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已经几年了,在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思想品德课课程教学尤为如此。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教学。
1.布控情景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采用对比现状,对比起点,对比发展历史,对比出两种制度对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样学生比较信服,觉得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再加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那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4.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5.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入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6.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学心要有恒心》一课,举出本班某个同学在学习上有恒心、有毅力,学习成绩又很好,再举出本班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够好的同学,就是否有恒心和毅力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转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不断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教学。
1.布控情景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采用对比现状,对比起点,对比发展历史,对比出两种制度对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样学生比较信服,觉得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再加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那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4.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5.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入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6.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学心要有恒心》一课,举出本班某个同学在学习上有恒心、有毅力,学习成绩又很好,再举出本班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够好的同学,就是否有恒心和毅力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转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不断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