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制造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产业治理能力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宁波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协同为导向,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等重点工程,积极探索新型工作推进方式,努力提升产业链和工业基础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主要框架的治理制度,为制造业强国建设贡献了宁波实践、宁波经验。
2019年12月5日,宁波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发出了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动员令。下一步,宁波市经信局将全面贯彻全会部署,以新发展为指引,以提升产业治理能力为主抓手,以“四个坚持、四个机制”为重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提质扩量构建产业集群化建设机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是宁波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产业集群化建设机制,关键是要扭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环节,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优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的协同,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产城融合水平。
重点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推进绿色石化产业、汽车产业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以骨干企业、创新机构和重点平台为主体的产业组织生态,努力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做大电子信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积极培育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扎实、潜力较大的前沿产业,加快应用场景谋划建设。完善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赋值、赋能、赋智,加快推进绿色制造,走出“凤凰涅槃”的新路子。
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推动建立全市统一、全面统筹、全域共享的招商机制,推动招商项目到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集聚区布局。滚动实施工业投资“双百工程”和“增资扩产”专项行动,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后劲。推进新一轮三年技术大改造,启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推进“5G+AI+工业互联网+安全”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新应用和标识解析集成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品牌(营销)投入、电子商务投入、人力资本投入、精益管理投入等软性投入,加快管理能力提升。
优化提升产业平台。以构建“重点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创新产业社区”的梯度平台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长三角地区标志性战略大平台。高标准提升发展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等,打造支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基地。高规格推进建设汽车产业?杭州湾新区等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水平加快建设宁波软件园、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等特色园区,高质量整合提升小微企业园,打造一个主业突出、布局合理、协作高效的重点平台体系。
坚持厚植动能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是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关键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要目标,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创新引领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完善优势企业主导、创新主体协同、“揭榜挂帅”的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机制,建立以市场主体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模式,力争在我市具有一定优势、国家重点突破的领域(比如智能汽车、新材料等)组织实施一批项目攻关,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计划。要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载体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依托产业链自主自愿组建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和推广应用机制,推动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采购本地产自主创新优质产品,探索建立研发应用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增强工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化伺服电机、减速器、集成电路等10条产业链培育机制,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与零部件配套企业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打通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研发、设计、应用、示范推广等全流程,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加强军民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领域“民参军”“军转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打造产业优势品牌。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载体,持续创新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实施制造业品牌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浙江制造精品”品牌认证工作,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程度高、管理先进、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宁波制造”品牌企业,铸就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度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加大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品牌培育,争取在高端装备、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市场导向构建市场主体培育机制
企业是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推动产业治理体系现代化,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优势,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建立一批产业集群促进服务机构,构建完善企业梯队培育机制。
加快培育企业梯队。继续开展“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工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引导企业做强做大。实施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能够生产某些冠军设备和先进材料的中小企业,铸就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推动大企业从“制造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发展,增强产业链上下游节点控制力,通过协同制造、资源开放、需求对接等方式,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帶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格局。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探索组织变革,建立网络化协作机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积极性。推进组建产业集群促进中心,支持产业集群促进中心按照市场化运营机制,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库支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培训、交流合作、宣传推广等服务。增强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和激励奖惩机制。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造者的创新创业氛围,提振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建设多层次、跨部门的政商沟通云平台,建立企业家、第三方机构参与政策制定机制。深化精准服务企业工作,健全企业定制化服务机制,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难”“维权难”等问题。实施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提供信息咨询、市场拓展、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等服务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法治宁波建设,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坚持资源聚力构建要素供给提升机制
要素供给是宁波制造业实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构建要素供给提升机制,关键是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加强财政政策支持。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和细分行业、重点工程的个性化扶持政策,综合运用“滴灌式”和“普惠式”方式支持重点产业、企业、项目、平台、试点示范等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政府产业基金更好地投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
提升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融资精准匹配,引导金融资金投向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稳步提高。发展区块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对智能装备产业园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建设等实施单独授信政策。完善保险创新机制,加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和软件综合保险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土地资源精准配置。编制《宁波市工业集聚区规划》,建立工业用地红线控制机制,推进“退二优二”,在保障工业用地总量基础上,引导产业空间有序发展。精准排摸“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用地需求,分析存量土地适配性和可实际利用性问题,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制定产业用地指南,建立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确保土地供应与产业导向相匹配。
2019年12月5日,宁波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发出了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动员令。下一步,宁波市经信局将全面贯彻全会部署,以新发展为指引,以提升产业治理能力为主抓手,以“四个坚持、四个机制”为重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提质扩量构建产业集群化建设机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是宁波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产业集群化建设机制,关键是要扭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环节,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优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的协同,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产城融合水平。
重点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推进绿色石化产业、汽车产业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以骨干企业、创新机构和重点平台为主体的产业组织生态,努力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做大电子信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积极培育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扎实、潜力较大的前沿产业,加快应用场景谋划建设。完善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赋值、赋能、赋智,加快推进绿色制造,走出“凤凰涅槃”的新路子。
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推动建立全市统一、全面统筹、全域共享的招商机制,推动招商项目到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集聚区布局。滚动实施工业投资“双百工程”和“增资扩产”专项行动,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后劲。推进新一轮三年技术大改造,启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推进“5G+AI+工业互联网+安全”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新应用和标识解析集成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品牌(营销)投入、电子商务投入、人力资本投入、精益管理投入等软性投入,加快管理能力提升。
优化提升产业平台。以构建“重点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创新产业社区”的梯度平台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长三角地区标志性战略大平台。高标准提升发展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等,打造支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基地。高规格推进建设汽车产业?杭州湾新区等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水平加快建设宁波软件园、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等特色园区,高质量整合提升小微企业园,打造一个主业突出、布局合理、协作高效的重点平台体系。
坚持厚植动能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是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关键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要目标,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创新引领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完善优势企业主导、创新主体协同、“揭榜挂帅”的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机制,建立以市场主体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模式,力争在我市具有一定优势、国家重点突破的领域(比如智能汽车、新材料等)组织实施一批项目攻关,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计划。要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载体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依托产业链自主自愿组建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和推广应用机制,推动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采购本地产自主创新优质产品,探索建立研发应用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增强工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化伺服电机、减速器、集成电路等10条产业链培育机制,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与零部件配套企业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打通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研发、设计、应用、示范推广等全流程,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加强军民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领域“民参军”“军转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打造产业优势品牌。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载体,持续创新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实施制造业品牌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浙江制造精品”品牌认证工作,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程度高、管理先进、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宁波制造”品牌企业,铸就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度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加大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品牌培育,争取在高端装备、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市场导向构建市场主体培育机制
企业是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推动产业治理体系现代化,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优势,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建立一批产业集群促进服务机构,构建完善企业梯队培育机制。
加快培育企业梯队。继续开展“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工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引导企业做强做大。实施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能够生产某些冠军设备和先进材料的中小企业,铸就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推动大企业从“制造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发展,增强产业链上下游节点控制力,通过协同制造、资源开放、需求对接等方式,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帶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格局。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探索组织变革,建立网络化协作机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积极性。推进组建产业集群促进中心,支持产业集群促进中心按照市场化运营机制,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库支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培训、交流合作、宣传推广等服务。增强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和激励奖惩机制。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造者的创新创业氛围,提振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建设多层次、跨部门的政商沟通云平台,建立企业家、第三方机构参与政策制定机制。深化精准服务企业工作,健全企业定制化服务机制,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难”“维权难”等问题。实施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提供信息咨询、市场拓展、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等服务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法治宁波建设,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坚持资源聚力构建要素供给提升机制
要素供给是宁波制造业实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构建要素供给提升机制,关键是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加强财政政策支持。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和细分行业、重点工程的个性化扶持政策,综合运用“滴灌式”和“普惠式”方式支持重点产业、企业、项目、平台、试点示范等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政府产业基金更好地投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
提升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融资精准匹配,引导金融资金投向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稳步提高。发展区块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对智能装备产业园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建设等实施单独授信政策。完善保险创新机制,加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和软件综合保险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土地资源精准配置。编制《宁波市工业集聚区规划》,建立工业用地红线控制机制,推进“退二优二”,在保障工业用地总量基础上,引导产业空间有序发展。精准排摸“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用地需求,分析存量土地适配性和可实际利用性问题,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制定产业用地指南,建立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确保土地供应与产业导向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