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别,它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首开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独步天下,开创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双峰并峙,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在仕途不顺或者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往往将山水田园作为慰藉心灵的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但诗中绝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更多的是诗人灵性的抒写。因此,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定要谨记“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作者生平、性格以及此时境遇来具体体悟解析。一般来说,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愫的审美所在,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我们在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鉴赏山水田园诗,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意象特征及其寓意
“漠漠水田飛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作为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在《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细雨”这一意象来营造宁静、恬淡环境气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用“蛙声”来表现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诗人悠闲的心情。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对诗歌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为表达诗歌特定情感服务,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同流合污;或是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的生活;或是复返自然,享受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如谢灵运的《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营造出一种清丽空灵的意境,其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的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
3.领会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诗歌时,不应停留在字面的浅层意义上,更多的时候,而是要结合作家生平遭际以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诗歌当中蕴含的深意,即“知人论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方得鉴赏之妙。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下对作者有一个这样的“注”:“作者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有了这样的背景,再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就不难发现,这里作者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典,表达自己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他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渲染、白描等。其中从听觉角度来说,有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两种手法,其区别在于表达的重点不同,前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者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显现出了月夜之下山中的静谧之感。从视觉角度分析,有不同色彩组合映衬给人以“如在眼前”之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会运用一些描写技巧:渲染,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描,例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极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此外,还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下面我们以2006年辽宁卷苏轼《东坡》为例,来分析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
东 坡①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在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中,苏轼很少出现,他似乎与山水田园关系不大。但诗下的注释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方便,它表明了当时作者的境遇,而苏轼此人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他的性格和诗歌风格都很明朗,这一切都便于我们“知人论世”。东坡对当时的作者来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苏轼躬耕其中之后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在月亮清辉的照映之下,东坡之景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能够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而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视险如夷、以险为乐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下面来看看当年对于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考察的,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思路从中也可见一斑了。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从这首诗歌的解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山水田园诗歌在高考中主要的考察重点在于营造意境、创设氛围,写作技巧,作者情感三个方面。在答题时要注意情与景的不可分割,不要有所疏漏,分析时面面俱到,才能保证在诗歌鉴赏环节不失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但诗中绝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更多的是诗人灵性的抒写。因此,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定要谨记“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作者生平、性格以及此时境遇来具体体悟解析。一般来说,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愫的审美所在,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我们在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鉴赏山水田园诗,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意象特征及其寓意
“漠漠水田飛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作为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在《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细雨”这一意象来营造宁静、恬淡环境气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用“蛙声”来表现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诗人悠闲的心情。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对诗歌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为表达诗歌特定情感服务,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同流合污;或是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的生活;或是复返自然,享受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如谢灵运的《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营造出一种清丽空灵的意境,其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的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
3.领会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诗歌时,不应停留在字面的浅层意义上,更多的时候,而是要结合作家生平遭际以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诗歌当中蕴含的深意,即“知人论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方得鉴赏之妙。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下对作者有一个这样的“注”:“作者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有了这样的背景,再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就不难发现,这里作者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典,表达自己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他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渲染、白描等。其中从听觉角度来说,有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两种手法,其区别在于表达的重点不同,前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者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显现出了月夜之下山中的静谧之感。从视觉角度分析,有不同色彩组合映衬给人以“如在眼前”之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会运用一些描写技巧:渲染,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描,例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极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此外,还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下面我们以2006年辽宁卷苏轼《东坡》为例,来分析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
东 坡①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在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中,苏轼很少出现,他似乎与山水田园关系不大。但诗下的注释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方便,它表明了当时作者的境遇,而苏轼此人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他的性格和诗歌风格都很明朗,这一切都便于我们“知人论世”。东坡对当时的作者来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苏轼躬耕其中之后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在月亮清辉的照映之下,东坡之景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能够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而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视险如夷、以险为乐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下面来看看当年对于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考察的,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思路从中也可见一斑了。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从这首诗歌的解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山水田园诗歌在高考中主要的考察重点在于营造意境、创设氛围,写作技巧,作者情感三个方面。在答题时要注意情与景的不可分割,不要有所疏漏,分析时面面俱到,才能保证在诗歌鉴赏环节不失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