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成为国家意志后,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新灯塔,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今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出发,探索其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切实加强推进劳动教育的策略与途径,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推进策略
一、概述
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成为了全社会追求的风向标,高职院校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和应用型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导向,其中,吃苦耐劳的品性,认真踏实的劳动精神则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着力点。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习得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鉴于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二者在目标和内涵上有较多的交叉融合,笔者认为用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引领劳动教育,更具有导向与模范示范作用。
二、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人类进化的历史,便是一部劳动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幸福生活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他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诚信踏实,有创造性的劳动者责无旁贷。但纵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推进状况,受一些传统思想、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劳动教育理念亟需深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其定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诚然重要,但是却忽视了劳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考状元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学校劝退;重点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在家啃老;食堂里触目惊心的浪费……种种现象深刻警醒着教育者和家长们,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在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下,高职院校逐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许多高职院校或将此提上日程,久久不能落地,或仅仅是给学生安排一些劳动事务,就认为是完成了劳动教育任务,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观和择业观。
(二)劳动教育内容与载体有待丰富
劳动教育是综合性的育人活动,脑力、体力劳动均可以习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价值观和态度、培育劳动情感。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都较为单一,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还远远不够。除去本该学生自己负责的寝室卫生、每学期按期进行的实习实训外,像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科活动这些都是学生会以及社团发起,部分同学自愿参与,并且活动的实施停留在表层上,缺乏思想教育与引导。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一般在校内开展,造成了劳动教育与社会、家庭的脱节。
在劳动教育实际过程中,实施载体也比较单一乏味,导致劳动教育碎片化、形式化。劳动教育理论基本是通过思政课堂上的“说教”来传达灌输劳动理念,难以实现培育其劳动精神的目的。课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少,除了少量的勤工俭学岗位外,没有充分挖掘可用载体,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劳动思想觉悟提高。
(三)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机制仍需完善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科学完善的整套机制给予保障和支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尚未建立长久完整的机制,顶层设计缺失,没有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基本上是由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来监督完成,缺乏完整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还比较随意、形式化,劳动教育后亦没有评价维度和价值导向,没有配套的综合奖惩考评制度,导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积极性。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推进策略与途径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劳动主力军的重要阵地,务必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机制,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将劳动教育开展好,保证劳动教育的成效与质量。
(一)强化劳动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具有独特的综合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将劳动教育提上日程,紧抓落实,使之不再停留在表面与形式,全方位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增加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思想引导,配合支持学校开展各种劳动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氛围。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实施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高职院校的劳動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根据指示,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除去必修课程外,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他课程,建立完整科学的劳动课程体系,另外,要勇于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锻炼学生。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专业,定期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科活动的有机安排,提升参与度,再予以理论指导,用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的力量,深化劳动教育成效。另外,要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社会服务优势,建立较稳定的实践基地,并大力拓展多渠道实践场所,要重视结合产业及学科的新动向,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校园文化作为载体,比如积极邀请行业优秀校友、劳动模范来给学生们分享劳模故事、传播工匠精神,让学生们感受工匠情怀,领悟劳动精神;充分利用好学院微信公众号、官微等多媒体宣传领地,用生动有趣的作品来吸引学生,大力弘扬工匠及劳模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教育学生。
(三)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首先要建立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实施体系,包括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校内课程课时教学计划、校外实践活动安排、实施载体的具体运作以及物资经费保障等,其次要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制定评价标准,对高职学生完成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进行量化,对照标准,引导诊改和完善,同时,也要建立激励机制,比如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效鼓励学生重视参与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素质,定期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展示劳动成果,增强学生劳动荣誉感。
三、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逐步推进完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广泛利用社会一切资源克服困难,切实履行自身责任与义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热爱劳动、踏实勤勉、富有劳动创造力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 03- 26)[2020- 04- 02].http://www.xinhuanet.com/2020- 03/26/c_112 5772938.htm.
[2]李昌禹.好工人的标准是精益求精[N].人民日报.2019-01-27.
[3]《求是》评论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求是.2018-10-08.
[4]李林.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制度环境[J].人民论坛,2019(05).
[5]丁志健,潘乐.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
许静 (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保险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推进策略
一、概述
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成为了全社会追求的风向标,高职院校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和应用型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导向,其中,吃苦耐劳的品性,认真踏实的劳动精神则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着力点。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习得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鉴于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二者在目标和内涵上有较多的交叉融合,笔者认为用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引领劳动教育,更具有导向与模范示范作用。
二、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人类进化的历史,便是一部劳动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幸福生活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他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诚信踏实,有创造性的劳动者责无旁贷。但纵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推进状况,受一些传统思想、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劳动教育理念亟需深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其定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诚然重要,但是却忽视了劳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考状元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学校劝退;重点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在家啃老;食堂里触目惊心的浪费……种种现象深刻警醒着教育者和家长们,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在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下,高职院校逐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许多高职院校或将此提上日程,久久不能落地,或仅仅是给学生安排一些劳动事务,就认为是完成了劳动教育任务,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观和择业观。
(二)劳动教育内容与载体有待丰富
劳动教育是综合性的育人活动,脑力、体力劳动均可以习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价值观和态度、培育劳动情感。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都较为单一,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还远远不够。除去本该学生自己负责的寝室卫生、每学期按期进行的实习实训外,像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科活动这些都是学生会以及社团发起,部分同学自愿参与,并且活动的实施停留在表层上,缺乏思想教育与引导。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一般在校内开展,造成了劳动教育与社会、家庭的脱节。
在劳动教育实际过程中,实施载体也比较单一乏味,导致劳动教育碎片化、形式化。劳动教育理论基本是通过思政课堂上的“说教”来传达灌输劳动理念,难以实现培育其劳动精神的目的。课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少,除了少量的勤工俭学岗位外,没有充分挖掘可用载体,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劳动思想觉悟提高。
(三)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机制仍需完善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科学完善的整套机制给予保障和支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尚未建立长久完整的机制,顶层设计缺失,没有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基本上是由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来监督完成,缺乏完整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还比较随意、形式化,劳动教育后亦没有评价维度和价值导向,没有配套的综合奖惩考评制度,导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积极性。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推进策略与途径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劳动主力军的重要阵地,务必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机制,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将劳动教育开展好,保证劳动教育的成效与质量。
(一)强化劳动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具有独特的综合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将劳动教育提上日程,紧抓落实,使之不再停留在表面与形式,全方位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增加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思想引导,配合支持学校开展各种劳动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氛围。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实施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高职院校的劳動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根据指示,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除去必修课程外,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他课程,建立完整科学的劳动课程体系,另外,要勇于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锻炼学生。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专业,定期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科活动的有机安排,提升参与度,再予以理论指导,用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的力量,深化劳动教育成效。另外,要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社会服务优势,建立较稳定的实践基地,并大力拓展多渠道实践场所,要重视结合产业及学科的新动向,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校园文化作为载体,比如积极邀请行业优秀校友、劳动模范来给学生们分享劳模故事、传播工匠精神,让学生们感受工匠情怀,领悟劳动精神;充分利用好学院微信公众号、官微等多媒体宣传领地,用生动有趣的作品来吸引学生,大力弘扬工匠及劳模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教育学生。
(三)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首先要建立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实施体系,包括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校内课程课时教学计划、校外实践活动安排、实施载体的具体运作以及物资经费保障等,其次要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制定评价标准,对高职学生完成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进行量化,对照标准,引导诊改和完善,同时,也要建立激励机制,比如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效鼓励学生重视参与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素质,定期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展示劳动成果,增强学生劳动荣誉感。
三、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逐步推进完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广泛利用社会一切资源克服困难,切实履行自身责任与义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热爱劳动、踏实勤勉、富有劳动创造力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 03- 26)[2020- 04- 02].http://www.xinhuanet.com/2020- 03/26/c_112 5772938.htm.
[2]李昌禹.好工人的标准是精益求精[N].人民日报.2019-01-27.
[3]《求是》评论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求是.2018-10-08.
[4]李林.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制度环境[J].人民论坛,2019(05).
[5]丁志健,潘乐.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
许静 (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保险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