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进程和文化食材的引进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而在画面中所体现的精神思想、美学观念及生命基本态度,都应该是历代山水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每一个画家对社会、自然、人生都有自己的体悟,同时,每一幅优秀的作品又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价值取向、地域特点及人文情怀,纵观历朝历代的作品显现出的就是历史的变迁和绘画观念、风格的演变。因此,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绘画史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同时还要研究山水画家的绘画思想和绘画理论。
《信着芒鞋作浪游图》的作者“清初四僧”之一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创造性的杰出画家。他以山水为体裁,从广阔的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其作品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在意蕴、构图、笔墨等技法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他的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有极强的理论性,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其“一画论”和“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石涛的艺术面貌和他的特殊经历有关,石涛是明皇族后裔,明亡之时年幼,由侍从带走出家。此后,他登山临水,遍游名山大川,自然的感染,身世的浮沉,国破家忘之痛,终未如愿的接近清王朝权贵之意,从各方面作用着他的艺术观和人生观。他身在佛门、心在世俗,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凄清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因此,他的作品因为身世的影响和佛家精神作用与绘画,使他的作品折射出了大千世界的勃勃生机,气势奔放、超凡脱俗的气息。
我们对画家及其画风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欣赏和学习画家的具体作品时就要对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笔墨、用色特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领会作者通过以上绘画元素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与气韵。
画中无论是山峦的走势,还是树木枝叶的布置都充满了运动感,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画面右下角堤岸的松枝指向中景突兀森郁的山峰,再与远山脉络贯通,形成了典型的“S”型构图,龙腾一般,气势雄健。山石和江水空间布局大小相似,画家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疏密、黑白前后遮挡的均衡布局,使整幅画仿佛一个活灵活现的太极图,阴阳对立而统一,这也生动地反映出中国山水画所饱含着的哲学意义。
画面构成元素简洁明快,用笔活灵活现,笔墨在结构上干净利落、秀丽坚实,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笔墨气韵成为主要看点,按结构能体现形态,都毫无逃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山势曲折高远,笔墨顿挫有力的勾出山峦轮廓,山石的主体皴法为披麻皴,岩石肌理则用中锋短条子皴法,又根据地貌、山石的走势,加以运用云頭皴、雨点皴、折带皴,进而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明暗凹凸及质感等风貌。树木勾法以鹿角皴为主,浓淡相宜、曲直不一的线条结合侧锋皴擦勾画出树干。其中,松树的表现成为点睛之笔,松枝为突出的元素,和梅枝形神相似,用墨枯淡苍浑。全图树木呈现出或优雅、或古老、或苍劲的姿态。树木、茅屋和江水特别强调线条虚实深浅的关系及与山石的呼应,飘逸和洒脱的线条表现出一种流动性和运动感,赋山川树木以生命。风破雨晴的破笔苔点,犹如高山坠石,有的和皴擦交融塑造山体,有的肯定明朗点出草木生发。这丰富的苔点的表现力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史无前例、无人能及的。
从《信着芒鞋作浪游图》中我们能体会到石涛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虽出身皇族,却国破家亡;无奈栖身于寺院,有意放心在凡尘;初欲问赏于皇家,终又复归于庶民。这种有苦难言,无处诉说的心境,只能寄情于书画之中,托付于笔墨之下。在画面上,他通过“点”的运用来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山石上的点大小各异,静止的点和抛掷的点交叉相呼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万点飞动。向往、失落、敏感、骚动的心情在这些自由肆纵的点中得以解脱。
石涛对雄姿灵秀的黄山有着浓厚的兴趣,曾三游黄山,他在师法造化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加之自身境遇心态,用情于笔墨之中,使画面情景交融,气韵生动。石涛通过或勾或皴、或点或染、或积或破、浓淡虚实、干湿焦枯、方圆结合于一笔之中求,千变万化的笔墨开拓了笔和墨的广阔表达空间。他的作品中擅用特写法来对景的再现,来传达空间的神秘、空遂之境。笔墨爽利自然,酣畅淋漓、及其富有个性。也在《信着芒鞋作浪游图》中表现出山高水阔、林密堂幽、山静水动的画面意境和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临摹的方法对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学习和研究,临摹不仅是要学习笔墨技法、程序语言,还要分析、研究作者是如何通过绘画语言来营造气韵和意境,从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不同山水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从树、石、山林不同景色认知,体会到石涛的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面貌和精神风格,但他万变不离其中。关于中国绘画的笔墨的特点,在绘画里的运用,在山的点染上的运用,是繁密的、是椒点的,还是树木的皴擦的运用,还是表现山水的浑厚的自然和随意,这些都是需要准确细心观察才可以领悟到。之后,我们还应深入到真山真水之中,通过写生、采风,目识心会,感悟山水的不同意蕴,赋予它个性的美学内涵,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会“遗貌取神”“思与神合”独具品味,从眼中的山水,升华为心中的山水。
总之,石涛在画论的影响巨大,现有不少画家受其影响,我们今天学习古人不是为了照搬传统,创作需要灵感,需要的是临摹和再创造,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的研究画面的语言构图和笔墨的运用。对中国艺术创作的掌握与处理就像是艺术中的钢琴,独奏、和铉、乐器一样有单音双音空拍,这样才能组成悦耳动听的曲子,画面也是一样。中国画里构图包括阵势布局和经营,构图是灵活多样的,当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包括画家视觉的移动,位置的转变,将视觉艺术进行巧妙的裁剪,使画面获得预期的真实效果和基调。其目的是为了从这个宝库中汲取我们必须的文化与精神营养,从而实现自我表现与创造,创造不是隔断历史,不是推翻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传承现代理解和现代阐释,通过作品反映出现代人对于历史、社会、自然、人生的理解。
《信着芒鞋作浪游图》的作者“清初四僧”之一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创造性的杰出画家。他以山水为体裁,从广阔的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其作品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在意蕴、构图、笔墨等技法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他的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有极强的理论性,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其“一画论”和“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石涛的艺术面貌和他的特殊经历有关,石涛是明皇族后裔,明亡之时年幼,由侍从带走出家。此后,他登山临水,遍游名山大川,自然的感染,身世的浮沉,国破家忘之痛,终未如愿的接近清王朝权贵之意,从各方面作用着他的艺术观和人生观。他身在佛门、心在世俗,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凄清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因此,他的作品因为身世的影响和佛家精神作用与绘画,使他的作品折射出了大千世界的勃勃生机,气势奔放、超凡脱俗的气息。
我们对画家及其画风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欣赏和学习画家的具体作品时就要对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笔墨、用色特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领会作者通过以上绘画元素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与气韵。
画中无论是山峦的走势,还是树木枝叶的布置都充满了运动感,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画面右下角堤岸的松枝指向中景突兀森郁的山峰,再与远山脉络贯通,形成了典型的“S”型构图,龙腾一般,气势雄健。山石和江水空间布局大小相似,画家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疏密、黑白前后遮挡的均衡布局,使整幅画仿佛一个活灵活现的太极图,阴阳对立而统一,这也生动地反映出中国山水画所饱含着的哲学意义。
画面构成元素简洁明快,用笔活灵活现,笔墨在结构上干净利落、秀丽坚实,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笔墨气韵成为主要看点,按结构能体现形态,都毫无逃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山势曲折高远,笔墨顿挫有力的勾出山峦轮廓,山石的主体皴法为披麻皴,岩石肌理则用中锋短条子皴法,又根据地貌、山石的走势,加以运用云頭皴、雨点皴、折带皴,进而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明暗凹凸及质感等风貌。树木勾法以鹿角皴为主,浓淡相宜、曲直不一的线条结合侧锋皴擦勾画出树干。其中,松树的表现成为点睛之笔,松枝为突出的元素,和梅枝形神相似,用墨枯淡苍浑。全图树木呈现出或优雅、或古老、或苍劲的姿态。树木、茅屋和江水特别强调线条虚实深浅的关系及与山石的呼应,飘逸和洒脱的线条表现出一种流动性和运动感,赋山川树木以生命。风破雨晴的破笔苔点,犹如高山坠石,有的和皴擦交融塑造山体,有的肯定明朗点出草木生发。这丰富的苔点的表现力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史无前例、无人能及的。
从《信着芒鞋作浪游图》中我们能体会到石涛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虽出身皇族,却国破家亡;无奈栖身于寺院,有意放心在凡尘;初欲问赏于皇家,终又复归于庶民。这种有苦难言,无处诉说的心境,只能寄情于书画之中,托付于笔墨之下。在画面上,他通过“点”的运用来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山石上的点大小各异,静止的点和抛掷的点交叉相呼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万点飞动。向往、失落、敏感、骚动的心情在这些自由肆纵的点中得以解脱。
石涛对雄姿灵秀的黄山有着浓厚的兴趣,曾三游黄山,他在师法造化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加之自身境遇心态,用情于笔墨之中,使画面情景交融,气韵生动。石涛通过或勾或皴、或点或染、或积或破、浓淡虚实、干湿焦枯、方圆结合于一笔之中求,千变万化的笔墨开拓了笔和墨的广阔表达空间。他的作品中擅用特写法来对景的再现,来传达空间的神秘、空遂之境。笔墨爽利自然,酣畅淋漓、及其富有个性。也在《信着芒鞋作浪游图》中表现出山高水阔、林密堂幽、山静水动的画面意境和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临摹的方法对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学习和研究,临摹不仅是要学习笔墨技法、程序语言,还要分析、研究作者是如何通过绘画语言来营造气韵和意境,从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不同山水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从树、石、山林不同景色认知,体会到石涛的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面貌和精神风格,但他万变不离其中。关于中国绘画的笔墨的特点,在绘画里的运用,在山的点染上的运用,是繁密的、是椒点的,还是树木的皴擦的运用,还是表现山水的浑厚的自然和随意,这些都是需要准确细心观察才可以领悟到。之后,我们还应深入到真山真水之中,通过写生、采风,目识心会,感悟山水的不同意蕴,赋予它个性的美学内涵,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会“遗貌取神”“思与神合”独具品味,从眼中的山水,升华为心中的山水。
总之,石涛在画论的影响巨大,现有不少画家受其影响,我们今天学习古人不是为了照搬传统,创作需要灵感,需要的是临摹和再创造,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的研究画面的语言构图和笔墨的运用。对中国艺术创作的掌握与处理就像是艺术中的钢琴,独奏、和铉、乐器一样有单音双音空拍,这样才能组成悦耳动听的曲子,画面也是一样。中国画里构图包括阵势布局和经营,构图是灵活多样的,当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包括画家视觉的移动,位置的转变,将视觉艺术进行巧妙的裁剪,使画面获得预期的真实效果和基调。其目的是为了从这个宝库中汲取我们必须的文化与精神营养,从而实现自我表现与创造,创造不是隔断历史,不是推翻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传承现代理解和现代阐释,通过作品反映出现代人对于历史、社会、自然、人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