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e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模式,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把握“四个度”及时地交流归纳,使概念形成提升到一定高度,使探究活动更深入,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自信,并形成正确的探究方法。
  关键词:探究 重要性 培养探究能力 有效探究
  一、探究的重要性
  1.探究是滿足小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小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因此,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不应嫌厌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小学生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4.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5.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他们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二、 进行有效探究
  为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度”:
  1.材料准备解难度。材料是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垫脚石”。教学中,适时出示和运用材料,能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摩擦起电》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学生自带的塑料铅笔、有机玻璃尺、梳子、气球、玻璃、丝绸、毛线、泡沫塑料、碎纸屑等;另一组是教师准备的材料,如有机玻璃板、毛皮、玻璃棒、试电笔等。学生通过第一组实验材料可以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疑问:“为什么物体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呢?”这时再引导学生运用第二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些的材料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去探究、发现,才会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问题情境创热度。“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真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矛盾点和结合点,从问题切入,提供一个合适的问题坡度,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讲效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均衡、组员自愿与调整相结合”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人数以前后桌4人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内角色要互相转换,增进生生互动。准确把握合作契机、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教学知识,有利于小组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4.交流归纳提高度。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科学过程的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重要依据。归纳、概括能让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新的概念。这样学生得出的知识是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后总结的知识,是他们理解的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知识。
  总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科学探究,真真切切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张红霞 主编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实现学生要教学中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在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把这些崭
期刊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具有较强的推理性和逻辑性。随着生物学领域的日益开拓,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正日益增强。  曲线图是一种用曲线表示数据的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在目前的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坐标曲线来表述生物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正以其直观、清晰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学习、应用和训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就此问题的解答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點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改变学生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快乐校园建设的主阵地,而快乐教学是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于乐之中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乐学”,在乐学中获取自主学习动机;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变为构建快乐的基石。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创设、内容、练习、说、动、评价六个方面来突显快乐、激发兴趣。  关键词:情境 兴趣 乐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快乐教学是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于乐之中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数学学科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结合数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那么怎样
期刊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化学课程”。这些全新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中得以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构建一个新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这就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课改的目标之一。自2010年以来,我校力举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实践中我用“三选四化五励”的办法,对小组长进行了培养,指导小组展开良性的竞争,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
期刊
现代教育家指出:“人的一生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是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学校教育又是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  教育的变化从课本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再到课外活动的多姿多彩,每一方面都透露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气息。  一、课本变化及课程理念的变化  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沿用了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在学科
期刊
新课改后很多人都在关注课堂改革,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让课堂提高质量。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多的知识,这就是我要说的“有效教学”。  裴娣娜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初中美术“有效教学”应是遵循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他们会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  关键词:作业设计 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