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培养“当班人”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主体的社会性、教育功能的多元性、办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发展的快速性与持续性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深刻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可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成人教育质量,而且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化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学员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成教学员的基本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要提高计算机上机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计算机课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各高校计算机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成教生计算机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成人教育生源十分复杂,有高中应届生、高中往届生、高中肄业生及社会青年。一部分学员计算机基础好,起点很高,但也有部分学员基础差、起点底,造成他们在学习和实践操作水平上极大的差异性。面对这样一群层次跨度比较大的群体,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采用同一个标准和同一个进度。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下”,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一问题也是很多学校的共性问题。
(二)授课模式一刀切
传统的授课模式要求每个学员都按部就班完成书本上的实验内容或教师布置的实验内容,给每个学生制定一样的“进度表”。这样做看似“有章可循”,实际却不利于学员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进度。由于学员层次上的差异,加之不少学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因此时常出现实验时上网聊天、玩游戏现象,而另一些基础好的学员因为实验内容太过简单,无挑战性而觉得课程索然无味,这些现象都使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目标难以达到。
(三)考核方式混乱
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题,学员根据题目上机做题,通过U盘或者网络回收。每个环节都是人工操作、人工干预,学员有空子钻(比如回收答案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趁乱作弊),导致分数不能真实地反应学员的学习水平,教师阅卷难度也大。
二、对现存问题的解决之道(一)实施层次化、模块化教学
建立一个更“人性化”的学习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压力,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表”。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教计算机教学为例,授课内容基本包括以下几大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Office软件使用模块、网络与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每个模块安排两次集中学习。考虑到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针对每个模块提供两次考核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第一次考核过关的可以加成一定的系数(如1.1),取两次考核高分记入课程成绩。这样的设计有如下一些好处:一是给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结束必修部分的学习,这样他们可以省出时间深入学习其它内容;二是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次机会,不“一棍子打死”,让他们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三是给所有人一个“激励”,因为第一次考核成绩有1.1的系数,每个学生都会努力争取在第一次考出好成绩,客观上促进了超前学习。
(二)完善题库建设,实现“智能化”阅卷
针对目前考核方式混乱这一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试题库,全面实现“机考”,即考试采用一套基于网络的“考试系统”,教师从题库中抽题,学生随机抽卷(每人不同),提交试卷后系统自动阅卷。如此成绩更加客观、公正,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对更好地开展成教生计算机实验课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好“优等生”的深入学习,稳定教学秩序。由于教改的激励,一部分基础好的学员提前通过课程考核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学员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新思想、新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老师探讨解决。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书育人,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因人施教,对于有专长、有新思想、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能够给予启发、引导,加强定向培养,使学生更讲一步。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甚至可以提供一些科研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吸收他们参加教师的教学课件建设,使他们的所学可以“有所用”,并且“有所升华”。
(二)加强机考系统建设。机考系统是整个教改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教改的支撐环境,它的良好运行是教改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加强机考所依托的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对机考所使用的题库要花大力气进行建设,使考核的内容更科学,更有效度、区分度,更能正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针对成人教育的计算机基础实验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是考核手段的改革都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各高校只有立足自己的现实条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加强协作,建立共享机制,才能使计算机基础实验的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田 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与心得[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3]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莫 雷. 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学员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成教学员的基本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要提高计算机上机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计算机课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各高校计算机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成教生计算机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成人教育生源十分复杂,有高中应届生、高中往届生、高中肄业生及社会青年。一部分学员计算机基础好,起点很高,但也有部分学员基础差、起点底,造成他们在学习和实践操作水平上极大的差异性。面对这样一群层次跨度比较大的群体,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采用同一个标准和同一个进度。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下”,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一问题也是很多学校的共性问题。
(二)授课模式一刀切
传统的授课模式要求每个学员都按部就班完成书本上的实验内容或教师布置的实验内容,给每个学生制定一样的“进度表”。这样做看似“有章可循”,实际却不利于学员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进度。由于学员层次上的差异,加之不少学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因此时常出现实验时上网聊天、玩游戏现象,而另一些基础好的学员因为实验内容太过简单,无挑战性而觉得课程索然无味,这些现象都使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目标难以达到。
(三)考核方式混乱
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题,学员根据题目上机做题,通过U盘或者网络回收。每个环节都是人工操作、人工干预,学员有空子钻(比如回收答案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趁乱作弊),导致分数不能真实地反应学员的学习水平,教师阅卷难度也大。
二、对现存问题的解决之道(一)实施层次化、模块化教学
建立一个更“人性化”的学习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压力,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表”。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教计算机教学为例,授课内容基本包括以下几大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Office软件使用模块、网络与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每个模块安排两次集中学习。考虑到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针对每个模块提供两次考核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第一次考核过关的可以加成一定的系数(如1.1),取两次考核高分记入课程成绩。这样的设计有如下一些好处:一是给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结束必修部分的学习,这样他们可以省出时间深入学习其它内容;二是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次机会,不“一棍子打死”,让他们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三是给所有人一个“激励”,因为第一次考核成绩有1.1的系数,每个学生都会努力争取在第一次考出好成绩,客观上促进了超前学习。
(二)完善题库建设,实现“智能化”阅卷
针对目前考核方式混乱这一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试题库,全面实现“机考”,即考试采用一套基于网络的“考试系统”,教师从题库中抽题,学生随机抽卷(每人不同),提交试卷后系统自动阅卷。如此成绩更加客观、公正,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对更好地开展成教生计算机实验课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好“优等生”的深入学习,稳定教学秩序。由于教改的激励,一部分基础好的学员提前通过课程考核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学员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新思想、新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老师探讨解决。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书育人,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因人施教,对于有专长、有新思想、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能够给予启发、引导,加强定向培养,使学生更讲一步。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甚至可以提供一些科研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吸收他们参加教师的教学课件建设,使他们的所学可以“有所用”,并且“有所升华”。
(二)加强机考系统建设。机考系统是整个教改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教改的支撐环境,它的良好运行是教改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加强机考所依托的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对机考所使用的题库要花大力气进行建设,使考核的内容更科学,更有效度、区分度,更能正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针对成人教育的计算机基础实验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是考核手段的改革都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各高校只有立足自己的现实条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加强协作,建立共享机制,才能使计算机基础实验的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田 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与心得[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3]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莫 雷. 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