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服务深化甬台融合发展

来源 :宁波通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p1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基础上,中央、浙江省、宁波市分别出台了“31条措施”“76条实施意见”“80条惠台措施”。2019年11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又联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26条措施”。对此,宁波市台办深刻认识到落实落细惠台措施对于服务中央对台工作大局、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实实在在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办实。在2019年浙江省惠台政策落实年活动开展过程中,宁波市台办以贯彻落实“31条措施”和“26条措施”为契机,结合宁波实际,积极推进“四个一”服务,即坚持一个服务理念、建立一个服务机制、紧扣一个服务原则、形成一个服务方法,使各项惠台政策得以有效落实,使台胞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坚持“两岸一家亲”服务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近年来,宁波市台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要求,从台湾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出发,持续拓展甬台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为台湾同胞广泛参与宁波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条件,率先在全省范围出台了宁波“80条惠台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温度”,而且有“力度”,涵盖台湾同胞来甬投资、甬台贸易、甬台社会文化交流合作、台湾同胞在宁波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台湾同胞在甬居住生活等多领域多方面,覆盖面广,台湾同胞受惠面大,成为贯彻落实中央“31条措施”的生动实践,给在甬投资兴业台胞台企带来了“真金白银”的获得感。贯彻落实惠台措施,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的具体体现,展现了大陆为台湾同胞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诚意和善意。
  宁波是两岸交流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台湾同胞投资创业的重要集聚区。宁波引进台胞投资规模大、时间长,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已累计引进台资企业2759家,总投资25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81.8亿美元。宁波每年接待台胞8万余人,在甬台商台胞约6000人,有11家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和45家台湾上市公司落户宁波。2018年,宁波对台湾地区进出口总额为485.4亿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5.9%。台湾地区是宁波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五大贸易伙伴,宁波口岸进口原产于台湾的ECFA项下货物总量已连续多年排名首位。
  作为台胞台企聚集度较高的对台工作重点地区,宁波坚持“两岸一家亲”的服务理念,努力实现更多更快更优的服务供给,通过落实各项惠台措施做大服务格局。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2019年两岸企业家峰会上所说,“只要有利于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用心用情用力”。
  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主导、台办牵头、部门协同的服务工作机制
  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直接指导宁波“80条惠台措施”的制定工作,要求在贯彻落实“31条措施”基础上,结合宁波实际,进一步出台有力度、有影响力的惠台举措。宁波“80条惠台措施”由宁波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发文,在措施发布当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惠台措施贯彻落实推进会,要求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2019年以来,郑栅洁就推进落实惠台措施作出的批示已达10余次,宁波市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两位副组长牵头召开惠台措施政策协调会3次,针对台胞反映问题逐一分析研究,及时解决难题。
  宁波市台办作为牵头部门,积极扛起责任,主动作为,面向台胞体现亲情真情,内部协调做到尽心尽力,借势借力,督促、推动各项惠台措施的落实。在2019年“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三服务”以及惠台政策落实年活动开展过程中,组织实施惠台措施落实情况专项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10场次,走访台企30余家,发放问卷26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7个方面20余条,列出台企台胞生产生活等方面问题清单,挖掘梳理多个惠台措施惠及台胞的经典案例。
  宁波市惠台措施贯彻落实协调机制由40个成员单位贯彻落实。各成员单位密切协同,在政策细化、督促检查、宣传推介、解决问题等方面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努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认认真真当好“答卷人”。
  紧扣同等待遇服务原则,尽最大努力满足台企台胞需求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宁波市台办在贯彻“31条措施”“26条措施”“76条实施意见”过程中,重在吃透理解“同等待遇”政策精神,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满足臺胞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宁波市台办集中精力把现有的政策资源用足用好、落实落细、一抓到底,真正转化为广大台胞的现实获得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当台企台胞在宁波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不属于现在的政策覆盖范围时,宁波市台办不是机械地从现有政策文本中找依据,而是从台胞实际需求考虑出发,按照同等待遇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凡是有利于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事,凡是有利于台资企业发展的事,都要创造条件、努力推动。
  在浙江省惠台政策落实年活动调研过程中,宁波市台办针对台胞反映的意见,积极与人社、公安、交通、卫健和铁路等部门沟通协商,不少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例如,台胞参与医保全覆盖问题、ETC业务办理问题、高铁出行自助进站问题、就医网上预约挂号问题等。此类问题的解决,使台企台胞充分享受到同等待遇给他们带来的高效便捷。   形成清单式管理、会诊式解决的服务工作方法
  为更有效解决台企台胞提出的各类困难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台湾事务主管部门,宁波市台办不是采取简单的“三不了之”(一推了之、一听了之、一说了之),而是上心用心、说到做到,实干担当、狠抓落实,牵头协调、督促推进各地各部门精准针对台企台胞的难点疑虑,提供关心方便,探索实施了清单式管理、会诊式破难的工作方法。
  对台胞反映的问题,宁波市台办逐一梳理分析,实施清单式管理,及时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着重抓住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理清事实情况。对于台胞反映的问题,当面听取当事人、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面意见,了解真实情况,做到摸清摸透事实。二是探究问题原因。通过调研,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比如工作环节存在的堵点、技术層面存在的障碍、制度方面存在的矛盾等。三是明确责任主体。碰到问题后,在第一时间与责任单位沟通反映。四是推动落实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限内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
  面对台企台胞提出的一些解决难度较大的“疑难杂症”以及部门职能交叉的事项,宁波市台办通过会诊式机制予以解决。由宁波市政府牵头召集相关责任部门,举行问题分析协调会,针对台胞反映的问题逐个进行会诊式研究分析。相关责任部门对照问题清单,说明问题成因和政策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相关区县(市)也积极推行会诊式机制解决难题。如针对某台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用地指标未落实、土地报批环节多、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海曙区专门成立专案小组,从年度用地指标中拿出专项指标,加快审批流程,设法协调解决项目配套停车场等问题。目前,这一项目已开放试运营,投资商专门致信市政府,赞赏宁波优质营商环境。
  会诊式机制解决了一批新问题、老难题,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务实,即以问题为导向,发挥“钉钉子”精神,发现问题盯住不放、深究到底;二是具体,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问题清单具体化、部门责任具体化、解决措施具体化;三是精细,即每个工作环节落实落细,措施切实可行。
  通过实施浙江省惠台政策落实年活动,宁波市台办解决了一批台企台胞关心的实际问题,台胞对宁波认可度大为提高。不少台胞表示,贯彻落实惠台措施在台资企业发展、台胞居住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大支持,对宁波的投资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宁波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大陆极力推荐城市”。在去年的浙台合作周宁波专场启动仪式中,宁波市台协会长黄圣朝提道:“惠台措施让更多台企台胞安心扎根宁波,把宁波当故乡。选择宁波,就是选择未来!”台胞在融入宁波的同时,也更多地回馈社会。2019年以来,宁波累计接收台企台胞捐赠近900万元,台商还在宁波对口帮扶地吉林延边出资96万元捐建了8个远程智慧教室。不少台胞积极参与城市公益志愿服务,将感情倾注在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
  “两岸一家亲”,服务无止境。下一步,宁波市台办将按照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和浙江省委、宁波市委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拓展深化惠台政策,进一步改进、优化工作方式,逐条研究“26条措施”,尽快出台操作性强、可落地的具体办法。同时,高度关注涉台纠纷,针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亩均论英雄”考核、小规模传统台企发展受要素约束等方面难题,进行再研究再破解,真正把工作做实做深,取得实效。
其他文献
2019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海曙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三服务”活动“保持常态、追求实效”的要求,努力树立“三化三度”服务品牌,打出一套服务外贸企业“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前11个月,该区实现出口573亿元,出口规模列全市第四、全省第七,全国占比达到36.84‰,同比增长7.9%,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全国1.2、0.7和3.4个百分点,为全市“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开好局起
期刊
加强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制造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产业治理能力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宁波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协同为导向,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等重点工程,积极探索新型工作
期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先后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正扬帆启航。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将有力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夯基垒台。  构建社会治理大指挥体系  健全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建立“市级抓统筹、区县负主责、基层强执行”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统一治理力量、整合调配资源、善用立法权限,全面
期刊
明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的交卷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高水平全
期刊
近年来,奉化区着眼抓农村带头人队伍促乡村振兴,全面抓实村党组织书记区委备案管理制度,探索对农村党组织书记实行“上压一级”统筹抓,在镇(街道)日常管理基础上,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由区里统筹把关、教育培训由区里统筹组织、履职管理由区里统筹监督、保障激励由区里统筹落实,确保了农村带头人选得优、用得好、稳得住。  “上压一级”统筹选才  强化选人责任,推动区委组织部门对村党组织书记的选配调整进行全面指
期刊
近年来,慈溪市始终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着力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2018年,慈溪市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提前完成省定“到2019年,经济发达县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100%”的“消薄”任务。2019年,慈溪市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再次助力慈溪村级集体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
期刊
2019年12月28日12时35分,随着春秋航空9C8825航班在新建的停机坪降落,157名旅客到达2号航站楼,宁波机场三期工程正式运营。宁波机场三期工程投运不仅将改写宁波“小空港”的历史,更将撬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助力宁波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宁波机场全货机航班网络的辐射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生鲜、水果以及跨境商品乘坐货运“专机”来到宁波。很多供应商选择从宁波机场口岸入境
期刊
思想政治理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整合力量协同推进。  近年来,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宁波市积极拓展高校思
期刊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2019年,宁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纵深助推清廉宁波建设,蹄疾步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忠诚履职、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勇立潮头,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严细深实地做好
期刊
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不仅要会讲、会干,也要会写。写作水平高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笔杆子”,“笔杆子”中的领军人物则被人们尊称为“一支笔”。曾经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同志,就是著名的“中共中央一支笔”。对领导干部而言,“笔杆子”体现的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而是一种政治思考力和综合领导力。提高“写”的能力,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  博学多识是前提。一个人写作能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