充分学习心理知识扩充自己的心理学眼界与知识面。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学生的自我探究环节,通过心理引导因素指引学生深入剖析和准确了解自己,精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角色,培养其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积极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人际沟通关系,借助他人思想观念的渗透,逐渐转变学生固有的想法与观点。大多数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其过于脆弱的心理暗示造成的,导致较差的抗压能力,无法接受挫折与磨难,因而抗压能力训练是有必要的,即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引导,帮助其提前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凭借强大坦然的心态来勇敢面对人生失意。应当使学生清楚人生的常态是苦难,但所有的挫折和困难都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并能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宝贵意志品质,让学生在磨练意志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四、结语
心理引导因素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有助于长久扩充思政教育任务的活动渠道,加速不同阶段教学活动的辅导进程。相关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与注重灵活运用心理引导的模式,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让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考验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杨.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心理引导因素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9-132.
[2]罗文江.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心理引导因素的作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63.
[3]张云.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吴昊(1989—),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农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