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这个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手段真正得以现代化,在教育活动中也要尝试着大量运用媒体技术。美术欣赏活动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往往受到忽略,没有引起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尝试。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育过程更有趣,多媒体计算机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便于幼儿理解,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美术欣赏活动 教学优势 审美能力
以往,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缺乏相关的配套挂图,使美术欣赏准备工作变得复杂而烦琐,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不得不忍痛割爱,幼儿也失去了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教学情况,先从网上下载素材,然后利用电脑制作课件,让艺术作品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不仅开阔了幼儿的视野,还提高了其审美能力。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兴趣。
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艺术欣赏需要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还要幼儿先积累一定的经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使之与儿童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让小班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例如:《美丽的鱼》、《小花伞》、《多彩的丝巾》、《各种各样的扇子》等。这些内容正好与幼儿的经验相吻合,深受幼儿的喜爱。在以前的欣赏活动中,只能请幼儿带相应的材料来幼儿园,过程繁琐,材料准备比较复杂。而现在我运用多媒体,只需提前在网络上下载好图片,制作成课件,就可以在活动中很好地展示各种各样的造型。例如:在活动《美丽的小鱼》中,我找了很多的热带鱼。幼儿在看到自己平时很少见的美丽的小鱼时,十分高兴。在欣赏《小花伞》的时候,我找了许多伞的图片,包括很多幼儿在生活中很少看到的艺术伞,幼儿在活动中对这些作品十分感兴趣,我则让幼儿共同观察小花伞的色彩、图案和造型的美。在活动中我还引导幼儿全面地欣赏,在引导幼儿欣赏《美丽的鱼》时,我启发幼儿思考:你看到这些“鱼”时你有什么感受?它们身上的花纹有没有什么规律?与我们平时常见的图画有什么不同?在《小花伞》的活动中我则着重引导幼儿感受伞上的色彩对比、图案的对称及其图案中特有的民间艺术。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多媒体的展示下进一步感受了作品的色彩变化美、立体造型美,从而对色彩和造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的感觉。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小,不能理解作品的优秀,因而以幼儿“看不懂”为由忽视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甚至杜绝让幼儿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其实,越是年龄小的缺乏鉴别美丑能力的幼儿,越需要让他们接触品味高的艺术作品,只要是美的作品都可以让幼儿多接触。传统绘画欣赏通常通过几幅图片、挂图的教育方式进行,质量不高、图幅小、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等缺点,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需要。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开展活动前,通过Internet网络查找需要的素材,多媒体展示的作品为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美逼真,既可以展示全图,又能做局部放大欣赏。在让幼儿欣赏时我选择了一些中国画,如吴冠中的中国画《小鸟的天堂》、韩美林的《熊猫宝宝》;还有一些西洋画,如凡·高的《星空》、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马蒂斯的《舞蹈》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接受。幼儿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时受作品本身的色彩、内容、形式的吸引,能比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凭借直觉感知,对局部的物象进行仔细的观察、描述,对非具象的图画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做出比较简单的判断。例如:欣赏吴冠中的中国画《小鸟的天堂》时,画面中密密的大森林让孩子们感到恐惧,这时他们会担心森林里有大灰狼,当教师点击鼠标,放大树丛中的小鸟时,孩子们兴奋起来,恐惧感顿时消失了,让幼儿在不经意间理解了画中的意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我国现代画家韩美林的《熊猫宝宝》,一共有三个熊猫宝宝,形态各异,我们可以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活动中放映熊猫宝宝形象,让幼儿欣赏画家画的熊猫宝宝的不同构图形式和材料运用,体会构图的意义。还可单独把图片放大,让幼儿仔细观察画家的用笔,画面上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画家适度地运用水分,使墨色有浓有淡,对比强烈,表现了熊猫宝宝毛茸茸的皮毛。还可以启发幼儿用黑色的油画棒,画黑白分明的熊猫宝宝,体会黑色在配色中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美术欣赏活动不是单单地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临摹,而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同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美术作品是开放的,虽然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接受这种预期,幼儿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要让幼儿多看,多感受,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所未画,做别人之未做的。除了丰富生活经验以外,还应让孩子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平时看到的色彩鲜艳的、不同风格的图画书上的作品,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毕加索的《戴渔帽的女人》、《脸》等,我通过多媒体,引导幼儿观察那些大胆的富有创意的联想变形,给幼儿视觉、心灵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有助于促进孩子们的艺术迁移。
美术常常是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的自我表现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语言。在幼儿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成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时,他们会运用一些其他的符号系统来表现自我,美术就是这些符号中的一种,它具有语言具备的某些功能。多媒体的参与使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来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同时积累了许许多多相关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这种表现方法来表现自我,并在运用地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他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美术欣赏活动 教学优势 审美能力
以往,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缺乏相关的配套挂图,使美术欣赏准备工作变得复杂而烦琐,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不得不忍痛割爱,幼儿也失去了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教学情况,先从网上下载素材,然后利用电脑制作课件,让艺术作品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不仅开阔了幼儿的视野,还提高了其审美能力。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兴趣。
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艺术欣赏需要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还要幼儿先积累一定的经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使之与儿童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让小班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例如:《美丽的鱼》、《小花伞》、《多彩的丝巾》、《各种各样的扇子》等。这些内容正好与幼儿的经验相吻合,深受幼儿的喜爱。在以前的欣赏活动中,只能请幼儿带相应的材料来幼儿园,过程繁琐,材料准备比较复杂。而现在我运用多媒体,只需提前在网络上下载好图片,制作成课件,就可以在活动中很好地展示各种各样的造型。例如:在活动《美丽的小鱼》中,我找了很多的热带鱼。幼儿在看到自己平时很少见的美丽的小鱼时,十分高兴。在欣赏《小花伞》的时候,我找了许多伞的图片,包括很多幼儿在生活中很少看到的艺术伞,幼儿在活动中对这些作品十分感兴趣,我则让幼儿共同观察小花伞的色彩、图案和造型的美。在活动中我还引导幼儿全面地欣赏,在引导幼儿欣赏《美丽的鱼》时,我启发幼儿思考:你看到这些“鱼”时你有什么感受?它们身上的花纹有没有什么规律?与我们平时常见的图画有什么不同?在《小花伞》的活动中我则着重引导幼儿感受伞上的色彩对比、图案的对称及其图案中特有的民间艺术。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多媒体的展示下进一步感受了作品的色彩变化美、立体造型美,从而对色彩和造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的感觉。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小,不能理解作品的优秀,因而以幼儿“看不懂”为由忽视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甚至杜绝让幼儿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其实,越是年龄小的缺乏鉴别美丑能力的幼儿,越需要让他们接触品味高的艺术作品,只要是美的作品都可以让幼儿多接触。传统绘画欣赏通常通过几幅图片、挂图的教育方式进行,质量不高、图幅小、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等缺点,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需要。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开展活动前,通过Internet网络查找需要的素材,多媒体展示的作品为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美逼真,既可以展示全图,又能做局部放大欣赏。在让幼儿欣赏时我选择了一些中国画,如吴冠中的中国画《小鸟的天堂》、韩美林的《熊猫宝宝》;还有一些西洋画,如凡·高的《星空》、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马蒂斯的《舞蹈》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接受。幼儿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时受作品本身的色彩、内容、形式的吸引,能比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凭借直觉感知,对局部的物象进行仔细的观察、描述,对非具象的图画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做出比较简单的判断。例如:欣赏吴冠中的中国画《小鸟的天堂》时,画面中密密的大森林让孩子们感到恐惧,这时他们会担心森林里有大灰狼,当教师点击鼠标,放大树丛中的小鸟时,孩子们兴奋起来,恐惧感顿时消失了,让幼儿在不经意间理解了画中的意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我国现代画家韩美林的《熊猫宝宝》,一共有三个熊猫宝宝,形态各异,我们可以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活动中放映熊猫宝宝形象,让幼儿欣赏画家画的熊猫宝宝的不同构图形式和材料运用,体会构图的意义。还可单独把图片放大,让幼儿仔细观察画家的用笔,画面上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画家适度地运用水分,使墨色有浓有淡,对比强烈,表现了熊猫宝宝毛茸茸的皮毛。还可以启发幼儿用黑色的油画棒,画黑白分明的熊猫宝宝,体会黑色在配色中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美术欣赏活动不是单单地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临摹,而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同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美术作品是开放的,虽然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接受这种预期,幼儿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要让幼儿多看,多感受,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所未画,做别人之未做的。除了丰富生活经验以外,还应让孩子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平时看到的色彩鲜艳的、不同风格的图画书上的作品,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毕加索的《戴渔帽的女人》、《脸》等,我通过多媒体,引导幼儿观察那些大胆的富有创意的联想变形,给幼儿视觉、心灵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有助于促进孩子们的艺术迁移。
美术常常是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的自我表现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语言。在幼儿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成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时,他们会运用一些其他的符号系统来表现自我,美术就是这些符号中的一种,它具有语言具备的某些功能。多媒体的参与使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来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同时积累了许许多多相关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这种表现方法来表现自我,并在运用地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