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導入作为课堂的“首因效应”,其作用在中职课堂中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我校三位教师语数英三节中职文化课为例,对导入的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导入;有效性
导语,是教师讲课前的引子,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前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发出的第一条信息,以导入新课。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导入在中职课堂上尤为重要。因为中职生普遍厌学情绪明显,对文化课尤其不感兴趣,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低下,行为习惯差 ,上课铃响后不能马上进入上课状态,情绪迁移慢。如何保证45分钟的上课时间,是中职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通过有效导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是中职教师的第一关。导入作为课堂的“首因效应”,其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诸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绪、将其思维引入积极状态、为后续教学作有利铺垫等。这“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级教师于漪)。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谈到“为了使一堂课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学生,以便后来能成功组织学习新内容”,中职教师都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利用“首因效应”,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里更值得注意和反思的是课堂导入怎样才算有效,有效导入从何而来?
下面我试以我校三位教师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为例略作分析。
一节语文课的导入
笔者对《咬文嚼字》的导入。
师:同学们,下面我到门外做两个小动作,请大家仔细观察。请某某某、某某某两位同学(所请两位学生低着头,估计在玩手机,还没意识到已经上课)到黑板前做准备,先后写出相应的动词。两位学生听到老师点到名字站起来,老师重复了要求,学生走到黑板前。其余学生感到有点新奇,大部分抬头看老师。我走到门外,随即推门而入,甲生板书“推”字,众生皆抬头,似有所悟。
我让乙生关上门在门边等着,自己再一次走到门外,然后在门外敲门,乙生开门,我走进门。乙生板书“敲”字。众生不约而同连读“推敲”。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进出此门,“推门”和“敲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行为,那么二者有什么差别呢?请大家快速讨论一下,准备发言。学生议论纷纷。
生1:“推门”一般用手掌,用力大, ;“敲门”多用手指,用力小些。
生2:“推门”是门没关的时候、一推就开;“敲门”是门关紧时进行的。
生3:“推门”显得不礼貌,“敲门”比较有礼貌。
生4:“敲门”是等待室内人许可才进去,“推门”直接就进入。
师:大家分析非常到位。谁知道“推敲”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有同学拿出手机查询,说:比喻写文章咬文嚼字、反复琢磨。
师(黑板上书写“咬文嚼字”):对,我们说写作文要多加推敲,“推敲”一词从何而来?背后又有怎样的典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看看朱先生是怎样评价这个典故的。
本课的导入,教师以常见的“推门”“敲门”现身说法、即时表演,引导学生辨析两种行为的区别,引入正题,从而与文章贾岛为择定“推”“敲”而专心思考,路遇韩愈的情形形成对应,直指课文理解的核心。在这里教师围绕课文标题做文章,从学生熟悉的物象“门”入手,将其活化为教学资源,教学现场感强,所提问题平实而不乏思考价值,直切教学内容和课文主旨。其着力点并非仅仅驻足于引起注意、促发热情、调动参与,更侧重于以此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学习期待,使之在师生和悦的思维对话中转向对问题的研究,从而倾心于后继学习。
一节数学课的导入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师:你们谈过恋爱吗?你有心仪的对象吗?
生乖异地笑着说:没有。
然后师出示一段视频:在某大学数学系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女孩认识了男孩。男孩英俊、帅气,深深地触动了女孩的心。可女孩害羞,说不出口,最后她把自己的爱意写在信里寄给了男孩,男孩回了一封信。男孩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X+y-1=0
2x+2y-1=0
师:男孩的回信是什么意思呢?他同意与女孩交往吗?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位数学老师以中学生感兴趣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一个男孩和女孩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分简洁、精当。
一节英语课的导入
这是一节平时常规的英语课。我为了了解本班英语上课状态,事先也没有与英语老师说明我去听课。授课老师采用视频导入。在课前播放一段极具震撼力的伦敦奥运会的精彩片段,快速回顾了此届奥运会中国38块金牌的诞生过程,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运动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引出“sports”这一话题。
对于奥运会比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兴奋点就是课堂的脉搏,通过对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全身心学习的状态,从而让课堂真正能够“sports”起来。
这三节课的导入都充分发挥导语的“首因效应”,针对中职生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导语,首先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上课状态,调动学生思维,形成学习期待,为完成学习目标做了良好的开端,保证上课45分钟的学习时间取得第一步的胜利。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有效性:需要我们透视“文本”,因课制宜,充分把握学科个性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关照“生本”,不唱“独角戏”,眼中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认知基础、心理准备等尽量做出详尽周到的考虑;抓住“根本”,莫为导入而导入,莫为激趣而激趣,正确定向,引思布问,激起思维的火花与波澜,以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挖掘“资源”,在资源调用和引介上力求贴切、生动,同时要重视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要素,善于进行有效的即时发挥;降低“成本”,从实际出发,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损耗(特别是时间、资源手段等方面),做到简洁明快,朴实而活乏。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不失时机地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4.
[2].伍健辉.英语教学生活化初探[J]职业教育,2015.3.
作者简介:赵明阳,女,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东阳市技术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导入;有效性
导语,是教师讲课前的引子,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前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发出的第一条信息,以导入新课。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导入在中职课堂上尤为重要。因为中职生普遍厌学情绪明显,对文化课尤其不感兴趣,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低下,行为习惯差 ,上课铃响后不能马上进入上课状态,情绪迁移慢。如何保证45分钟的上课时间,是中职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通过有效导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是中职教师的第一关。导入作为课堂的“首因效应”,其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诸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绪、将其思维引入积极状态、为后续教学作有利铺垫等。这“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级教师于漪)。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谈到“为了使一堂课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学生,以便后来能成功组织学习新内容”,中职教师都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利用“首因效应”,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里更值得注意和反思的是课堂导入怎样才算有效,有效导入从何而来?
下面我试以我校三位教师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为例略作分析。
一节语文课的导入
笔者对《咬文嚼字》的导入。
师:同学们,下面我到门外做两个小动作,请大家仔细观察。请某某某、某某某两位同学(所请两位学生低着头,估计在玩手机,还没意识到已经上课)到黑板前做准备,先后写出相应的动词。两位学生听到老师点到名字站起来,老师重复了要求,学生走到黑板前。其余学生感到有点新奇,大部分抬头看老师。我走到门外,随即推门而入,甲生板书“推”字,众生皆抬头,似有所悟。
我让乙生关上门在门边等着,自己再一次走到门外,然后在门外敲门,乙生开门,我走进门。乙生板书“敲”字。众生不约而同连读“推敲”。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进出此门,“推门”和“敲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行为,那么二者有什么差别呢?请大家快速讨论一下,准备发言。学生议论纷纷。
生1:“推门”一般用手掌,用力大, ;“敲门”多用手指,用力小些。
生2:“推门”是门没关的时候、一推就开;“敲门”是门关紧时进行的。
生3:“推门”显得不礼貌,“敲门”比较有礼貌。
生4:“敲门”是等待室内人许可才进去,“推门”直接就进入。
师:大家分析非常到位。谁知道“推敲”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有同学拿出手机查询,说:比喻写文章咬文嚼字、反复琢磨。
师(黑板上书写“咬文嚼字”):对,我们说写作文要多加推敲,“推敲”一词从何而来?背后又有怎样的典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看看朱先生是怎样评价这个典故的。
本课的导入,教师以常见的“推门”“敲门”现身说法、即时表演,引导学生辨析两种行为的区别,引入正题,从而与文章贾岛为择定“推”“敲”而专心思考,路遇韩愈的情形形成对应,直指课文理解的核心。在这里教师围绕课文标题做文章,从学生熟悉的物象“门”入手,将其活化为教学资源,教学现场感强,所提问题平实而不乏思考价值,直切教学内容和课文主旨。其着力点并非仅仅驻足于引起注意、促发热情、调动参与,更侧重于以此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学习期待,使之在师生和悦的思维对话中转向对问题的研究,从而倾心于后继学习。
一节数学课的导入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师:你们谈过恋爱吗?你有心仪的对象吗?
生乖异地笑着说:没有。
然后师出示一段视频:在某大学数学系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女孩认识了男孩。男孩英俊、帅气,深深地触动了女孩的心。可女孩害羞,说不出口,最后她把自己的爱意写在信里寄给了男孩,男孩回了一封信。男孩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X+y-1=0
2x+2y-1=0
师:男孩的回信是什么意思呢?他同意与女孩交往吗?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位数学老师以中学生感兴趣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一个男孩和女孩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分简洁、精当。
一节英语课的导入
这是一节平时常规的英语课。我为了了解本班英语上课状态,事先也没有与英语老师说明我去听课。授课老师采用视频导入。在课前播放一段极具震撼力的伦敦奥运会的精彩片段,快速回顾了此届奥运会中国38块金牌的诞生过程,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运动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引出“sports”这一话题。
对于奥运会比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兴奋点就是课堂的脉搏,通过对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全身心学习的状态,从而让课堂真正能够“sports”起来。
这三节课的导入都充分发挥导语的“首因效应”,针对中职生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导语,首先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上课状态,调动学生思维,形成学习期待,为完成学习目标做了良好的开端,保证上课45分钟的学习时间取得第一步的胜利。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有效性:需要我们透视“文本”,因课制宜,充分把握学科个性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关照“生本”,不唱“独角戏”,眼中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认知基础、心理准备等尽量做出详尽周到的考虑;抓住“根本”,莫为导入而导入,莫为激趣而激趣,正确定向,引思布问,激起思维的火花与波澜,以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挖掘“资源”,在资源调用和引介上力求贴切、生动,同时要重视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要素,善于进行有效的即时发挥;降低“成本”,从实际出发,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损耗(特别是时间、资源手段等方面),做到简洁明快,朴实而活乏。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不失时机地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4.
[2].伍健辉.英语教学生活化初探[J]职业教育,2015.3.
作者简介:赵明阳,女,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东阳市技术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