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心灵,个性化阅读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yongji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點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求同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个性化阅读课型,引导学生真正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提高阅读效率呢?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部的兴趣。”因此,导入激趣,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期待,是老师首先要做到的一个环节。笔者主要采用了设置问题、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对对联、播放音乐或电影片段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制造悬念,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阅读方向和思考方向,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先播放了一段中国的豫剧《花木兰》的演唱录音,然后设置问题:美国迪斯尼公司也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致于风靡世界呢?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都兴趣盎然,认真地读起课文来。
  二、尊重文本,实现认知求同
  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是以个性化解读为前提,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做到尊重文本,做文本真正的知音。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学生因个性、经历、性格、认知水平的差异难免对文本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有的解读是粗糙、偏狭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有的学生把《背影》中父亲的爬过铁道理解成违反交通规则,把《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看成迂腐愚昧,都是一种违背了作者原意的解读,没有真正地读懂文本,是对文本的戕害、对作者创作的歪曲。最近,笔者听过一堂市级获奖的竞赛课,有一个老师教学《故乡》一课时,鼓励学生就其主旨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有一个学生说,“《故乡》这篇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我’对眼前故乡的失望和对过去故乡的依恋。”这个解读的结果确乎有了些许游离教材和教参的新意,事实上,这个主题的归纳是很浅层也是难以立足的,即使他多少还是扣住了小说文本字面。施教者居然对这种归纳给予了高度赞赏,而后的“权威”评点中,也居然把它当做了整堂课的“闪光点”之一,认为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其实大谬!尽管无限衍义的解读观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里还仅是苗头和萌芽一类的东西,但我们应正视它的危害,将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下。因此,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决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三、融入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融入文本,把握细节,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读作品的过程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读者和作者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但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阅读习惯不一样,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越是优秀的篇章其内涵越是多元的,越应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思考。比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悲剧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主要是因为孔乙己好吃懒做酿成了他的悲剧,有的认为是社会的冷漠所导致,也有的认为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只要符合作者在作品里所隐含的观点,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紧扣语言本身反复地品味琢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比较、质疑、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给学生要善于抓住细节,发现隐含的信息,去思考、分析、比较、归纳,以求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信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个性也会逐渐得到滋养并丰富起来。
  四、拓展延伸,实现个性飞扬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学好语文的方法不是去参加补习班,也不是做练习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文只是个例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在课内,而应该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越是经典的名著越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理解的丰富空间,学生可依据自己的需要获得不同的收获。老师应该充当组织者和引领者,在不同阶段结合不同的名著设置不同的专题,比如诗词专题、神话专题等,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针对时下热衷把名著纷纷搬上屏幕的现象设置一些专题。或者每周留出一节课让学生向大家推荐他在名著阅读中的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讨论等。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阅读都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学生,怎样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呵护他们在阅读中表现得异彩纷呈的个性,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恰当的评价,激励他们探索求知的热情,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修养,让每个学生绽放出自己独特的美,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最终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电磁感应的问题涉及力的运动、动量和能量、电路和安培力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很强。而这些关系都是通过电荷的运动(电流)来联系的,通过分析、计算电磁感应现象中运动电荷的电量,有利于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常常遇到计算流过导体电量的问题, 我们很多学生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时分析不够透彻而费时费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求电量的两条思路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思路一:当闭
期刊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琅琅上口的古诗想必每一个刚刚上学的小学生都会朗读,是宋代邵康节所作的《山村》。诗的意思是: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信步走去,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九朵,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诗中的意境充满了童趣,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的赞
期刊
摘 要: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成为每个家庭的重点,每个家长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语文是一个重要的科目。这是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比较落后,课堂上老师只是一味地进行传授,而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不是主动地进行语文的学习,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对提
期刊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资料统计表明,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之一,首先是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老师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期刊
小学生每次上作文课,多数同学都会唉声叹气,感觉无从下手。即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文,也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多数文不达意,或者中心不够突出。究其原因,是小学生作文素材不够丰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呢?如何搞好作文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从作文素材的积累入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解决作文“没得写”的难题,就
期刊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目前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大多在学完某一化学原理后,课本上给出较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化学原理和检验某种假设、推理是否符合实际是极为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能力也大有好
期刊
我们知道,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提升,进行深度的思考,形成教师内化了的知识;需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认真地加以研究;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信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上数学课,从而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重认知轻情感、重教
期刊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能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又能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明确的要求,并附有推荐篇目。可见,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诵读  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目标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可是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实现学生要教学中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在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把这些崭
期刊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具有较强的推理性和逻辑性。随着生物学领域的日益开拓,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正日益增强。  曲线图是一种用曲线表示数据的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在目前的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坐标曲线来表述生物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正以其直观、清晰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学习、应用和训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就此问题的解答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