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偏见,平视世界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人与人的平等,是和谐幸福的环境;平视,是自信、自尊、自爱式的独立,是不谄媚、不依附、不居高临下、不颐指气使的定力。
  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陈一 李小倩 周珊
  很多人都发现,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比以往更加鲜亮、生动而充满个性。这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们目光温和、澄澈,眼神中带着坚毅、自信。而他们在赛场上的竞技姿态和比赛之余的个性表达,也是如此多元,如此吸引人眼球。他们,其实是中国新一代青年的代表。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无论是赛场上的选手、还是屏幕前观赛的年轻人,各行各业的中国青年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方式和话语体系,坚定而自信地平视世界。
  国力强盛、生逢盛世,是今日中国青年平视世界的底气所在。在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打破亚洲纪录的动人时刻,让不少人联想到“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32年的奥运之旅。当时,中国积贫积弱,除了同行教练外,刘长春再无帮助,从饮食起居到装备训练,都要自己解决。最终,多日颠簸、没有时间恢复体力的刘长春成绩仅为小组最后一名,遗憾告别了奥运会。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今天的中国人,早已没有了彼时的落寞和窘迫。中国人不仅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在多个高科技领域也从“跟跑”转为“领跑”。此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社会治理的中国样板等,都让人切切实实看到了中国力量。在中华民族的涅槃巨变中,青年一代也从“开眼看世界”的意识觉醒,一步步砥砺前行,发展为如今自信从容地“平视世界”。
  不仅在体育、文艺领域“平视世界”,面对“新疆棉被污名化”“新冠病毒溯源阴谋论”等大是大非的问题,青年一代不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不做躲在“马甲”背后的匿名泄愤者。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理性发声,凝聚力量,用微时评、微漫画、Vlog等形式呈现事实,戳破谎言,揭露真相。
  西方哲人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中国古话讲“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其中蕴含的道理有相通之处。今日之中国,正以坚毅的步伐砥砺前行;今日中国之青年,正以“平视”为姿,与世界比肩,面向未来。
  平视的背后
  □一格
  中国青年的平视,绝不仅仅是因为国家复兴而产生的与长期领先的西方社会的实力的平等。它更体现为面对相对落后国家与社会时,在国与国交往上的平等与尊重。仁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在中国的文化里,天下大同是一种信念,中国人不搞国强必霸的丛林逻辑。我们的强大,让我们不必在乎那些叫嚷着实力外交的国家的讹诈;我们的文明,让我们从心里厌恶那一套将自己价值观强加于人的新殖民主义。平视绝不仅仅是一种不接受威胁、不接受霸凌的实力,更是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文明秩序。中国青年对世界的平视,反映在一带一路上,是中国与其他友好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反映在诸如气候问题等全球议题上,是中国社会的责任担当,这是五千年文脉不断带给我们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最重要的是,今天中国青年的平视,不仅仅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而且面对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在历史的关口,不迷茫、不彷徨,仅仅靠物质上的强大是不够的,美国在最富裕的时代,恰恰催生了“垮掉的一代”。面对历史的这份定力,离不开初心,更离不开信念。年轻一代在历史转折点的平视背后,是对中国梦的信念,是牢记使命的担当。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到了平视的一代手里,在伟大复兴的时代,中国的年轻人会给人类留下怎样的印记,真的让人期待。(荐稿:雪瑩/编辑:于智博)
  更多“平视”主题写作指导,请扫描右侧二维码。
其他文献
热爱你,我的祖国。  因为热爱,所以我要对您唱出心中的歌。  小时候,妈妈就对我讲,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鸡冠一抖,撒下无数的玛瑙,那是黑龙江殷红的高粱;尾巴一摇,抖下无数的珍珠,那是吐鲁番甘甜的葡萄。祖国,你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风景秀美的三山五岳,你有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更有精卫一样勤劳、夸父一样勇敢的亿万优秀儿女。我就是您亿万子孙中的一分子啊,我对你的爱与生俱来,这爱,就流淌
期刊
【范文引路】  那声声的吆喝,仿佛来自天籁,竟使我常自梦里听闻。  从幼时起,散布于乡间的吆喝就声声不绝于耳,那吆喝或甜美、或粗犷,或悠长、或短促,或刚强、或柔和,有时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又“唱得红梅字字香”,竟不逊于通俗的、美声的以及民族的那些乐曲。  常听到的吆喝是收废品,多为拉架子车的小老头,和骑二八型加重自行車挂两个背篼的中年人。老头中气尚足,拉架子车在村里的土路上一步一挪,吆喝着:
期刊
他站在露天的屋顶上,披着满身星光,微笑着扯下一池云彩。他说:“我去过很多地方。”  一巷的繁花桂香挽不住群童欢快的步伐,一串的笑声挤进了通向屋顶的那扇小门,溅起了夜夜的月色皎洁。  他已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排排小板凳,面对着一张张欣喜的面庞,微笑着说:“我去过很多地方。”接着,他一把扯过天边的虚幻。  屋顶上有大海,不再是黑夜,碧蓝的海水盈盈,裹着我们。我抓紧好友的手,心间敲着银铃。“看,是鲸!”蓝
期刊
闲来无事,我从书柜中翻出一本纸页泛黄的书来,嗅着书页散发出的气味,心中默念道;“好久不见,我的老友。”  不能再普通的《唐诗三百首》,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本,心底却沉淀着它留给我的种种趣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这本书给予我的第一首诗。正值春来,房内拉紧窗帘,白亮的灯光打在书面上,和煦的春风钻过窗缝,游过耳旁。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着这首诗,她念一句,我念一句。小时候压根不识多少字,只
期刊
鹅湖山村,稻香醉人。  竹杖芒鞋,一袭白衣,弃官归隐的守素先生独自走到村中。一条窄小的田埂上,两边满是将熟的稻子,捧出茸茸的稻花,仰面对着天空摇头晃脑。一阵风过,饱满的稻花摇摇晃晃,如玉山之将倾。有些摇得厉害些,头又重些,便索性横卧在田埂上。守素先生深一脚浅一脚地从稻田中钻出来,抬头忽见那鹅湖山款款地静立在那里,似乎对着自己笑呢。  满袖稻香,游赏的兴意正浓,前面是几簇村落,柴扉虚掩,满地婆娑树影
期刊
估衣街的石板上踏过我童年的足迹,祖母的后花园里生长着我儿时的记忆……  万绿丛中寻乐  三五岁的小女孩总不愿被繁琐所打扰,闲暇之际,我最爱悄悄地潛入石板街,溜进祖母的花园里寻找自然的痕迹。  祖母的花园里生长着的花草并不名贵,但搭配有序,清新雅致。那时的我尤其喜欢拨开错落有致的绿叶,仔细寻找那些颜色鲜艳得可以挤下水来的花瓣,然后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带回去夹在书页里。祖母那时坐在藤椅上,半眯着眼睛看着
期刊
窗外,日色渐沉。在书本里挣扎无数个回合后,我疲惫地靠着椅子休憩。不经意间,我瞥见墙上挂着的那把老木秤,眼前又浮现出太公清癯的身影——在秤砣与秤盘的“锱铢必较”中走过了一生的老人。太公脾气硬实,又是做秤的,大家都笑称他为“老秤砣”。  犹记得,儿时,我总盼着和太公一起做木秤。他有一个木制的工具箱,原木色的长方形箱子,里面装着刀、锯、斧头、量尺等各种宝贝。这些宝贝,可比我的陀螺和奥特曼有趣多了,因此我
期刊
如果说写作是一棵树,那么阅读便是树根下的土壤。  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能够行云流水般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青翠欲滴的水杉偏爱湿润厚软的松土,挺拔坚毅的胡杨偏好干燥黑硬的沃土,不同的树所偏爱的土壤不同。阅读也是如此,有些人喜爱蒋勋文字的优美如画,有些人则钟情于余秋雨语言的典雅厚重,不同的阅读喜好促成了每个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只不过,阅读如果止步于喜好,那么写作便容易停留在狭隘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诚然,语文教师要用生活之树、智慧之花,去繁荫学生成长的精神小屋,丰茂学生成才的人生花园。  不是吗?雪飘一夜则梅香千里,北国疆土总有诗的旖旎。风墙树动则雏燕低语,苍穹营建的意境无边无际。教师应在生活化的语文教育中,携手学生把语文的璞玉之光,折叠成一首跳跃着韶华身影的格律诗。  不言而喻,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激活学生立体思维,令其
期刊
2021年,鲁迅,是个热词。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在B站的弹幕中,在脱口秀的段子里,在朋友圈的表情包里,鲁迅以极其特别的方式在场,成为当下新青年们表达态度的代言人之一。  鲁迅,是一个有态度的人。对中国人,他有态度。对历史、当下和未来,他也有态度。他曾经掷地有声地表达过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无数新青年们的态度。  2021年9月25日,鲁迅140岁。鲁迅依然很鲜活,很生动,很有生命力。关于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