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点拨教学理念的倡导者蔡澄清先生说:“一个高明的教师,只要三言两语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要做一个巧妙的暗示,就能使学生在一片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开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点,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同样,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运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施以点拨浅谈自己的一点粗略的体会。
一、教师的洞察力是点拨的基础
语文教学点拨法是在吸取古今中的教育家和语文教学专家阐明的真知灼见的基础上,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说它“现代化”,是因为它在总结吸收前人创建的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已注入新时代的活力;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理论血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泉,充满了生机。既然“点拨法”具有这样深厚的理论内质,那么,洞察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提高,同样必须依据一块广阔的教育理论同教学相结合的土壤,必须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阳光雨露的普照与滋润下才能生长出美妙动人的果实。教师点拨学生学习,在教学内容、教法设计方面都要注意层次性特点。有时尽管你对某一教学问题洞察十分清楚,但如果脱离教育教学理论规定的原则,也是不能实行。比如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阅读内容十分丰富,有的教师受到分析文章的某种模式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主旨的扩展和分析上,这样洞悉文章的重点笼统说来是正确的。但是,在教学中又常常出现困惑;教师对作品主旨越是仔细的剖析,学生就越是进入了扑朔迷离的茫然状态,事实上,学生除了对作品博大精深的哲理之思作生吞活剥式的被动记忆外,根本谈不上有主动探寻、真正体味的趣味。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只能陷入填鸭式的泥沼中,没有焕发出点拨艺术的光彩。学生的认识水平尚处在低层,感受性特点强,理论思维特点微弱,处于心理学上讲的学龄中期,他们的心理尚处在幼稚或幼稚向成熟转化的朦胧醒悟期,特点是模仿性强、静止不变和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掌握,而对作品透过外壳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就十分微弱了。教师懂得这一点,就会自觉地把洞察的致力点移到培养学习兴趣、习惯和阅读基本功上来。
二、教师的能力是点拨的技巧
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必定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要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对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便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出示尝试思考题:①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着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②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条尝试题尝试学习,对课本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第二题中的最后一问,自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自简述对课文的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最后总结性点拨: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山海经》的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的安排,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点拨,使学生对课文主旨、结构层次有了确切的了解。
三、教师的点拨艺术是迷人之光
教师在语言课堂的教学点拨方法就是一种艺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并且还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教师教语文,应该讲究“艺术之道”。艺术的感染力不仅能代替教学技术的功能,而且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强大震撼力,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积极主动去学。可见,教学点拨的艺术比教学技术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不掌握一般的有效实用的教学技术,就不会捕捉到教学艺术的迷人之光。这种艺术不仅是手段,而且是风格。风格的养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教学来说,没有10年20年的磨炼,艺术风格之神就不会降临。未得风格之前,还是着手于教学技术,着眼于艺术为好,这不仅是求得风格的前提,也是使语文教学点拨艺术具有效率的最基本的保证。这种教学点拨艺术是由整体教学面貌来体现的。演戏,须使唱、念、做、打的技术项项过关,尔后才综合成高超的表演艺术,教学也如此。教师在成为教学艺术家之前,也得反复锻炼各方面教学基本功,使各方面的单项技术都过关,这然后才能充满信心地渐入艺术佳境。
以上几点是自己在教学中运用点拨艺术的体会。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现代诗教学,作文教学以及作业练习的指导都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我必须努力掌握这门教学点拨艺术,使语文课堂教学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良好地发展。
一、教师的洞察力是点拨的基础
语文教学点拨法是在吸取古今中的教育家和语文教学专家阐明的真知灼见的基础上,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说它“现代化”,是因为它在总结吸收前人创建的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已注入新时代的活力;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理论血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泉,充满了生机。既然“点拨法”具有这样深厚的理论内质,那么,洞察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提高,同样必须依据一块广阔的教育理论同教学相结合的土壤,必须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阳光雨露的普照与滋润下才能生长出美妙动人的果实。教师点拨学生学习,在教学内容、教法设计方面都要注意层次性特点。有时尽管你对某一教学问题洞察十分清楚,但如果脱离教育教学理论规定的原则,也是不能实行。比如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阅读内容十分丰富,有的教师受到分析文章的某种模式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主旨的扩展和分析上,这样洞悉文章的重点笼统说来是正确的。但是,在教学中又常常出现困惑;教师对作品主旨越是仔细的剖析,学生就越是进入了扑朔迷离的茫然状态,事实上,学生除了对作品博大精深的哲理之思作生吞活剥式的被动记忆外,根本谈不上有主动探寻、真正体味的趣味。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只能陷入填鸭式的泥沼中,没有焕发出点拨艺术的光彩。学生的认识水平尚处在低层,感受性特点强,理论思维特点微弱,处于心理学上讲的学龄中期,他们的心理尚处在幼稚或幼稚向成熟转化的朦胧醒悟期,特点是模仿性强、静止不变和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掌握,而对作品透过外壳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就十分微弱了。教师懂得这一点,就会自觉地把洞察的致力点移到培养学习兴趣、习惯和阅读基本功上来。
二、教师的能力是点拨的技巧
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必定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要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对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便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出示尝试思考题:①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着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②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条尝试题尝试学习,对课本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第二题中的最后一问,自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自简述对课文的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最后总结性点拨: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山海经》的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的安排,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点拨,使学生对课文主旨、结构层次有了确切的了解。
三、教师的点拨艺术是迷人之光
教师在语言课堂的教学点拨方法就是一种艺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并且还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教师教语文,应该讲究“艺术之道”。艺术的感染力不仅能代替教学技术的功能,而且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强大震撼力,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积极主动去学。可见,教学点拨的艺术比教学技术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不掌握一般的有效实用的教学技术,就不会捕捉到教学艺术的迷人之光。这种艺术不仅是手段,而且是风格。风格的养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教学来说,没有10年20年的磨炼,艺术风格之神就不会降临。未得风格之前,还是着手于教学技术,着眼于艺术为好,这不仅是求得风格的前提,也是使语文教学点拨艺术具有效率的最基本的保证。这种教学点拨艺术是由整体教学面貌来体现的。演戏,须使唱、念、做、打的技术项项过关,尔后才综合成高超的表演艺术,教学也如此。教师在成为教学艺术家之前,也得反复锻炼各方面教学基本功,使各方面的单项技术都过关,这然后才能充满信心地渐入艺术佳境。
以上几点是自己在教学中运用点拨艺术的体会。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现代诗教学,作文教学以及作业练习的指导都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我必须努力掌握这门教学点拨艺术,使语文课堂教学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良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