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模式,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把握“四个度”及时地交流归纳,使概念形成提升到一定高度,使探究活动更深入,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自信,并形成正确的探究方法。
关键词:探究 重要性 培养探究能力 有效探究
一、探究的重要性
1.探究是滿足小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小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因此,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不应嫌厌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小学生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4.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5.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他们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二、 进行有效探究
为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度”:
1.材料准备解难度。材料是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垫脚石”。教学中,适时出示和运用材料,能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摩擦起电》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学生自带的塑料铅笔、有机玻璃尺、梳子、气球、玻璃、丝绸、毛线、泡沫塑料、碎纸屑等;另一组是教师准备的材料,如有机玻璃板、毛皮、玻璃棒、试电笔等。学生通过第一组实验材料可以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疑问:“为什么物体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呢?”这时再引导学生运用第二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些的材料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去探究、发现,才会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问题情境创热度。“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真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矛盾点和结合点,从问题切入,提供一个合适的问题坡度,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讲效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均衡、组员自愿与调整相结合”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人数以前后桌4人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内角色要互相转换,增进生生互动。准确把握合作契机、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教学知识,有利于小组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4.交流归纳提高度。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科学过程的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重要依据。归纳、概括能让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新的概念。这样学生得出的知识是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后总结的知识,是他们理解的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知识。
总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科学探究,真真切切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张红霞 主编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探究 重要性 培养探究能力 有效探究
一、探究的重要性
1.探究是滿足小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小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因此,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不应嫌厌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小学生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4.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5.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他们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二、 进行有效探究
为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度”:
1.材料准备解难度。材料是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垫脚石”。教学中,适时出示和运用材料,能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摩擦起电》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学生自带的塑料铅笔、有机玻璃尺、梳子、气球、玻璃、丝绸、毛线、泡沫塑料、碎纸屑等;另一组是教师准备的材料,如有机玻璃板、毛皮、玻璃棒、试电笔等。学生通过第一组实验材料可以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疑问:“为什么物体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呢?”这时再引导学生运用第二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些的材料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去探究、发现,才会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问题情境创热度。“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真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矛盾点和结合点,从问题切入,提供一个合适的问题坡度,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讲效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均衡、组员自愿与调整相结合”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人数以前后桌4人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内角色要互相转换,增进生生互动。准确把握合作契机、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教学知识,有利于小组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4.交流归纳提高度。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科学过程的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重要依据。归纳、概括能让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新的概念。这样学生得出的知识是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后总结的知识,是他们理解的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知识。
总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科学探究,真真切切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张红霞 主编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