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著名的教育家,1981年,他的著作一经引入,便在全国迅速掀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热”。38年后,重读他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依然心潮澎湃,既为其深厚的教育情怀所感染,又感佩其扎实而丰富的教育实践。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苏霍姆林斯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把无私的爱播撒在儿童的心间,陪伴他们自由、快乐、幸福地成长。静心读读《给教师的建议》,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脚步,我才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塑造健全品格,育化美好心灵。
教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独特思想、有内在情感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探究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塑造健全品格为目标,以育化美好心灵为理想,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质,是塑造健全品格的第一要务,是催生教育力量的 “活源泉”。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能展现自身的特质,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个性魅力,又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当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和焦点时,他们便能从一次次的展现、一次次的活动中,找到乐趣,获得尊严,树立自信,创造幸福。此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发现者;学校也不仅是学生发揮特色、绽放个性的摇篮,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地。
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有规划、有策略地实施情感教育则是塑造健全品格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引导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并称其为花园里最为幽香的一朵花。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学生中很少有人能摘取到这朵幽香之花。情感教育缺位恰恰是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青少年“弑父”“杀母”案频发,这些悲剧时刻警醒我们:倘若一个人感情淡漠、精神空虚,又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指导,必将做出于己、于他人、于社会都无益的事情。因而,情感教育迫在眉睫,是每个教育者最紧要的德育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开展和情感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挖掘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友爱共处,教会学生体谅父母、心怀感恩、珍惜亲情,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广施仁爱、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情志兼有、品格健全的人。
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培养品德是基础,育化人心是目的。青少年的心灵是独特丰富、复杂多变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心灵的写照。教师只有育化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崇高美好的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贴近学生的心灵,是育化人心的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青年人的心灵。”教师应该体察学生心灵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隐藏的、抽象的、不易察觉的内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学生的苦恼,倾听学生的心声,解决学生的困惑,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做学生心灵世界的“领航员”。如果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他心中的向善、向好、向美之心便会被唤醒,便会主动关心他人,用温暖和爱意回馈社会。身教重于言传,只有和学生心相交、情相融、爱相伴,才能育化出更多美好的心灵。
除了以心贴心、以情育情、以爱养爱,教师还应该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内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儒家提倡的内省精神,每日三省吾身。本质上,这是一个受教育者自我审视、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日参省乎己”,认识错误、发现不足、弥补缺陷、不断进步,使行为更加端正,思想更加成熟,心灵更加美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教师要掌握启发学生内省的艺术,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前提,认真、细致、全面、真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循循善诱,给予有益的劝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内化吸收、自我省思。只有当学生能省察内心、自我教育时,他才会产生羞耻心,渴望变得崇高,追求道德完善,获得心灵升华。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永攀教育高峰的经典之作,他始终怀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穷其毕生践行教育真知,让理想之花盛开在学生的心房。我愿意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育,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而努力,为孕育更多美好的心灵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苏霍姆林斯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把无私的爱播撒在儿童的心间,陪伴他们自由、快乐、幸福地成长。静心读读《给教师的建议》,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脚步,我才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塑造健全品格,育化美好心灵。
教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独特思想、有内在情感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探究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塑造健全品格为目标,以育化美好心灵为理想,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质,是塑造健全品格的第一要务,是催生教育力量的 “活源泉”。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能展现自身的特质,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个性魅力,又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当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和焦点时,他们便能从一次次的展现、一次次的活动中,找到乐趣,获得尊严,树立自信,创造幸福。此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发现者;学校也不仅是学生发揮特色、绽放个性的摇篮,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地。
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有规划、有策略地实施情感教育则是塑造健全品格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引导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并称其为花园里最为幽香的一朵花。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学生中很少有人能摘取到这朵幽香之花。情感教育缺位恰恰是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青少年“弑父”“杀母”案频发,这些悲剧时刻警醒我们:倘若一个人感情淡漠、精神空虚,又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指导,必将做出于己、于他人、于社会都无益的事情。因而,情感教育迫在眉睫,是每个教育者最紧要的德育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开展和情感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挖掘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友爱共处,教会学生体谅父母、心怀感恩、珍惜亲情,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广施仁爱、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情志兼有、品格健全的人。
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培养品德是基础,育化人心是目的。青少年的心灵是独特丰富、复杂多变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心灵的写照。教师只有育化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崇高美好的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贴近学生的心灵,是育化人心的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青年人的心灵。”教师应该体察学生心灵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隐藏的、抽象的、不易察觉的内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学生的苦恼,倾听学生的心声,解决学生的困惑,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做学生心灵世界的“领航员”。如果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他心中的向善、向好、向美之心便会被唤醒,便会主动关心他人,用温暖和爱意回馈社会。身教重于言传,只有和学生心相交、情相融、爱相伴,才能育化出更多美好的心灵。
除了以心贴心、以情育情、以爱养爱,教师还应该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内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儒家提倡的内省精神,每日三省吾身。本质上,这是一个受教育者自我审视、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日参省乎己”,认识错误、发现不足、弥补缺陷、不断进步,使行为更加端正,思想更加成熟,心灵更加美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教师要掌握启发学生内省的艺术,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前提,认真、细致、全面、真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循循善诱,给予有益的劝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内化吸收、自我省思。只有当学生能省察内心、自我教育时,他才会产生羞耻心,渴望变得崇高,追求道德完善,获得心灵升华。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永攀教育高峰的经典之作,他始终怀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穷其毕生践行教育真知,让理想之花盛开在学生的心房。我愿意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育,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而努力,为孕育更多美好的心灵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