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诗意栖居心灵
徐书卷 (江苏太仓高中)
很多时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也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充盈诗意的心灵。
“上帝啊!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你还要什么!”少年派在暴风雨中怒吼。这声吼叫也问出了天下人的心声。鲁妈二十年后再见周老爷,林黛玉吐血而亡,宝玉迫于无奈还是娶了宝钗,摩西三进三出埃及……命运如此捉弄人,调皮的上帝,你到底要什么?“我要你臣服!”勇气是上帝送给年轻人的礼物,到人老了,他就无情地收回。每个人都不愿,有时却又不得不做肉体上的屈服。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我的肉体上被打下了苦难的烙印,但我的心灵可以长栖诗意。如果我一直怨恨苦难,抱怨命运,那么心就会变得逼仄,最终困死自己。我接受苦难,但我的心可以大到不被苦难撑满。
一条崎岖的道路,到处是坑洞,一个导游说:“这条麻子路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位导游却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于是这队旅客很开心地行进着。两队人走的是同一条路,虽然第二个导游将“麻子路”说成“酒窝路”后,这两队人遭受的痛苦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前者感到的是累,后者则感到好奇、欣喜,进而淡化了痛苦。由此可见,诗意有着神奇的转化力量。它能借你一双慧眼,发现苦痛中的绚烂;它能送你一对翅膀,带着你受禁的心飞向无边广宇;它能给你一团火,让你阴凉暗涩的灵魂拾起希望;它能予你一汪泉,让你久旱的心灵重新丰润、充实。我无法让上帝收回惩罚,但我可以让诗意栖居心灵,找到减轻痛苦的对策。我最喜欢汪曾祺先生水一般的温润,别人将下地耕作、挑粪浇菜视为极苦之事,可通透豁达的他凭一双慧眼,发现了种葡萄的乐趣。“一月,葡萄还在大雪里睡……”多么平实而诗意的话语,我几乎可以看见圆溜溜的葡萄枕着寒雪安眠,天地间一片安谧,一个老人带着满面风霜,恬淡地笑着……
是的,只要我还有诗意,还有希望,我的生活就不会是干瘪的气球。虽人间万般行路难,但长风破浪也有时。
若是柳暗花明后不是又一村,那当如何?王维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诗意生活的最高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无需苦中作乐,无需寄情山水,无需强求解脱,无需自嘲自讽,我走的就是麻子路,又如何?前方已是水穷处,又如何?命运无情弄人,又如何?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非我所有,独身来,孑身去,只留下一颗诗意的心……
范文解析
这是一篇诗情与理性有机融合、很有感染力的议论性散文。所写题目的材料是: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差,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本则故事型材料的关键词是“诗意”,由两位导游的对比、由后者“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引申出“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充盈诗意的心灵”的观点,非常契合题旨。作者为强化材料关键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篇中列举,辅助论证。在第三段中,作者直接概述材料,很自然地推出了“诗意有着神奇的转化力量”这一分论点,续之以汪曾祺一例(与供料同类叠加),情理兼备地突出了诗意人生的无穷魅力。材料之后的排比句汩汩滔滔,气韵生动。在这里,材料充当了文章的论据,使内容更加丰厚,分析说理也更为透彻。
一词贯通,强化印象。整篇文章,“诗意”一词前后出现10次,分别被置于标题中、开头处,也见于对事实论据、事理论据的剖析处以及结尾处,从而有效凸显了本文自始至终紧扣材料展开的特点。
[类文生成]
合理引述材料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材料意蕴,精确地把握命题意图;另外,引述时要善于捕捉与自己的议论紧密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增强引述的向心力。常用方法如下:
[一 有机摘录法] 即直接摘录材料中最有用的某一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供料中有着明显的核心词(句)的材料。如《让诗意栖居心灵》一文,就着重摘录了后一位导游的“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二 内蕴提炼法] 即分析、挖掘材料,概括出它的内蕴,引述后使其成为所写文章中心论点的出发点(或者说立足点)。采用这种方法绝非照搬照抄材料,而是先从“意”的层面细致加工,进而恰当地援引入文。例如下面一段供料:晏子是齐国国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看见丈夫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但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我因此要求離去。”从此,车夫一改故态。晏子问明原因,举荐他做了大夫。
有篇佳作如此引述:晏子是深沉低调的。然而,晏子永远是少数——不然,人们不会千年如一日地纪念他。可惜文坛上的晏子实在太少,就像昨天去世的辛丰年先生,消失一个,我们的文化星空就暗下一片。 ——《多少人爱“晏子”》
“晏子是深沉低调的”紧契材料内蕴,如此提炼,切中了供料本质。需要提醒的是,所供材料大都存在多向解读的可能,写作时一定要精心选择适宜自身发挥且有深度的一个角度,再针对性地提取材料。
[三 情节压缩法] 即压缩材料的主要情节,留下最主要的成分或要素。对转述的材料可以用概括性强的句子一笔带过,也可对材料重点情节作适当渲染,无论怎样处理,都要与文章观点有机结合。请看2017年山东卷(作文题为“24小时共享书店”)作文的开头部分:
深夜书店不驱赶任何一位读者,它在华灯初上或者晨曦初露之时,都为爱书人提供一隅心灵的栖息地,哪怕来者只是在书籍的海洋中小憩,工作人员也以此为责。
——《学深夜书店,给他人精神以慰藉》
选文引述材料,用了“情节压缩法”。引用时对主要情节进行了压缩(即分清主次、有选择地留下细节),显得言简意赅,并使所引材料与文章观点融合无间。
有感写作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学院正门一侧的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在人生之路上,弯腰侧身才可过去的小门并不少见。
[题目解读]
如何在行文中强化材料关键内容?可以在摘引关键句“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后,指出“所谓‘侧身弯腰’,其实说的是要学会低头”,然后围绕“低头”,分解出“学会低头是我们待人接物的一种风度与修养”“也是一个人立身成事的策略”等多个分论点;并以“弯一弯腰,侧一侧身,多一点坦然与气度,少一点清高与固执,或许眼前的‘小门’,通向的正是明媚的春天”作结,借以回扣供料。
徐书卷 (江苏太仓高中)
很多时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也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充盈诗意的心灵。
“上帝啊!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你还要什么!”少年派在暴风雨中怒吼。这声吼叫也问出了天下人的心声。鲁妈二十年后再见周老爷,林黛玉吐血而亡,宝玉迫于无奈还是娶了宝钗,摩西三进三出埃及……命运如此捉弄人,调皮的上帝,你到底要什么?“我要你臣服!”勇气是上帝送给年轻人的礼物,到人老了,他就无情地收回。每个人都不愿,有时却又不得不做肉体上的屈服。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我的肉体上被打下了苦难的烙印,但我的心灵可以长栖诗意。如果我一直怨恨苦难,抱怨命运,那么心就会变得逼仄,最终困死自己。我接受苦难,但我的心可以大到不被苦难撑满。
一条崎岖的道路,到处是坑洞,一个导游说:“这条麻子路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位导游却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于是这队旅客很开心地行进着。两队人走的是同一条路,虽然第二个导游将“麻子路”说成“酒窝路”后,这两队人遭受的痛苦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前者感到的是累,后者则感到好奇、欣喜,进而淡化了痛苦。由此可见,诗意有着神奇的转化力量。它能借你一双慧眼,发现苦痛中的绚烂;它能送你一对翅膀,带着你受禁的心飞向无边广宇;它能给你一团火,让你阴凉暗涩的灵魂拾起希望;它能予你一汪泉,让你久旱的心灵重新丰润、充实。我无法让上帝收回惩罚,但我可以让诗意栖居心灵,找到减轻痛苦的对策。我最喜欢汪曾祺先生水一般的温润,别人将下地耕作、挑粪浇菜视为极苦之事,可通透豁达的他凭一双慧眼,发现了种葡萄的乐趣。“一月,葡萄还在大雪里睡……”多么平实而诗意的话语,我几乎可以看见圆溜溜的葡萄枕着寒雪安眠,天地间一片安谧,一个老人带着满面风霜,恬淡地笑着……
是的,只要我还有诗意,还有希望,我的生活就不会是干瘪的气球。虽人间万般行路难,但长风破浪也有时。
若是柳暗花明后不是又一村,那当如何?王维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诗意生活的最高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无需苦中作乐,无需寄情山水,无需强求解脱,无需自嘲自讽,我走的就是麻子路,又如何?前方已是水穷处,又如何?命运无情弄人,又如何?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非我所有,独身来,孑身去,只留下一颗诗意的心……
范文解析
这是一篇诗情与理性有机融合、很有感染力的议论性散文。所写题目的材料是: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差,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本则故事型材料的关键词是“诗意”,由两位导游的对比、由后者“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引申出“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充盈诗意的心灵”的观点,非常契合题旨。作者为强化材料关键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篇中列举,辅助论证。在第三段中,作者直接概述材料,很自然地推出了“诗意有着神奇的转化力量”这一分论点,续之以汪曾祺一例(与供料同类叠加),情理兼备地突出了诗意人生的无穷魅力。材料之后的排比句汩汩滔滔,气韵生动。在这里,材料充当了文章的论据,使内容更加丰厚,分析说理也更为透彻。
一词贯通,强化印象。整篇文章,“诗意”一词前后出现10次,分别被置于标题中、开头处,也见于对事实论据、事理论据的剖析处以及结尾处,从而有效凸显了本文自始至终紧扣材料展开的特点。
[类文生成]
合理引述材料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材料意蕴,精确地把握命题意图;另外,引述时要善于捕捉与自己的议论紧密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增强引述的向心力。常用方法如下:
[一 有机摘录法] 即直接摘录材料中最有用的某一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供料中有着明显的核心词(句)的材料。如《让诗意栖居心灵》一文,就着重摘录了后一位导游的“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二 内蕴提炼法] 即分析、挖掘材料,概括出它的内蕴,引述后使其成为所写文章中心论点的出发点(或者说立足点)。采用这种方法绝非照搬照抄材料,而是先从“意”的层面细致加工,进而恰当地援引入文。例如下面一段供料:晏子是齐国国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看见丈夫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但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我因此要求離去。”从此,车夫一改故态。晏子问明原因,举荐他做了大夫。
有篇佳作如此引述:晏子是深沉低调的。然而,晏子永远是少数——不然,人们不会千年如一日地纪念他。可惜文坛上的晏子实在太少,就像昨天去世的辛丰年先生,消失一个,我们的文化星空就暗下一片。 ——《多少人爱“晏子”》
“晏子是深沉低调的”紧契材料内蕴,如此提炼,切中了供料本质。需要提醒的是,所供材料大都存在多向解读的可能,写作时一定要精心选择适宜自身发挥且有深度的一个角度,再针对性地提取材料。
[三 情节压缩法] 即压缩材料的主要情节,留下最主要的成分或要素。对转述的材料可以用概括性强的句子一笔带过,也可对材料重点情节作适当渲染,无论怎样处理,都要与文章观点有机结合。请看2017年山东卷(作文题为“24小时共享书店”)作文的开头部分:
深夜书店不驱赶任何一位读者,它在华灯初上或者晨曦初露之时,都为爱书人提供一隅心灵的栖息地,哪怕来者只是在书籍的海洋中小憩,工作人员也以此为责。
——《学深夜书店,给他人精神以慰藉》
选文引述材料,用了“情节压缩法”。引用时对主要情节进行了压缩(即分清主次、有选择地留下细节),显得言简意赅,并使所引材料与文章观点融合无间。
有感写作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学院正门一侧的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在人生之路上,弯腰侧身才可过去的小门并不少见。
[题目解读]
如何在行文中强化材料关键内容?可以在摘引关键句“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后,指出“所谓‘侧身弯腰’,其实说的是要学会低头”,然后围绕“低头”,分解出“学会低头是我们待人接物的一种风度与修养”“也是一个人立身成事的策略”等多个分论点;并以“弯一弯腰,侧一侧身,多一点坦然与气度,少一点清高与固执,或许眼前的‘小门’,通向的正是明媚的春天”作结,借以回扣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