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朗读教学的作用及教学方法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朗读能力是课标能力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朗读方法。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技巧;朗读方式;朗读指导
  
  一 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朗读的教育作用在于:
  (1)能使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既受到感染,又得到教育;
  (2)可以使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互沟通,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而学生朗读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自身的朗读训练;
  
  二 朗读教学的技巧
  
  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达到一般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起到感染和教育作用。朗读的技巧主要有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方面。
  
  1、重音
  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好重音所在的词语,是发挥朗读作用的重要因素。
  重音的确定,要以主题思想为指针,要根据词句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读好重音,目的在加强听者的印象,彰显文章的感人力量。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
  (1)凡属具有对比作用的词语和用作比喻的词语都该读成重音。比如《老山界》里下面一段文章中加重点号(·)的词语就该读重音: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
  这里的“远”和“近”、“洪大”和“细切”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春蚕”、“野马”、“山泉”和“波涛”都是比喻性词语,应该读成重音。
  (2)凡句子中列举的同类词语,也应读重音。仍以《老山界》为例,下面加重点号的词语应该读重音:
  但是我们走过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山界”是同类词语,应读成重音。
  (3)重音的确定,还要根据作者的着眼点和表达情感的重点。以《有的人》为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面加着重号的词语,是作者意欲突出强调的地方,应该读重音。前一分句重音落在“死”上,后一分句重音落在“活”上,突出前一种人是活着的行尸走肉,后一种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前一分句用降抑调。后一分句用昂上调,对比鲜明,褒贬清晰。
  (4)在文章中起照应、重复作用的词语,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强调,自然也是应读重音。
  读重音的方法,一是和读其它词句相比较,要稍稍加重读音;二是要用能表达明确的态度和感情的语气带出重音;三是要借助停顿和读音的长短变化来表示。此外,还要注意,重音和非重音是相对的存在,重音的多少,也并非固定不变。在朗读教学中,一般以少确定为宜,多了,会使轻重音的界限不明显,反而影响语意表达。
  确定重音,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有可此可彼的感觉,需要依据读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作品的了解来确定。因此,对中小学生,要求不宜过高,而应多给以指导。
  
  2、停顿
  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
  语法停顿,一般是与段落、标点符号相一致的。停顿的时间一般是:段落>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共分五个段落,段与段间的内容和情感都有较大的转换,停顿就该长些。每一段的内部也应有不同的停顿。以第三段为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在两长句之间应作稍长的停顿,各分句间应作较短的停顿,各分句中的小分句应作更短的停顿。
  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意而作出的间歇。为此,有时要打破标点的限制,在无标点处停顿。
  比如上引例子中的“霏霏”、“不开”、“怒号”、“排空”、“隐曜”、“潜形”、“不行”、“倾”、“摧”、“冥冥”、“啸”、“啼”、“斯”、“去”、“怀”、“忧”、“畏”、“萧然”、“极”、“悲”等词或词组,在句子中有突出某一事物或显示某一语意的作用,朗诵时,在它们之前也要作较短的停顿。
  心理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在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如下一段: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
  这一段里的两个“死掉了”之前,都没有标点,但为表达出对极为不幸的结局不愿说出来的悲痛的心情,可以适当的停顿。
  
  3、语速
  朗读的速度,也是朗读的一个要素。朗读的速度不应是任意的,它应与课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内容决定速度。
  一般的说,诗词要读得慢一些。诗词的语言精炼。思想丰富,又富有情感,朗读得慢些,才会给人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景物描写,也要把速度放慢。如果读得快,景物的特征和细微的变化,就难以给学生清晰的印象。文章中的记叙、说明部分、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语言,一般以慢读为适当。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迅猛发展的进程,一般要读得快些。此外,急切的呼语,热烈的争辩,愤怒的指责等也应快读。
  比如朗读《岳阳楼记》的第三、四两段。这两段的前一部分,分别描绘了洞庭湖上的变幻着的极鲜明的景物,其中每一幅画面上都纷陈着众多的景物,紧紧结成一体,使人一览无余。作者是一气呵成的。朗读时应用较快速度,甚至一口气读完。而这两段的后一部分,则直接转入情感的抒发,感慨很深,应用较缓慢的速度朗读。
  
  4、语调
  语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等的变化,也就是声音的抑扬顿挫。朗读的语调要以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为依据。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调。以朗读《岳阳楼记》为例。它的第三段描写的景物都是“阴惨之景”,表露出的是抑郁、忧伤的情感,是凄凉阴森的气氛,这就决定了语调应该是低沉的、感慨的。而第四段所描写的景物则是“阳和之景”,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喜悦的和旷达的,气氛是恬静的和明朗的,因而语调就应爽朗而又轻快。
  一般地,表示喜悦、兴奋、活泼、肯定、紧张、惊异、坚决的心情和态度的地方,语调应该高昂、响亮;表示宁静、平淡、疑虑、抑郁、犹豫的心情和态度的地方,语调应舒缓、幽沉。朗读 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可以稍高,叙述人的语言可以稍低。老人的语言应缓而低,青少年的语言应快而高;男的应粗而低,女的应细而。
  课堂上的朗读不同于艺术节目的朗诵,它不能直接模仿任何人物的语言。无论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要求传达人物的内在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模仿他(她)们的声音。比如朗读《故乡》中杨二嫂的话:“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就不能用象作者所形容的“尖利的怪声”,更不能“突然大叫”。直接模仿,会使学生去学怪腔调,会分散注意力,效果必同预期的相反。
  
  三 朗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个人单独朗读、学生齐声朗读和学生分角色朗读。
  ①教师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最好的方式。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朗读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范读可以是全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②学生单人朗读:这是对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及检测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试读是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学生的有表情朗读,是对课文理解的结果。朗读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
  ③齐声朗读:齐声朗读能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得到朗读机会,都能受到口头语言训练;同时热烈的气氛,使个人的感受更深,也有利于协调动作,增强集体感和责任感。齐读应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一般应限于韵文和优美的散文。
  ④分担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的好处在于,朗读者的任务单一,有利于表达出特定人物的特征,可以避免一人读的头绪纷繁,顾此失彼的缺陷。剧本最适于分角色读,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也可适当采用。采取这种方式通常要求做好准备。一是深入领会课文,琢磨分担的角色,一是注意顺序安排,求得步调一致。
  
  四 朗读指导
  
  教师要长于范读,还要长于朗读指导。指导朗读,既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所以说,朗读的技巧性要求还在其次。通常的朗读指导,往往偏重在技巧方面,忽视表情达意的指导,容易导致学生重形式轻内容,是不利的。
  教师指导朗读,可以体现在朗读的全过程中。在学生朗读前,应根据课文特点,指出朗读的要领,使注意力集中到朗读的基本点上来。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倾听,认真琢磨学生朗读的外型特点和内在本质,并可随时进行发音和语调方面的指导。朗读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既应是正确而有深度的,又应是具体而中肯的,以起到提高思想认识和阅读水平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的缺点,而更应引导指出长处,让学生用成功的火花引领他们前进。
  朗读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有时目的在理解课文,有时在检查朗读的熟练程度,有时则为了说话训练,等等。如果文章不长,最好一人读到底;为了探讨段意,可以一人读一段。朗读训练不应限于一部分学生,应遍及全班。这从学生方面说,是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朗读能力的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受锻炼和受检查的机会一。这从学生方面来说,是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朗读能力的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受到锻炼和受检查的机会。从教师方面说,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朗读素质,并通过对个别学生朗读的评价,起到指导全班的作用。
其他文献
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应用知识,不同于日常概念所说的应用知识,它是作为掌握知识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知识的应用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检验知识领会和巩固的主要指标,是进一步加深领会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措施,是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学习中,学生如何应用知识,也是教师检查自身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应用指导。引导中小学生应用知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摘要]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他告诉我们,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教材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用新的思维方式对教材进行讲析,也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诸多教法中,采用最容易接受的教法,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析。目的是,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注重培养和、发展能力和智力。对语文教材具体的讲析方式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新思维下研究讲析策略,使我们从宏观上更容易概括地认识语文学科所应采取的讲析方法,使具体的讲
期刊
教书是一项付出爱的职业,是一项爱心工程.爱应该流淌在我们每一位班主任的血液之中.一个班级学生肯定有好有差之分,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
期刊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而,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活化英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构建探究型课堂结构,注重营造创新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结构,以帮助学生自学创造。在复习提问与新授过程中,注重激疑诱趣,将教学内容有计划、有层次地展示给
期刊
从初涉课改的喜悦与激动到如今的理性对待,我们在课改中走过了一年有余,在与新教材“亲密接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发现新教材在教学目标、内容、呈 现方式、编排的顺序、渗透数学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特色。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转变了教师的观 念和角色。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和问题,现从新旧教材对比的角度累述如下,愿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1 对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里的“好之”,指的就是兴趣。当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兴趣教学是指如何使学生具有对英语的强烈需求,激发其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兴趣教学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包括教学措施和对学生思想引导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可以
期刊
“老师,你为什么不烦我呢?”我一边忙着做饭,一边听学生徐盼在旁边讲着自己有趣的经历,时不时地重复着这句话。我总是笑笑说:“我怎么会烦你呢?我为什么要烦你?”其实,我知道徐盼的心思;她担心她到我家里来给我添了麻烦,况且她知道自己因为以前在学习、纪律、卫生各方面表现不太好,一直不太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所以今天在我家,她自然感觉忐忑。平时大大咧咧的她,看来还是很注意自己别人对她的看法的。我说:“我把你当
期刊
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中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与同行共勉。    1 在课堂教学中,建筑创新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
期刊
【摘要】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传统的体育发展思想指导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抑制,以至兴趣丧失。体育《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我们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