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他告诉我们,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下面就简述自己在平时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一 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选准切入点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1、抓住“相似点”。如:课文《我选我》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我们可以把它调整在开学初的班委会改选时,让学生在改选的具体情境中朗读课文,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也能真切地在感受到王宁当时激动的心情,进而会对王宁自己选自己的做法油然产生敬佩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2、选准“争议点”。如《坐井观天》它是围绕青蛙和小鸟的争议展开的。在教学时,我先把学生分成青蛙和小鸟两方展开辩论,让青蛙和小鸟各自充分彰显自身观点,揭露对方观点,在学生辩论的层层深入、激烈进行中文章的寓意渐渐明晰,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一步步发展。与此同时,我因势利导让青蛙和小鸟交换角色,双方再次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们在实际的感受中知道了青蛙其实并没有错,它只不过也是在实话实说而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情景也不同。进而理解了课文的又一个寓意:要全面地看待事物,全方位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轻而易举地升华了寓意,一改以往对青蛙的否定和批判,重新审视不禁对青蛙产生同情和怜悯,使人文性得以突出。
3、诠释“困惑之点”。在《一分钟》一文中最后写到:“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元元迟到了20分钟”时,学生们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元元只是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去阅读、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且不说学习的结果如何,单从课堂走向生活的这一学习方式,就已经表明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
4、补充“空白之点”。《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写到:小鸟说:“不信,你就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此处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创设青蛙真的跳出井口的情境,想一想,青蛙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思维活跃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红的花,绿的草,不禁说:“要是我早点出来的话就好了,就能看到更好的景色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高高耸立的楼房,感慨万分地说:“小鸟说的对呀,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呀,我真的说错了。如果我今天不出来的话,恐怕一辈子也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可悲呀!”有的说青蛙看到了一些小朋友们正在追逐嬉戏,说道:“原来世间竟是这么的美好呀,以前我自己一个人呆在枯井里真的太孤独了,我以后就在这里安家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进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二 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精心设计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王二小》一文,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我们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我创设了“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开展辩论,认识生活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自学课文后,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课内外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某一个侧面。只有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下面就简述自己在平时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一 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选准切入点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1、抓住“相似点”。如:课文《我选我》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我们可以把它调整在开学初的班委会改选时,让学生在改选的具体情境中朗读课文,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也能真切地在感受到王宁当时激动的心情,进而会对王宁自己选自己的做法油然产生敬佩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2、选准“争议点”。如《坐井观天》它是围绕青蛙和小鸟的争议展开的。在教学时,我先把学生分成青蛙和小鸟两方展开辩论,让青蛙和小鸟各自充分彰显自身观点,揭露对方观点,在学生辩论的层层深入、激烈进行中文章的寓意渐渐明晰,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一步步发展。与此同时,我因势利导让青蛙和小鸟交换角色,双方再次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们在实际的感受中知道了青蛙其实并没有错,它只不过也是在实话实说而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情景也不同。进而理解了课文的又一个寓意:要全面地看待事物,全方位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轻而易举地升华了寓意,一改以往对青蛙的否定和批判,重新审视不禁对青蛙产生同情和怜悯,使人文性得以突出。
3、诠释“困惑之点”。在《一分钟》一文中最后写到:“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元元迟到了20分钟”时,学生们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元元只是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去阅读、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且不说学习的结果如何,单从课堂走向生活的这一学习方式,就已经表明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
4、补充“空白之点”。《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写到:小鸟说:“不信,你就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此处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创设青蛙真的跳出井口的情境,想一想,青蛙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思维活跃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红的花,绿的草,不禁说:“要是我早点出来的话就好了,就能看到更好的景色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高高耸立的楼房,感慨万分地说:“小鸟说的对呀,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呀,我真的说错了。如果我今天不出来的话,恐怕一辈子也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可悲呀!”有的说青蛙看到了一些小朋友们正在追逐嬉戏,说道:“原来世间竟是这么的美好呀,以前我自己一个人呆在枯井里真的太孤独了,我以后就在这里安家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进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二 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精心设计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王二小》一文,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我们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我创设了“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开展辩论,认识生活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自学课文后,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课内外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某一个侧面。只有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