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海南十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海南高职学生的体育态度呈现“一般”状态,处于服从和同化阶段居多,而体育教学、校园体育文化、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是决定学生体育态度生成与转化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男生稍比女生好,学习紧张、缺少体育场馆设施、缺少伙伴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干预措施
1.引言
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南10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了解新时期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剖析影响高职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原因,探索和挖掘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各种积极因素,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济职业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三亚旅游航空职业学院、海南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十所重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非体育教育专业)为调查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对我省10所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材料,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与分析。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616份,有效问卷603份,有效回收率97.8%。其中男生368名,占61.1%;女生235名,占38.9%。
2.2.2访谈法。根据研究内容,制定走访座谈调研提纲,走访省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学生,通过座谈、交流、观察、分析了解高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和他(她)们对学校体育的期盼,探索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深层原因。
2.2.3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省内各高校有关体育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记录,对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检索、分析和利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学生体育态度现状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现。体育态度的形成一般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经过调查,高职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是全面的、理性的。体育锻炼的动机也是积极的、明确的,说明学生的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态度只停留在服从或同化阶段。
3.1.1学生对体育和体育锻炼的认知调查。对体育的认知是形成体育态度的前提。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已从生物功能的原始层面向生物、社会、人文功能等相融合的综合的深层转化。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电视报纸媒体等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经验的主要途径。
3.1.2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体育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它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锻炼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体育动机既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年龄、性别、个性、体质等个体因素的制约。调查显示,在锻炼的人群中,增强体质、休闲娱乐、形体健美、掌握运动技能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动机,是学生对体育的基本需求,是學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主要原因,而职业需要等其他动机并不是学生的直接需要。这反映了学生以个人发展为核心的体育价值取向。
3.1.3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因素分析。学生的体育态度是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家庭、社会体育等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步形成的。从调查得知,体育教学、校园体育文化、老师和同学影响、媒体、社会、家庭等学生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体质、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等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良好的体育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老师和同学的榜样作用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性体育态度的主要因素。
3.2高职学生体育行为现状调查
学生的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为运动实践。通过对高职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经常锻炼的只占35.6%,偶尔参加的占46.3%,有18.1%的学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说明目前海南高职学生体育行为表现“一般”甚至“不积极”,同时也反映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有一定的偏差,男生稍比女生好。但从锻炼人群调查显示,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表现出很高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3.2.1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学生每周参加1—2次的居多,占40.0%,3次以上的占47.4%,将近60%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下,在锻炼人群中,离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性不是很高。
3.2.2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或活动内容调查。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呈现如下特点:男生以篮球、排球和足球等球类为主,女生以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和瑜伽为主。男生喜欢剧烈、对抗性强、集体性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对抗性不太强、身体接触少、运动量易控制的项目。大部分学生对田径、体操等项目表现不感兴趣;不少女生选择跑步作为锻炼主项,原因是体育场地器材缺乏,场地拥挤,部分场馆收费,而跑步可因地制宜,也是一种实际和无奈的选择;经过访谈,除以上项目外,学生最希望学校开设游泳、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轮滑等运动项目。表明新兴体育项目、休闲体育项目对学生颇具吸引力,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爱好呈现多元化趋势。
3.2.3影响高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学生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体育的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等自身条件的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调查显示,学习紧张、场地器材缺乏、没合适的同伴、没兴趣等是影响学生参加革命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说明有的学校或专业受“以就业为导向”的影响,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缺乏科学性,甚至肆意削减体育课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无暇体育锻炼。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存在严重不足或滞后,服务水平跟不上等问题。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只有35.6%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积极的体育态度,46.3%的学生体育态度表现一般,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体育态度还停留在服从与同化阶段,只有少数学生达到内化阶段。
4.1.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学习和掌握职业体育能力不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和目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体育态度的主要因素。
4.1.3体育行为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一般”或“消极”状况。每天坚持锻炼的学生不足30%,男生略多于女生。小群体活动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选项课和公共选修课,但能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锻炼的需要,新兴体育项目、休闲体育项目对学生颇具吸引力,学生对活动内容的选择、爱好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反映了新时期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4.1.4学习负担过重、场地器材缺乏、缺少同伴等是制约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4.2.1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学校应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和體育能力的关系,明确体育课程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4.2.2体育教学是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和转变的重要因素。继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要使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明确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在运动情感的支配下,向课外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或自主学练方面辐射,促进体育态度从服从到内化的转化,进而改善学生体育行为。
4.2.3学生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内化等方式实现体育态度从服从到内化。因此,在学生体育态度形成过程中,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甚至学校运动队的队员,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体育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体育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和强化。
4.2.4加快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短缺和海南的自然环境影响是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政府、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条件,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
4.2.5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在新时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主要特征是由社会本位价值向个人本位价值转变、由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而人文体育观又是当代社会的体育主导价值观。因此,在引导学生体育价值取向时,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岗位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8-31.
[2]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10,(3):51.
[3]梁军,常金栋.广东省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4).
[4]陈琦,杨文轩等.我国当代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海南高职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调查与干预措施研究(Hjsk2011—98)。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干预措施
1.引言
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南10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了解新时期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剖析影响高职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原因,探索和挖掘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各种积极因素,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济职业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三亚旅游航空职业学院、海南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十所重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非体育教育专业)为调查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对我省10所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材料,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与分析。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616份,有效问卷603份,有效回收率97.8%。其中男生368名,占61.1%;女生235名,占38.9%。
2.2.2访谈法。根据研究内容,制定走访座谈调研提纲,走访省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学生,通过座谈、交流、观察、分析了解高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和他(她)们对学校体育的期盼,探索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深层原因。
2.2.3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省内各高校有关体育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记录,对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检索、分析和利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学生体育态度现状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现。体育态度的形成一般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经过调查,高职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是全面的、理性的。体育锻炼的动机也是积极的、明确的,说明学生的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态度只停留在服从或同化阶段。
3.1.1学生对体育和体育锻炼的认知调查。对体育的认知是形成体育态度的前提。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已从生物功能的原始层面向生物、社会、人文功能等相融合的综合的深层转化。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电视报纸媒体等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经验的主要途径。
3.1.2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体育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它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锻炼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体育动机既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年龄、性别、个性、体质等个体因素的制约。调查显示,在锻炼的人群中,增强体质、休闲娱乐、形体健美、掌握运动技能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动机,是学生对体育的基本需求,是學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主要原因,而职业需要等其他动机并不是学生的直接需要。这反映了学生以个人发展为核心的体育价值取向。
3.1.3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因素分析。学生的体育态度是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家庭、社会体育等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步形成的。从调查得知,体育教学、校园体育文化、老师和同学影响、媒体、社会、家庭等学生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体质、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等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良好的体育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老师和同学的榜样作用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性体育态度的主要因素。
3.2高职学生体育行为现状调查
学生的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为运动实践。通过对高职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经常锻炼的只占35.6%,偶尔参加的占46.3%,有18.1%的学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说明目前海南高职学生体育行为表现“一般”甚至“不积极”,同时也反映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有一定的偏差,男生稍比女生好。但从锻炼人群调查显示,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表现出很高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3.2.1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学生每周参加1—2次的居多,占40.0%,3次以上的占47.4%,将近60%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下,在锻炼人群中,离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性不是很高。
3.2.2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或活动内容调查。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呈现如下特点:男生以篮球、排球和足球等球类为主,女生以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和瑜伽为主。男生喜欢剧烈、对抗性强、集体性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对抗性不太强、身体接触少、运动量易控制的项目。大部分学生对田径、体操等项目表现不感兴趣;不少女生选择跑步作为锻炼主项,原因是体育场地器材缺乏,场地拥挤,部分场馆收费,而跑步可因地制宜,也是一种实际和无奈的选择;经过访谈,除以上项目外,学生最希望学校开设游泳、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轮滑等运动项目。表明新兴体育项目、休闲体育项目对学生颇具吸引力,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爱好呈现多元化趋势。
3.2.3影响高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学生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体育的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等自身条件的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调查显示,学习紧张、场地器材缺乏、没合适的同伴、没兴趣等是影响学生参加革命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说明有的学校或专业受“以就业为导向”的影响,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缺乏科学性,甚至肆意削减体育课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无暇体育锻炼。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存在严重不足或滞后,服务水平跟不上等问题。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只有35.6%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积极的体育态度,46.3%的学生体育态度表现一般,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体育态度还停留在服从与同化阶段,只有少数学生达到内化阶段。
4.1.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学习和掌握职业体育能力不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和目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体育态度的主要因素。
4.1.3体育行为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一般”或“消极”状况。每天坚持锻炼的学生不足30%,男生略多于女生。小群体活动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选项课和公共选修课,但能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锻炼的需要,新兴体育项目、休闲体育项目对学生颇具吸引力,学生对活动内容的选择、爱好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反映了新时期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4.1.4学习负担过重、场地器材缺乏、缺少同伴等是制约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4.2.1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学校应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和體育能力的关系,明确体育课程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4.2.2体育教学是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和转变的重要因素。继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要使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明确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在运动情感的支配下,向课外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或自主学练方面辐射,促进体育态度从服从到内化的转化,进而改善学生体育行为。
4.2.3学生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内化等方式实现体育态度从服从到内化。因此,在学生体育态度形成过程中,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甚至学校运动队的队员,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体育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体育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和强化。
4.2.4加快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短缺和海南的自然环境影响是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政府、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条件,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
4.2.5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在新时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主要特征是由社会本位价值向个人本位价值转变、由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而人文体育观又是当代社会的体育主导价值观。因此,在引导学生体育价值取向时,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岗位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8-31.
[2]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10,(3):51.
[3]梁军,常金栋.广东省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4).
[4]陈琦,杨文轩等.我国当代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海南高职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调查与干预措施研究(Hjsk2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