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朗读能力是课标能力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朗读方法。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技巧;朗读方式;朗读指导
一 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朗读的教育作用在于:
(1)能使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既受到感染,又得到教育;
(2)可以使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互沟通,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而学生朗读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自身的朗读训练;
二 朗读教学的技巧
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达到一般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起到感染和教育作用。朗读的技巧主要有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方面。
1、重音
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好重音所在的词语,是发挥朗读作用的重要因素。
重音的确定,要以主题思想为指针,要根据词句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读好重音,目的在加强听者的印象,彰显文章的感人力量。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
(1)凡属具有对比作用的词语和用作比喻的词语都该读成重音。比如《老山界》里下面一段文章中加重点号(·)的词语就该读重音: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
这里的“远”和“近”、“洪大”和“细切”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春蚕”、“野马”、“山泉”和“波涛”都是比喻性词语,应该读成重音。
(2)凡句子中列举的同类词语,也应读重音。仍以《老山界》为例,下面加重点号的词语应该读重音:
但是我们走过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山界”是同类词语,应读成重音。
(3)重音的确定,还要根据作者的着眼点和表达情感的重点。以《有的人》为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面加着重号的词语,是作者意欲突出强调的地方,应该读重音。前一分句重音落在“死”上,后一分句重音落在“活”上,突出前一种人是活着的行尸走肉,后一种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前一分句用降抑调。后一分句用昂上调,对比鲜明,褒贬清晰。
(4)在文章中起照应、重复作用的词语,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强调,自然也是应读重音。
读重音的方法,一是和读其它词句相比较,要稍稍加重读音;二是要用能表达明确的态度和感情的语气带出重音;三是要借助停顿和读音的长短变化来表示。此外,还要注意,重音和非重音是相对的存在,重音的多少,也并非固定不变。在朗读教学中,一般以少确定为宜,多了,会使轻重音的界限不明显,反而影响语意表达。
确定重音,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有可此可彼的感觉,需要依据读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作品的了解来确定。因此,对中小学生,要求不宜过高,而应多给以指导。
2、停顿
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
语法停顿,一般是与段落、标点符号相一致的。停顿的时间一般是:段落>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共分五个段落,段与段间的内容和情感都有较大的转换,停顿就该长些。每一段的内部也应有不同的停顿。以第三段为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在两长句之间应作稍长的停顿,各分句间应作较短的停顿,各分句中的小分句应作更短的停顿。
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意而作出的间歇。为此,有时要打破标点的限制,在无标点处停顿。
比如上引例子中的“霏霏”、“不开”、“怒号”、“排空”、“隐曜”、“潜形”、“不行”、“倾”、“摧”、“冥冥”、“啸”、“啼”、“斯”、“去”、“怀”、“忧”、“畏”、“萧然”、“极”、“悲”等词或词组,在句子中有突出某一事物或显示某一语意的作用,朗诵时,在它们之前也要作较短的停顿。
心理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在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如下一段: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
这一段里的两个“死掉了”之前,都没有标点,但为表达出对极为不幸的结局不愿说出来的悲痛的心情,可以适当的停顿。
3、语速
朗读的速度,也是朗读的一个要素。朗读的速度不应是任意的,它应与课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内容决定速度。
一般的说,诗词要读得慢一些。诗词的语言精炼。思想丰富,又富有情感,朗读得慢些,才会给人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景物描写,也要把速度放慢。如果读得快,景物的特征和细微的变化,就难以给学生清晰的印象。文章中的记叙、说明部分、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语言,一般以慢读为适当。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迅猛发展的进程,一般要读得快些。此外,急切的呼语,热烈的争辩,愤怒的指责等也应快读。
比如朗读《岳阳楼记》的第三、四两段。这两段的前一部分,分别描绘了洞庭湖上的变幻着的极鲜明的景物,其中每一幅画面上都纷陈着众多的景物,紧紧结成一体,使人一览无余。作者是一气呵成的。朗读时应用较快速度,甚至一口气读完。而这两段的后一部分,则直接转入情感的抒发,感慨很深,应用较缓慢的速度朗读。
4、语调
语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等的变化,也就是声音的抑扬顿挫。朗读的语调要以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为依据。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调。以朗读《岳阳楼记》为例。它的第三段描写的景物都是“阴惨之景”,表露出的是抑郁、忧伤的情感,是凄凉阴森的气氛,这就决定了语调应该是低沉的、感慨的。而第四段所描写的景物则是“阳和之景”,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喜悦的和旷达的,气氛是恬静的和明朗的,因而语调就应爽朗而又轻快。
一般地,表示喜悦、兴奋、活泼、肯定、紧张、惊异、坚决的心情和态度的地方,语调应该高昂、响亮;表示宁静、平淡、疑虑、抑郁、犹豫的心情和态度的地方,语调应舒缓、幽沉。朗读 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可以稍高,叙述人的语言可以稍低。老人的语言应缓而低,青少年的语言应快而高;男的应粗而低,女的应细而。
课堂上的朗读不同于艺术节目的朗诵,它不能直接模仿任何人物的语言。无论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要求传达人物的内在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模仿他(她)们的声音。比如朗读《故乡》中杨二嫂的话:“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就不能用象作者所形容的“尖利的怪声”,更不能“突然大叫”。直接模仿,会使学生去学怪腔调,会分散注意力,效果必同预期的相反。
三 朗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个人单独朗读、学生齐声朗读和学生分角色朗读。
①教师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最好的方式。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朗读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范读可以是全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②学生单人朗读:这是对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及检测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试读是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学生的有表情朗读,是对课文理解的结果。朗读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
③齐声朗读:齐声朗读能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得到朗读机会,都能受到口头语言训练;同时热烈的气氛,使个人的感受更深,也有利于协调动作,增强集体感和责任感。齐读应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一般应限于韵文和优美的散文。
④分担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的好处在于,朗读者的任务单一,有利于表达出特定人物的特征,可以避免一人读的头绪纷繁,顾此失彼的缺陷。剧本最适于分角色读,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也可适当采用。采取这种方式通常要求做好准备。一是深入领会课文,琢磨分担的角色,一是注意顺序安排,求得步调一致。
四 朗读指导
教师要长于范读,还要长于朗读指导。指导朗读,既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所以说,朗读的技巧性要求还在其次。通常的朗读指导,往往偏重在技巧方面,忽视表情达意的指导,容易导致学生重形式轻内容,是不利的。
教师指导朗读,可以体现在朗读的全过程中。在学生朗读前,应根据课文特点,指出朗读的要领,使注意力集中到朗读的基本点上来。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倾听,认真琢磨学生朗读的外型特点和内在本质,并可随时进行发音和语调方面的指导。朗读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既应是正确而有深度的,又应是具体而中肯的,以起到提高思想认识和阅读水平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的缺点,而更应引导指出长处,让学生用成功的火花引领他们前进。
朗读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有时目的在理解课文,有时在检查朗读的熟练程度,有时则为了说话训练,等等。如果文章不长,最好一人读到底;为了探讨段意,可以一人读一段。朗读训练不应限于一部分学生,应遍及全班。这从学生方面说,是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朗读能力的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受锻炼和受检查的机会一。这从学生方面来说,是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朗读能力的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受到锻炼和受检查的机会。从教师方面说,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朗读素质,并通过对个别学生朗读的评价,起到指导全班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技巧;朗读方式;朗读指导
一 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朗读的教育作用在于:
(1)能使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既受到感染,又得到教育;
(2)可以使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互沟通,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而学生朗读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自身的朗读训练;
二 朗读教学的技巧
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达到一般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起到感染和教育作用。朗读的技巧主要有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方面。
1、重音
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好重音所在的词语,是发挥朗读作用的重要因素。
重音的确定,要以主题思想为指针,要根据词句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读好重音,目的在加强听者的印象,彰显文章的感人力量。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
(1)凡属具有对比作用的词语和用作比喻的词语都该读成重音。比如《老山界》里下面一段文章中加重点号(·)的词语就该读重音: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
这里的“远”和“近”、“洪大”和“细切”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春蚕”、“野马”、“山泉”和“波涛”都是比喻性词语,应该读成重音。
(2)凡句子中列举的同类词语,也应读重音。仍以《老山界》为例,下面加重点号的词语应该读重音:
但是我们走过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山界”是同类词语,应读成重音。
(3)重音的确定,还要根据作者的着眼点和表达情感的重点。以《有的人》为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面加着重号的词语,是作者意欲突出强调的地方,应该读重音。前一分句重音落在“死”上,后一分句重音落在“活”上,突出前一种人是活着的行尸走肉,后一种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前一分句用降抑调。后一分句用昂上调,对比鲜明,褒贬清晰。
(4)在文章中起照应、重复作用的词语,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强调,自然也是应读重音。
读重音的方法,一是和读其它词句相比较,要稍稍加重读音;二是要用能表达明确的态度和感情的语气带出重音;三是要借助停顿和读音的长短变化来表示。此外,还要注意,重音和非重音是相对的存在,重音的多少,也并非固定不变。在朗读教学中,一般以少确定为宜,多了,会使轻重音的界限不明显,反而影响语意表达。
确定重音,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有可此可彼的感觉,需要依据读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作品的了解来确定。因此,对中小学生,要求不宜过高,而应多给以指导。
2、停顿
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
语法停顿,一般是与段落、标点符号相一致的。停顿的时间一般是:段落>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共分五个段落,段与段间的内容和情感都有较大的转换,停顿就该长些。每一段的内部也应有不同的停顿。以第三段为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在两长句之间应作稍长的停顿,各分句间应作较短的停顿,各分句中的小分句应作更短的停顿。
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意而作出的间歇。为此,有时要打破标点的限制,在无标点处停顿。
比如上引例子中的“霏霏”、“不开”、“怒号”、“排空”、“隐曜”、“潜形”、“不行”、“倾”、“摧”、“冥冥”、“啸”、“啼”、“斯”、“去”、“怀”、“忧”、“畏”、“萧然”、“极”、“悲”等词或词组,在句子中有突出某一事物或显示某一语意的作用,朗诵时,在它们之前也要作较短的停顿。
心理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在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如下一段: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
这一段里的两个“死掉了”之前,都没有标点,但为表达出对极为不幸的结局不愿说出来的悲痛的心情,可以适当的停顿。
3、语速
朗读的速度,也是朗读的一个要素。朗读的速度不应是任意的,它应与课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内容决定速度。
一般的说,诗词要读得慢一些。诗词的语言精炼。思想丰富,又富有情感,朗读得慢些,才会给人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景物描写,也要把速度放慢。如果读得快,景物的特征和细微的变化,就难以给学生清晰的印象。文章中的记叙、说明部分、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语言,一般以慢读为适当。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迅猛发展的进程,一般要读得快些。此外,急切的呼语,热烈的争辩,愤怒的指责等也应快读。
比如朗读《岳阳楼记》的第三、四两段。这两段的前一部分,分别描绘了洞庭湖上的变幻着的极鲜明的景物,其中每一幅画面上都纷陈着众多的景物,紧紧结成一体,使人一览无余。作者是一气呵成的。朗读时应用较快速度,甚至一口气读完。而这两段的后一部分,则直接转入情感的抒发,感慨很深,应用较缓慢的速度朗读。
4、语调
语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等的变化,也就是声音的抑扬顿挫。朗读的语调要以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为依据。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调。以朗读《岳阳楼记》为例。它的第三段描写的景物都是“阴惨之景”,表露出的是抑郁、忧伤的情感,是凄凉阴森的气氛,这就决定了语调应该是低沉的、感慨的。而第四段所描写的景物则是“阳和之景”,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喜悦的和旷达的,气氛是恬静的和明朗的,因而语调就应爽朗而又轻快。
一般地,表示喜悦、兴奋、活泼、肯定、紧张、惊异、坚决的心情和态度的地方,语调应该高昂、响亮;表示宁静、平淡、疑虑、抑郁、犹豫的心情和态度的地方,语调应舒缓、幽沉。朗读 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可以稍高,叙述人的语言可以稍低。老人的语言应缓而低,青少年的语言应快而高;男的应粗而低,女的应细而。
课堂上的朗读不同于艺术节目的朗诵,它不能直接模仿任何人物的语言。无论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要求传达人物的内在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模仿他(她)们的声音。比如朗读《故乡》中杨二嫂的话:“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就不能用象作者所形容的“尖利的怪声”,更不能“突然大叫”。直接模仿,会使学生去学怪腔调,会分散注意力,效果必同预期的相反。
三 朗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个人单独朗读、学生齐声朗读和学生分角色朗读。
①教师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最好的方式。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朗读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范读可以是全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②学生单人朗读:这是对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及检测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试读是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学生的有表情朗读,是对课文理解的结果。朗读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
③齐声朗读:齐声朗读能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得到朗读机会,都能受到口头语言训练;同时热烈的气氛,使个人的感受更深,也有利于协调动作,增强集体感和责任感。齐读应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一般应限于韵文和优美的散文。
④分担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的好处在于,朗读者的任务单一,有利于表达出特定人物的特征,可以避免一人读的头绪纷繁,顾此失彼的缺陷。剧本最适于分角色读,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也可适当采用。采取这种方式通常要求做好准备。一是深入领会课文,琢磨分担的角色,一是注意顺序安排,求得步调一致。
四 朗读指导
教师要长于范读,还要长于朗读指导。指导朗读,既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所以说,朗读的技巧性要求还在其次。通常的朗读指导,往往偏重在技巧方面,忽视表情达意的指导,容易导致学生重形式轻内容,是不利的。
教师指导朗读,可以体现在朗读的全过程中。在学生朗读前,应根据课文特点,指出朗读的要领,使注意力集中到朗读的基本点上来。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倾听,认真琢磨学生朗读的外型特点和内在本质,并可随时进行发音和语调方面的指导。朗读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既应是正确而有深度的,又应是具体而中肯的,以起到提高思想认识和阅读水平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的缺点,而更应引导指出长处,让学生用成功的火花引领他们前进。
朗读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有时目的在理解课文,有时在检查朗读的熟练程度,有时则为了说话训练,等等。如果文章不长,最好一人读到底;为了探讨段意,可以一人读一段。朗读训练不应限于一部分学生,应遍及全班。这从学生方面说,是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朗读能力的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受锻炼和受检查的机会一。这从学生方面来说,是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朗读能力的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受到锻炼和受检查的机会。从教师方面说,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朗读素质,并通过对个别学生朗读的评价,起到指导全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