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校园内,经长期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日渐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各个中学也在不断探索其方法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学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担负着提升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任。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与其中学阶段的校园文化有着直接关系,诚如战国思想家墨子所言:“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如此看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系青少年本身的终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应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校园内,经长期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教学教研设施、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和校园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风格;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教学、教研、校风、学风、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1]。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中学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校园的思想、艺术、道德和管理制度。本文中的“中学校园文化”是广义的。中学校园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一)行为导向功能
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时期,思想活跃,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极易被环境影响,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均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中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规范人的思想和制约人的行为的作用。所以,校园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旦内化成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
(二)调适缓解功能
1.心理调适。青少年学生在处在“心理断乳”的成长期,他们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应乃至困惑,容易发生与社会和内心世界相冲突的事情。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在校园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经过选择和提炼,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能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调整培养学生的心理品格。
2.行为调适。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冲动,接受力强,追求新奇和刺激,但自制力较弱。校园文化的行业调适缓解功能是指将违背常规的不正当的行为表现的宣泄形式转移到正当的健康的活动形式上来,通常采用的文艺体育活动、探险活动、竞赛活动等形式来满足学生的躁动性、冒险性和激烈性的活动需求,提供正当释放能量的机会与途径。
(三)扬弃选择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扬弃选择功能,具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积淀的精华、是全体校园人的思想、行业和价值取向的共识,它一旦在校园中确定,必然会对社会异质文化有较强烈排斥作用。在一个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风范正气的校园里,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萎缩;在一个正气弘扬、治学规范的校园里,学习舞弊、不思进取的行为就会得到遏制。
(四)规范约束功能
优秀的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2]。“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既定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硬性强制学生的行为。如加强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贯彻和养成教育并检查其执行情况,所有这些都能对中学生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约束,从而规范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言行。“软”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等,可对学生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日渐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许多中学在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还应看到,目前中学校园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目前尽管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顽强,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突出体现在:一是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很多学校,升学率这个“紧箍咒”由显性潜入隐性,文化成为学校的装潢,成了“作秀文化”、“花瓶文化”。二是有的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传播知识文化、平时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功劳;中考、高考升学率高就是贡献。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意识则考虑得不多或免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那么他在教学法工作中是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注重硬件建设,忽视管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普遍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一些城区中学,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起了高档的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等。但这些教学资源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与当初的设计蓝图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设备华而不实,管理制度不切实际;有的中学师资力量有限、课程体系不健全;有的中学图书馆藏书很多,学校也非常支持师生读书,也经常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成为一种摆设。有价值的资本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注重活动形式,忽视内容和过程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模拟社会化,让学生锻炼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二是给学生留下记忆故事,往往一些庄重的仪式更能打动人心,活化生命,并且提高效率。但是很多时候,一些学校活动一味追求大场面,或者停留在成立了一些社团,组织了一些会议,开展了一些活动的层面,忽视了内容的丰富和过程的丰盈,效果并不理想。
(四)注重学校整体统一,忽视班级文化特色
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看,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许多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社区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教室是班级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教室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中的“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基本一致,每个班都是统一的校训,前后两块大黑板,每月全校统一主题,每班出一期板报,其实各班内容大同小异,但要花不少人力精力。班主任、学生的一些创意,如学科学习方法介绍,好人好事表扬等经常会因为评比而委曲求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为了管理、评比的方便,忽视了各班学生的创造力。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着眼于实体与活动,勤于建设多方位的对校园人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以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设置报刊栏的形式,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二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活动中,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效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教师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跳出来。不要留恋走熟的旧路,要有勇敢的拓荒精神,要接受新的观点,并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
(二)注重校园文化研究,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力量。广大中学教师是开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主体和骨干力量,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身到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中来。二是加强学习交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召开中学校园文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也可以创办有关刊物的形式,探讨中学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建校史馆。校史馆既是学校的编年史,以陈列的形式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也是学校传统与学校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精粹充分展示。通过校史馆的展出,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加强校内建筑群设计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内建筑群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精心规划和创建。一是校园标志建筑的文化设计。校园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首先要确定学校已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哪些属于重点标志性建筑并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如附加雕塑,改善绿化。对新修的标志性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使新建标志性建筑体现意识形态与学术特征的结合,体现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二是学习区、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区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无论是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室外阅读场所以及图书馆,都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要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
(四)建立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绿色”管理体系
学校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这两点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审视,学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为前提,应淡化“管”念,强化“理”念,归根到底,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解放人,让人体验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营造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班级文化和特色,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发挥着教育、导向、激励的综合功能,产生了整体育人的最佳效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总体目标,在全面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情,选择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某一侧面作为突破口,规定目标,分层递进,深化细化教育要求。如有的班级以坚持清晨长跑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抗御挫折的心理素质;有的班级抓住“勤”字生发开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要求;有的班级提出“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风度”,全方位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有的班级感悟到“人生最大的长进就是自觉”,提出自觉、自律。各个班级的切入点不同,抓的重点不一样,表层的目标也有差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在“内化”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浅议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汪宏林.论中学校园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1(1).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学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担负着提升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任。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与其中学阶段的校园文化有着直接关系,诚如战国思想家墨子所言:“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如此看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系青少年本身的终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应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校园内,经长期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教学教研设施、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和校园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风格;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教学、教研、校风、学风、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1]。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中学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校园的思想、艺术、道德和管理制度。本文中的“中学校园文化”是广义的。中学校园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一)行为导向功能
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时期,思想活跃,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极易被环境影响,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均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中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规范人的思想和制约人的行为的作用。所以,校园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旦内化成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
(二)调适缓解功能
1.心理调适。青少年学生在处在“心理断乳”的成长期,他们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应乃至困惑,容易发生与社会和内心世界相冲突的事情。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在校园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经过选择和提炼,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能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调整培养学生的心理品格。
2.行为调适。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冲动,接受力强,追求新奇和刺激,但自制力较弱。校园文化的行业调适缓解功能是指将违背常规的不正当的行为表现的宣泄形式转移到正当的健康的活动形式上来,通常采用的文艺体育活动、探险活动、竞赛活动等形式来满足学生的躁动性、冒险性和激烈性的活动需求,提供正当释放能量的机会与途径。
(三)扬弃选择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扬弃选择功能,具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积淀的精华、是全体校园人的思想、行业和价值取向的共识,它一旦在校园中确定,必然会对社会异质文化有较强烈排斥作用。在一个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风范正气的校园里,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萎缩;在一个正气弘扬、治学规范的校园里,学习舞弊、不思进取的行为就会得到遏制。
(四)规范约束功能
优秀的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2]。“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既定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硬性强制学生的行为。如加强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贯彻和养成教育并检查其执行情况,所有这些都能对中学生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约束,从而规范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言行。“软”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等,可对学生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日渐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许多中学在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还应看到,目前中学校园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目前尽管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顽强,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突出体现在:一是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很多学校,升学率这个“紧箍咒”由显性潜入隐性,文化成为学校的装潢,成了“作秀文化”、“花瓶文化”。二是有的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传播知识文化、平时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功劳;中考、高考升学率高就是贡献。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意识则考虑得不多或免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那么他在教学法工作中是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注重硬件建设,忽视管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普遍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一些城区中学,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起了高档的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等。但这些教学资源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与当初的设计蓝图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设备华而不实,管理制度不切实际;有的中学师资力量有限、课程体系不健全;有的中学图书馆藏书很多,学校也非常支持师生读书,也经常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成为一种摆设。有价值的资本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注重活动形式,忽视内容和过程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模拟社会化,让学生锻炼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二是给学生留下记忆故事,往往一些庄重的仪式更能打动人心,活化生命,并且提高效率。但是很多时候,一些学校活动一味追求大场面,或者停留在成立了一些社团,组织了一些会议,开展了一些活动的层面,忽视了内容的丰富和过程的丰盈,效果并不理想。
(四)注重学校整体统一,忽视班级文化特色
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看,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许多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社区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教室是班级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教室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中的“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基本一致,每个班都是统一的校训,前后两块大黑板,每月全校统一主题,每班出一期板报,其实各班内容大同小异,但要花不少人力精力。班主任、学生的一些创意,如学科学习方法介绍,好人好事表扬等经常会因为评比而委曲求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为了管理、评比的方便,忽视了各班学生的创造力。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着眼于实体与活动,勤于建设多方位的对校园人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以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设置报刊栏的形式,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二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活动中,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效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教师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跳出来。不要留恋走熟的旧路,要有勇敢的拓荒精神,要接受新的观点,并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
(二)注重校园文化研究,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力量。广大中学教师是开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主体和骨干力量,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身到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中来。二是加强学习交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召开中学校园文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也可以创办有关刊物的形式,探讨中学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建校史馆。校史馆既是学校的编年史,以陈列的形式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也是学校传统与学校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精粹充分展示。通过校史馆的展出,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加强校内建筑群设计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内建筑群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精心规划和创建。一是校园标志建筑的文化设计。校园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首先要确定学校已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哪些属于重点标志性建筑并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如附加雕塑,改善绿化。对新修的标志性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使新建标志性建筑体现意识形态与学术特征的结合,体现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二是学习区、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区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无论是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室外阅读场所以及图书馆,都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要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
(四)建立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绿色”管理体系
学校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这两点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审视,学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为前提,应淡化“管”念,强化“理”念,归根到底,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解放人,让人体验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营造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班级文化和特色,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发挥着教育、导向、激励的综合功能,产生了整体育人的最佳效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总体目标,在全面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情,选择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某一侧面作为突破口,规定目标,分层递进,深化细化教育要求。如有的班级以坚持清晨长跑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抗御挫折的心理素质;有的班级抓住“勤”字生发开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要求;有的班级提出“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风度”,全方位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有的班级感悟到“人生最大的长进就是自觉”,提出自觉、自律。各个班级的切入点不同,抓的重点不一样,表层的目标也有差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在“内化”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浅议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汪宏林.论中学校园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