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第一毒舌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许多诗词是士不遇的境况下抒发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是托物言志,比较委婉。
   比如骆宾王,因为写了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下了大牢,写出来的诗是《咏禅》: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再比如说柳永喜欢写流行歌曲。皇帝说,那你就别当官了,专心写歌词去吧。这相当于一辈子就给封杀了。柳永尽管心里很气,但表面风度还是到位的。他说,那好吧,以后我就“奉旨填词”: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自有气度在。
   话说我们这位晚唐的罗隐同学,自小聪敏,但是到了四十多岁仍然十次科举不第。史上称之“十上不第”。回家路上,碰到十二年前认识的一位歌妓,叫云英。云英姑娘见到他,很惊讶:怎么罗秀才你还是布衣呀?罗隐同学被触及痛处,也不顾及君子风度,马上写了首《赠妓云英》: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意思是说,你别说我十次落榜,十年過去了,你不是也还没脱单吗?咱俩彼此彼此,谁也别说谁。就这样毫不客气地把这位云英姑娘给怼了回去。
   后来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逃窜。黄巢乱平,僖宗重回长安。罗隐马上作《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罗隐说,僖宗呀,您这次又经马嵬回长安,地下的玄宗应当有话要讲啊:这回,大家伙还能怪我的杨贵妃吗?
   唐才子众多,如果要排个名次来,罗隐可能前二十都入不了。但是如果把晚唐或者唐末那一段有些混乱的时期单列出来,罗隐足可以独占鳌头。
   除了诗外,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嘻笑怒骂,涉笔成趣。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曾称赞此书说:“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人太有才了就忍不住要说话,胶带都粘不住。苏轼对自己的文章也颇为自得: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矣。
   苏东坡有一个好友,叫王友道。是个庐山道人,虽亦修行,好女色。他便写了首《临江仙·赠王友道》: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结局:友尽。
   临海知县王郊写了一首《竹》拿给苏轼看,其中一句说:叶排千口剑,干耸万条枪。苏轼看了说道:你这是十条竹子才有一片叶子啊,哈哈哈哈哈.......笑声不绝于耳。王郊听后面红耳赤。苏轼还火上浇油:人看王郊诗,若能忍笑,诚为难事。真是沧海一声笑,必须与君绝。
   啥?你说毒舌第一名是白居易?那个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亲切大叔?不服,一万个不服!
   是的,就是白居易这位和蔼可亲的大叔。白大叔28岁就考中了进士,并担任了校书郞、翰林学士等职务。作为一个毫无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来说,他此时应该写的是《学习大唐精神的十点感悟》、《坚决支持一号文件》等文章。
   但是,他的写作计划居然是先写全面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诗十首:《秦中吟》。写完《秦中吟》,又搞了《新乐府》50首,将近一万字,满满的全是负能量。
   杜甫也写社会负能量,但也就是想到一首写一首。不像白大叔这么有计划、大批量还组团的写。
   我们看看白大叔,不,那时应该叫白大哥都写了什么。
   翻开《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第二首:《宿紫阁山北村》:紫衣挟刀斧……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飨。中庭有奇树,持斧断其根。第三首:《村居苦寒》: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第四首:《轻肥》: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
   都写“人食人”了,还没完,还要写《不致仕:浅谈一些中高层领导干部不及时退休现象》,《长恨歌:关于领导沉溺女色不理朝政的反思》……白居易还煽动、带动了一批人写。比如元稹和李绅,元稹写了《新乐府》十二首,李绅搞了二十首。简直就是一小撮反社会的黑暗分子。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卖炭翁》、《琵琶行》,那你读到“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时候,有没有热泪盈眶呢?想到苏轼“乌台诗案”的生死时速,白居易这么毒舌朝廷,朝廷把他判死一万次的理由都是有的。
   但白居易居然平安地活了七十四岁,死的时候,居然还得到皇帝的深情缅怀。唐宣宗李忱写了一首诗,就叫《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不得不说,第一毒舌是皇帝宽容出来的。也许,大唐的“大”,就是这么来的。
   选自《诗词流光》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但是精神生活越来越少。   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网络,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读书人比以前来说,选择的眼界和自我的阅读的定力、还有批判的眼光,会更加需要。   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化。今天你不一定捧着一本书在读,你也可以读电子书,但书和网上的报道、新闻、娱乐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它更加需要一种投
在博物馆看宋元山水画,每遇到喜欢的画作,总是耐心等人散去,才愿凑近。只是隔着玻璃,仍觉人群的鼻息,杂声。气味干扰了画的意境。那画本该是一两人静立观摩的。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留白,叫人遐思悠悠。宋人元人笔下的画,或寒凉苍阔,或空灵简淡,恨不得钻入画中,做那石板桥下的一湾水波,或柳条里的一只小虫。   那画里,人总是小小的,點缀在山林月色下,寒鸦秋水边,若有若无,却是整幅画不可或缺的灵魂。古人
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上传了一些画荷的素描草图。一张一张翻看,先是用HB铅笔勾勒的线条,然后用粉红、翠绿的水溶彩铅再次勾勒,层次渐渐清晰起来。   轮廓分明,线条优美,色彩清新,荷花灵动,荷叶圆融,红花绿叶之间,一只翠绿的小莲蓬,更是娇小可爱,憨态可掬。   传统美学中,荷,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精神内涵,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人格、修养、美学的取向标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荷花风骨和清
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因为它不再古典,不再东方,不再宁静,不再典雅,而静静地小立楼头,看云,听鸟,望月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3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多给他布置2道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青年总是在2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叨咕着。他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
公元前135年,发生了两场火灾,火情不太大,但起火的地方要紧,“(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汉高祖刘邦山崩后,各郡国均建庙纪念,这些庙统称高庙。高园指刘邦的陵园长陵,便殿不是主殿,相当于贵宾休息室。两次火灾后,武帝刘彻素服五日。中国的皇帝以年号纪元自汉武帝开始,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最近我在读曼德拉的传记,这本700多页的曼德拉自传读下来,我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个反政府50年、坐牢近30年、长期倡导武装斗争的“乱匪”,落到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者手里之后,竟从没挨过打。   有一次几乎被打了。那是1963年5月,曼德拉刚进卢本岛监狱时。狱警要求这些新来的犯人跑步前进,曼德拉对一个狱友说:“这可不行,一旦开了这个言听计从的先例,以后就任人宰割了。”于是他和这个狱友走到队伍的前面,不但没
东汉延续着西汉的厚葬之风,曹操颁下严令,禁止厚葬,规定死者的随葬品不得有金珥珠玉铜钱之物。当时,老百姓迷信鬼神,所立祠庙甚多,浪费不小,曹操下令禁绝淫祀,毁除某些庙宇。他还颁下《营缮令》,私家不得造大船。为了取信于人,曹操从自家做起。他作《内诫令》九条,透露出若干信息:他不喜欢鲜饰的严具(妆具),常用者为方竹制成,用粗布作里衬;他的衣被大多用过十年以上,年年缝补而已;他患逆气病,常用水枕,铜制品有
蒲生黄河边。   从古到今,从枯到荣,年年月月。   蒲棒为妆,绿叶为裳,摇曳着千古风情。   蒲草纫如丝,熬过秋霜严冬,长成食物长成药,长成蒲扇长成诗,也长成一座城。   這座城市叫蒲州,百年梦幻,却光照了千年。   古蒲州风华摇摇,如中国是家,黄河便是那“豕”上的盖,而古蒲州因盛唐的锦绣,成为最光耀最上端的那个“点”。   那时,蒲州一身牵着长安与洛阳的两翼,黄河风涛尽显,古蒲津渡口舟楫如梭,
说到古代杰出皇帝,人们马上会提到前四把交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是在这四人里,“宋祖”的流量,又远不及其他三人,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地位,确实被大大地低估了。很多深爱历史的人,他们心目中的最爱,不是唐朝,也不是明朝,而是宋朝。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赵御宇之初,就定下很多基本国策,对中国文化的涵养,影响极其深远。天下那么多武将文人,野心勃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赵匡胤?10年间,他何以从流浪汉变成一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