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形式。结合鲁东大学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经验,总结了“研究性生态学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了通过优化教学团队、创新实习组织方式、创新考核评价方式等改革措施,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生态学野外实习中,以期探索一种新颖的、有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 生态学实习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29-01
“研究性教学”是现今高校在积极探索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是基于强调教师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课堂活动以及实验管理等进行研究性的科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研究性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本文基于长期在野外开展研究性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对生态学野外实习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研究性生态学实习”,以期提高实习效果,为其它实习教学探索一种新颖的、有效的、可借鉴的实习方式。
一、优化教学团队
从理论方面来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多次聘请“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发起者王金发教授举办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向广大教师诠释“研究性教学模式”理念,示范研究性教学过程。在思想上,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进行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将创新教育贯穿至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在教师队伍整合中,打破以往实习教师各自带自已的班级各自指导的形式,生态学课程组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积极配合,组成实习教学团队,老教师充分发挥自已的野外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发挥自已掌握前沿知识的优势,一起讨论实习方案。根据培养目标,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实习过程大胆启用和探索“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教学模式,将创新意识寓于各个环节。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策划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师共学习、共创新的热烈局面,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二、创新实习组织方式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打破以往的惯例,由学生自已选择题目,进行野外实验或调查。在实习基地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生态学相关的知识录像,以尽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为选题作准备。在分组上打破以往按学号顺序排列分组的教学常规,允许学生根据兴趣6-8人自由组合成一小组,用半天时间,在周围环境中实地考察,之后再用半天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讨论、选择研究题目、设计研究方案。在选题要求上,要求选择的研究内容能够验证若干个知识点或综合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或能够探究未知的知识等,以提高实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可以多选题目,最后择优筛选。这种选题组织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在一起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发挥出自已的智慧,不同的思路间也相互碰撞交流,拓展了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怎样去提出问题、搜集和分析资料、进行思辩等,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
选题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指导教师汇报本组的选题结果和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对题目的意义、难度、存在问题等进行提问,由学生一一解答。教师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创新意识的引导,肯定学生那怕是很小的思想火花,鼓励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以达到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目的。如对“不同高度赤松林下的物种多样性调查”题目中,高度差选择、样方大小、取样方法、不同高度的问题,样方内赤松林长势、不同土壤、岩石、乔木密度等是否一致的问题,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如何解决等都由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提问和引导。“生境一致性对三叶草的影响”题目中,除要考虑测量含水量、质地、水的冲刷等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要考虑?在2008年生态学野外实习中,经过各小组认真的研究、筛选,最终共选出“河谷近水生境的植物群落调查”、“昆嵛山环山路修筑对两侧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昆嵛山岩石植物的着生特点”等6种类型18个研究题目,这亦是给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指导教师的把关和引导也使实验选题和实验方案更严谨、更科学,为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方向,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教与学。
三、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生态学课程组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改革,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品德等的综合评价。“研究性生态学实习”考核要求各小组提交一篇基于实验或调查的论文,每小组成员参与论文的写作,并注明各自撰写的部分及参与情况以便考核每个成员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贡献多少及写作能力,通过这种考核方式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论文完成后,由每个小组各推荐一个成员进行论文汇报、答辩,以阐明实验目的、意义、方法、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结论、存在问题等。汇报完毕,由其它组的同学自由提问,答辨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答辩或予以补充。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发散了学生思维,使思考更深刻,思路更宽,结论更明晰,也给学生留有余地去追寻他们的思想轨迹,培养了成员间的互相交流影响及语言表达能力[7]。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组内协作完成课题,有记录物种的,有采集标本的,有专门拿不明物种咨询的,整个课题研究中,各成员群策群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备战论文阶段,有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撰写论文的,有做PPT的,有负责答辩的,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小组成绩由评分委员会打分形成,指导教师和班里每小组推荐的一个成员共同担任评分委员会对每个小组进行评分。为保证公平,每个小组的评委不对自已所在的小组打分。评分依据为A:选题(20分),B:数据(30分),C:分析(30分),D:答辩(20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选出1/3的优秀实习小组。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为自已所在小组的成绩与个人成绩的平均值,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依据个人提交的实习总结进行确定。
生态学野外实习改革3年以来,基于“研究性生态学实习”,通过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对实习过程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对实习过程严格的指导和监控,明显提高了实习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和实习总结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普遍对这种将课堂搬至野外、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认为通过实习更进一步消化了课堂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习效果。“研究性生态学实习”也为其它实习教学探索了一种新颖的、有效的、可借鉴的实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金发,何炎明等.“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 [J].高等理科教育,2007,(6):97~100.
[2] 王金发,王国雄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2~79
[3] 王金发等.实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J].中国大学教学,2005,(4):8~9.
[4] 李志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选择 [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0~22.
[5] 约翰·宾(JOHN C.BEAN)著.张仁铎译.研究性学习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6~39
关键词:研究性 生态学实习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29-01
“研究性教学”是现今高校在积极探索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是基于强调教师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课堂活动以及实验管理等进行研究性的科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研究性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本文基于长期在野外开展研究性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对生态学野外实习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研究性生态学实习”,以期提高实习效果,为其它实习教学探索一种新颖的、有效的、可借鉴的实习方式。
一、优化教学团队
从理论方面来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多次聘请“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发起者王金发教授举办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向广大教师诠释“研究性教学模式”理念,示范研究性教学过程。在思想上,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进行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将创新教育贯穿至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在教师队伍整合中,打破以往实习教师各自带自已的班级各自指导的形式,生态学课程组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积极配合,组成实习教学团队,老教师充分发挥自已的野外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发挥自已掌握前沿知识的优势,一起讨论实习方案。根据培养目标,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实习过程大胆启用和探索“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教学模式,将创新意识寓于各个环节。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策划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师共学习、共创新的热烈局面,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二、创新实习组织方式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打破以往的惯例,由学生自已选择题目,进行野外实验或调查。在实习基地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生态学相关的知识录像,以尽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为选题作准备。在分组上打破以往按学号顺序排列分组的教学常规,允许学生根据兴趣6-8人自由组合成一小组,用半天时间,在周围环境中实地考察,之后再用半天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讨论、选择研究题目、设计研究方案。在选题要求上,要求选择的研究内容能够验证若干个知识点或综合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或能够探究未知的知识等,以提高实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可以多选题目,最后择优筛选。这种选题组织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在一起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发挥出自已的智慧,不同的思路间也相互碰撞交流,拓展了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怎样去提出问题、搜集和分析资料、进行思辩等,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
选题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指导教师汇报本组的选题结果和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对题目的意义、难度、存在问题等进行提问,由学生一一解答。教师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创新意识的引导,肯定学生那怕是很小的思想火花,鼓励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以达到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目的。如对“不同高度赤松林下的物种多样性调查”题目中,高度差选择、样方大小、取样方法、不同高度的问题,样方内赤松林长势、不同土壤、岩石、乔木密度等是否一致的问题,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如何解决等都由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提问和引导。“生境一致性对三叶草的影响”题目中,除要考虑测量含水量、质地、水的冲刷等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要考虑?在2008年生态学野外实习中,经过各小组认真的研究、筛选,最终共选出“河谷近水生境的植物群落调查”、“昆嵛山环山路修筑对两侧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昆嵛山岩石植物的着生特点”等6种类型18个研究题目,这亦是给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指导教师的把关和引导也使实验选题和实验方案更严谨、更科学,为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方向,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教与学。
三、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生态学课程组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改革,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品德等的综合评价。“研究性生态学实习”考核要求各小组提交一篇基于实验或调查的论文,每小组成员参与论文的写作,并注明各自撰写的部分及参与情况以便考核每个成员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贡献多少及写作能力,通过这种考核方式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论文完成后,由每个小组各推荐一个成员进行论文汇报、答辩,以阐明实验目的、意义、方法、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结论、存在问题等。汇报完毕,由其它组的同学自由提问,答辨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答辩或予以补充。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发散了学生思维,使思考更深刻,思路更宽,结论更明晰,也给学生留有余地去追寻他们的思想轨迹,培养了成员间的互相交流影响及语言表达能力[7]。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组内协作完成课题,有记录物种的,有采集标本的,有专门拿不明物种咨询的,整个课题研究中,各成员群策群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备战论文阶段,有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撰写论文的,有做PPT的,有负责答辩的,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小组成绩由评分委员会打分形成,指导教师和班里每小组推荐的一个成员共同担任评分委员会对每个小组进行评分。为保证公平,每个小组的评委不对自已所在的小组打分。评分依据为A:选题(20分),B:数据(30分),C:分析(30分),D:答辩(20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选出1/3的优秀实习小组。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为自已所在小组的成绩与个人成绩的平均值,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依据个人提交的实习总结进行确定。
生态学野外实习改革3年以来,基于“研究性生态学实习”,通过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对实习过程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对实习过程严格的指导和监控,明显提高了实习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和实习总结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普遍对这种将课堂搬至野外、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认为通过实习更进一步消化了课堂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习效果。“研究性生态学实习”也为其它实习教学探索了一种新颖的、有效的、可借鉴的实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金发,何炎明等.“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 [J].高等理科教育,2007,(6):97~100.
[2] 王金发,王国雄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2~79
[3] 王金发等.实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J].中国大学教学,2005,(4):8~9.
[4] 李志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选择 [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0~22.
[5] 约翰·宾(JOHN C.BEAN)著.张仁铎译.研究性学习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