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这节 “阅读与思考”课,通过设计一系列层次性、探究性的问题,以阅读为抓手,以阅读方法为指导,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程序化,程序具体化,层层推进,让知识和方法与学生的思维交互性来,引导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阅读与思考;数学阅读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伴着重庆市2019年中考复习会的召开,重庆中考的试题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与之背道而驰的是,如今很多的数学课堂仍然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少,加之很多教师不重视“阅读与思考”,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结合以上方面,我将以“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的教学设计为例,浅析在“阅读与思考”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简述: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众所周知,因式分解是与整式乘法方向相反的变形,以整式乘法的知识为基础而对因式分解教学,这样会省时省力。于是我选择了由旧知导入,立足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由旧知引入
p(a+b+c) pa+pb+pc
(x+a)(x-a) x2-a2
(a+b)2 a2+2ab+b2
(a-b)2 a2-2ab+b2
而这一类型:(x+p)(x+q)=x2+(p+q)x+pq,利用這种关系也可得
x2+(p+q)x+pq=(x+p)(x+q)
事实上,我们遇到的需要因式分解的整式都是形如x2+mx+n型而并非x2+(p+q)x+pq,于是怎样确定p,q,才可将形如x2+mx+n写成 (x+p)(x+q)的形式,便成了这节课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提出了问题。
作为阅读与思考,可我们不能偏离数学主线,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示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通过遍阅读教材,让学生初步感知十字相乘法的四个数据的位置摆布。
针对阅读,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阅读方法指导,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1.这个阅读与思考给我们提供的方法叫什么?
2.这个方法用了一个很直观的图形,请你画出它的位置摆布。
3.请你在教材中将描述分解的具体方法勾画出来。
4.请你在草稿本上复制典范的分解过程,并将你有困惑的步骤勾画出来。
数学的阅读要求大阅读脑建立灵活的转化机制,通过阅读,学生初步建立了十字相乘法的形式的位置摆布,如下图:
只有初步建立了十字相乘法的形式的位置摆布,才会积极助推下面的认知过程,接着询问,那怎样确定这4个位置上的数或式子,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教材上勾画方法,先分解二次项系数,分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数项,分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然后交叉相乘,求代数和使之等于一次项的系数,对于此方法,我们进行层层剖析,并在具体式子中加以巩固。
活动一,典型例题:将式子x2+3x+2分解因式
先分解二次项系数1,1=1×1写在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数项2,2=1×2求代数和使之等于一次项系数,
1×2+1×1=3 接着得出:x2+3x+2=(x+1)(x+2)
教师在此强调写法
活动二,利用上述方法,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y2-7y+12
设计意图:当常数项可以进行多组数字相乘时,应作出选择,上述的
12=1×12=2×6=3×4=(-1)×(-12)=(-2)×(-6)=(-3)×(-4)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将可以画的十字架都画出来,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产生困惑,基于困惑的内容再消化上述内容,从而实现逐层的消化和分解,达到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体会研究问题中“去杂”思想,进而加深对方法的应用。
最后,我们还要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总结学习思想方法以及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接受一个新知识,学习一种新方法,需要循序渐进的掌握运用,我们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入手,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提出问题或明确学习任务,通过自主阅读教材,通过一些有效的问题做铺垫,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学生要主动的构建知识,这个由内向外生长的过程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作为教师,要用好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以“阅读与思考”为载体,放手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带疑阅读,教师只需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便好。这样逐步完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课程教材研究所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121
[2]李海东,景敏,黄邦杰,等.中国数学教育.
关键词: 阅读与思考;数学阅读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伴着重庆市2019年中考复习会的召开,重庆中考的试题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与之背道而驰的是,如今很多的数学课堂仍然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少,加之很多教师不重视“阅读与思考”,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结合以上方面,我将以“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的教学设计为例,浅析在“阅读与思考”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简述: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众所周知,因式分解是与整式乘法方向相反的变形,以整式乘法的知识为基础而对因式分解教学,这样会省时省力。于是我选择了由旧知导入,立足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由旧知引入
p(a+b+c) pa+pb+pc
(x+a)(x-a) x2-a2
(a+b)2 a2+2ab+b2
(a-b)2 a2-2ab+b2
而这一类型:(x+p)(x+q)=x2+(p+q)x+pq,利用這种关系也可得
x2+(p+q)x+pq=(x+p)(x+q)
事实上,我们遇到的需要因式分解的整式都是形如x2+mx+n型而并非x2+(p+q)x+pq,于是怎样确定p,q,才可将形如x2+mx+n写成 (x+p)(x+q)的形式,便成了这节课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提出了问题。
作为阅读与思考,可我们不能偏离数学主线,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示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通过遍阅读教材,让学生初步感知十字相乘法的四个数据的位置摆布。
针对阅读,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阅读方法指导,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1.这个阅读与思考给我们提供的方法叫什么?
2.这个方法用了一个很直观的图形,请你画出它的位置摆布。
3.请你在教材中将描述分解的具体方法勾画出来。
4.请你在草稿本上复制典范的分解过程,并将你有困惑的步骤勾画出来。
数学的阅读要求大阅读脑建立灵活的转化机制,通过阅读,学生初步建立了十字相乘法的形式的位置摆布,如下图:
只有初步建立了十字相乘法的形式的位置摆布,才会积极助推下面的认知过程,接着询问,那怎样确定这4个位置上的数或式子,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教材上勾画方法,先分解二次项系数,分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数项,分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然后交叉相乘,求代数和使之等于一次项的系数,对于此方法,我们进行层层剖析,并在具体式子中加以巩固。
活动一,典型例题:将式子x2+3x+2分解因式
先分解二次项系数1,1=1×1写在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数项2,2=1×2求代数和使之等于一次项系数,
1×2+1×1=3 接着得出:x2+3x+2=(x+1)(x+2)
教师在此强调写法
活动二,利用上述方法,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y2-7y+12
设计意图:当常数项可以进行多组数字相乘时,应作出选择,上述的
12=1×12=2×6=3×4=(-1)×(-12)=(-2)×(-6)=(-3)×(-4)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将可以画的十字架都画出来,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产生困惑,基于困惑的内容再消化上述内容,从而实现逐层的消化和分解,达到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体会研究问题中“去杂”思想,进而加深对方法的应用。
最后,我们还要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总结学习思想方法以及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接受一个新知识,学习一种新方法,需要循序渐进的掌握运用,我们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入手,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提出问题或明确学习任务,通过自主阅读教材,通过一些有效的问题做铺垫,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学生要主动的构建知识,这个由内向外生长的过程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作为教师,要用好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以“阅读与思考”为载体,放手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带疑阅读,教师只需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便好。这样逐步完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课程教材研究所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121
[2]李海东,景敏,黄邦杰,等.中国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