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如何才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
2 精心挖掘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的语文课本都设计了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一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组织7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春光无限”,透射自然美和人性美;第二单元为“科技之光”,弘扬国威,展示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第三单元为“有志竟成”,赞美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第四单元为“世界各地”,展现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第五单元为“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第六单元为“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第七单元为“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3.1 在读、想、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教师可以采用激趣诵读法,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教师也可以采用想象入境法教学生学习。教学中假如教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教师的引导,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
教师还可以采用激情表演法,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3.2 利用网络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德育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以粉笔、黑板、挂图为媒体,课文里面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较易沉闷,学生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很难提高。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学生、媒体是其中3个实体要素,利用网络技术教学教育,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榜样作用,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3.3 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军神》一课,可抓住术前、术中、术后的经过,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动手术不用麻醉药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3.4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弗兰克林、诺贝尔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
德育在语文学科中要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渗透的方法去进行。只有掌握自己所教育的对象的心理性格的特征,根据他们的心理结构、年龄等特点去进行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北金小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如何才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
2 精心挖掘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的语文课本都设计了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一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组织7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春光无限”,透射自然美和人性美;第二单元为“科技之光”,弘扬国威,展示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第三单元为“有志竟成”,赞美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第四单元为“世界各地”,展现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第五单元为“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第六单元为“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第七单元为“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3.1 在读、想、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教师可以采用激趣诵读法,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教师也可以采用想象入境法教学生学习。教学中假如教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教师的引导,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
教师还可以采用激情表演法,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3.2 利用网络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德育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以粉笔、黑板、挂图为媒体,课文里面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较易沉闷,学生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很难提高。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学生、媒体是其中3个实体要素,利用网络技术教学教育,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榜样作用,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3.3 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军神》一课,可抓住术前、术中、术后的经过,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动手术不用麻醉药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3.4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弗兰克林、诺贝尔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
德育在语文学科中要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渗透的方法去进行。只有掌握自己所教育的对象的心理性格的特征,根据他们的心理结构、年龄等特点去进行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北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