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选的文章也多是古代名人名作,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优秀篇章。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音、形、义、语言习惯及其所涉及的古代社会生活、政治状况、典章制度、风俗民情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加之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长期以来文言文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由此使本来赏心悦目的文言篇章沦落于支离破碎的“字字落实”。结果,学生教师都陷进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词性、词义、句式辨析的教学误区。多年来,虽有河南周玉启老师的“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六个环节”,上海市卢元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八法”,但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不很贴近。笔者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尝试着从以下四个步骤走,觉得老师学生都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1 指导诵读,初步理解(早读完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内容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炼。所以首先要加强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此过程中初步理解文章。
1.1 学生试读。根据教学经验,往往老师在范读前不让学生试读,经常出错的地方常常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老师范读前一定要让学生试读,并标记出在字音、停顿等拿不准的地方。
1.2 教师范读。范读时注意声情并茂,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做出指导(指明应注意的地方,比如停顿、字音、语气、节奏韵律等等),必要时对一些拗口生涩的文章做适当的教读。
1.3 学生诵读。文言文与口语距离较大,通过熟读、背诵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中各个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注意学生在熟读背诵过程中教师都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指导,让学生在愉快中增强记忆以达背诵,切忌枯燥、生硬,使学生丧失兴趣。学生诵读时形式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2 查阅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分组讨论(课堂完成)
新课标规定“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因此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并在讨论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这一步课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背诵,起码学生要熟读课文,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2 准备好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实用汉字字典》等等,以备课上使用。
2.3 分好组,最好四至六人为一组,设主持人一名。主持人的职责是:组织本组学生就文章中的字、词、句式、主题内容展开讨论,并做好讨论记录,注意疑点问题。做好这一点教师要巡回指导,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并督促各组要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3 答疑解惑,小结全文(课堂完成)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及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积累,最后由教师查阅每组主持人的记录,可以有针对性的集体解答疑点,查漏补缺,并小结全文,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4 编印练习,增强应试能力(课后完成)
根据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编印测试题,发送学生手中。这一点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穿三为“主”原则。
1 指导诵读,初步理解(早读完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内容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炼。所以首先要加强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此过程中初步理解文章。
1.1 学生试读。根据教学经验,往往老师在范读前不让学生试读,经常出错的地方常常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老师范读前一定要让学生试读,并标记出在字音、停顿等拿不准的地方。
1.2 教师范读。范读时注意声情并茂,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做出指导(指明应注意的地方,比如停顿、字音、语气、节奏韵律等等),必要时对一些拗口生涩的文章做适当的教读。
1.3 学生诵读。文言文与口语距离较大,通过熟读、背诵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中各个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注意学生在熟读背诵过程中教师都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指导,让学生在愉快中增强记忆以达背诵,切忌枯燥、生硬,使学生丧失兴趣。学生诵读时形式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2 查阅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分组讨论(课堂完成)
新课标规定“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因此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并在讨论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这一步课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背诵,起码学生要熟读课文,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2 准备好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实用汉字字典》等等,以备课上使用。
2.3 分好组,最好四至六人为一组,设主持人一名。主持人的职责是:组织本组学生就文章中的字、词、句式、主题内容展开讨论,并做好讨论记录,注意疑点问题。做好这一点教师要巡回指导,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并督促各组要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3 答疑解惑,小结全文(课堂完成)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及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积累,最后由教师查阅每组主持人的记录,可以有针对性的集体解答疑点,查漏补缺,并小结全文,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4 编印练习,增强应试能力(课后完成)
根据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编印测试题,发送学生手中。这一点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穿三为“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